首页 > 女生言情 > 道藏辑要 > 外篇达生第十九

外篇达生第十九(2/2)

目录

役且不知其所自始安知其所自终今吾爲知命之吾规方

由我而出何前途之不可往夫道有着者则有矣有所以着

者则非有矣而必求之於有是求马於唐肆也安得有马乎

故吾不患不得道而患不能忘道不患一人不忘道而患不

能与汝俱忘道盖故吾爲成形之吾不变不化者也不可不

忘而眞吾爲知命之吾无始无终者也忘者忘而不忘者自

不忘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似丧其耦而孔子以爲遗物离

人而立於独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何也人能见巳然不

能见将然故必屏心知杜口言方可与汝议乎其将至人不

言已往而言将来未言人道而先言天道至阴肃肃愁惨之

象也至阳赫赫发舒之象也肃肃不出於地而出於天自夏

至而下降也赫赫不发乎天而发乎地自冬至而上升也阴

阳和而万物生大纲着而细纪藏消息盈虚其造化之宻移

乎晦明日月其造化之彰着乎有天道卽有人道生不生於

生之日而必有所萌待之以生也死不死於死之地而必有

所归待之以死也一生一死相爲终始无端而莫知其始无

穷而莫知其终不有爲物之初者孰能主张乎是哉天下之

至美莫如命而至乐莫如道惟至人先了命而後了道故得

至美而游至乐孔子曰愿闻其方老聃曰凡人每以生爲常

死爲变而至人视死生爲大常而不动念岂以喜怒哀乐而

易心谓天下有万物而卽有吾吾爲万物中之一物其与之

同者荣枯死生之理而不与之同者忘形骸超死生之见而

又何有乎得丧祸福弃隶者犹知身贵於隶岂以贵在我者

而爲变故所失乎不见有得丧祸福则必不知有喜怒哀乐

无心患者自有妙解足徵爲道之至乐矣孔子曰夫子德配

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其孰能说此道者老聃

曰不然天地间无往而非水也人日取酌焉彼之才自然而

然无爲也而无不可爲也至人之德亦犹水之利万物无修

也无证也而物不能离天地不修而自高厚日月不修而自

照临至人不修而道同天地日月孔子出而告颜回曰夫人

所处小则知亦小所闻大则知亦大始吾之於道也其犹醯

鸡与止知其中之广耳向微老子之发吾覆也安知天地之

大全也几虚吾一生矣鲁本多儒而庄子对鲁哀公曰鲁少

儒以儒自有眞不在服也公亦知儒服之所取乎冠员冠以

象天者知天时履方履以象地者知地利带佩玦以解纷者

事至而断有其道者多怀玉而被褐无其道者往往服之不

衷也公盍号於国曰无儒道而有儒服者杀无赦而鲁果无

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子儒服而立公门公问以国事随叩

随应无不叩而无不应卽千万而不能穷庄子曰然则以鲁

国而儒者一人耳余皆僞儒也可谓鲁多儒乎吾以是知千

古以上惟眞则能动人也古有爵禄不入於心者饭牛牛肥

而致秦穆公与之政百里奚是也古有死生不入於心者以

完廪浚井之余而致陶唐氏之推位虞舜是也古有画史未

?笔和?而动宋元君叹其爲眞画解衣盘?裸是也古有

持其钓有钓而不钓者常钓也臧丈人是也文王欲授之政

恐大臣父兄之弗安欲置而弃之又不忍百姓之无天日之

所思者臧丈人也故夜之所梦者亦臧丈人也於是旦而属

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命曰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几

民其有瘳乎遂不卜而授之政无变法无专令三年而列士

坏植散羣足徵无偏无党上下之大同也长官者不成德足

徵公尔忘私视国事如家事也螤斛不敢入於四境足徵诸

侯信其不欺视吾国如彼国也文王於是尊之爲太师问之

曰此政可以及天下乎文王乃无心爲民之言而臧丈人则

疑其有利天下之心遂不应而夜遁颜回曰文王其犹非至

德耶又何必以梦爲言也仲尼曰凡人见其偏不见其全斯

可讥议而文王圣人也虑无不周巳尽之也又何可论剌焉

彼直以顺人情於斯须耳而其深意固非末学之所能识也

列御?爲伯昬无人射引弓满镝肘平矢速身如木偶自谓

得射之道矣伯昬无人曰射有巧有神汝今是射之射巧也

汝得之矣有不射之射神也汝犹未也试与汝登高履危虚

实相半若能射乎御?伏地流汗安敢射也伯昬无人曰夫

至人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横无八极故安危不入於心而

能爲不射之射今汝犹以目而窥见上下四方神气不足故

安危皆得以入汝之中而不免於殆矣孙叔敖三爲令尹而

宠辱不惊以致肩吾之问孙叔敖曰吾非能过人也独听来

者之自来不得而却之则得非我也去者之自去不得而止

之则失非我也此其所以不喜不忧也且忘贵贱亦忘彼我

贵果在令尹耶则不有我矣贵果在我耶则不有令尹矣方

将踌躇凡物之去来犹是也方将四顾凡人之得丧犹是也

何暇知乎人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眞人忘言语忘声

色忘威武忘帝王视死生如旦暮也况爵禄乎若而人也其

神可透山入渊其气可充天满地其养可处琐尾而不挫此

特不失其先天之元神元气耳眞人以此道教人而神愈王

楚王与凡君坐楚人谓凡有三亡徵凡君曰凡之亡也有不

与之俱亡者不足以丧存楚之存也而有不存者不足以并

存由是观之凡之亡中有存而楚之存中有亡则谓凡未始

亡而楚未始存也亦宜明乎凡楚之存亡小则齐得丧大则

亡死生视堕支体如委蜕也非目击而道存者安可与语此

理哉

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通篇以无知无爲无修爲主其断言语絶名相释氏诸经多宗此意

知知与无爲谓狂屈皆假设之名也北游於玄水玄水乃产药之川源卽黄帝所游赤水之北是也之

上登隐弅音纷之邱而适遭无爲谓焉设爲无言之人名以形容直超顿悟之旨知谓

无爲谓曰予欲有问乎若汝也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佩服也

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爲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

答也此不答正所谓不言若使知答则是堕於疑网落於言筌起於知识生於见解而去道远矣知不得问

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阕音缺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犹是言也

问乎狂屈狂屈曰唉音苔应声也予知之将语若汝也中欲言而忘其

所欲言虽未答而答念未忘知不得问反於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道之爲物何名

何相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故不可以思虑知无有安者无不安者故不可以服而安无有得者无不得者故不可以从而

得知问黄帝曰我与若汝也知之彼指无爲谓与彼指狂屈不知也以不

答之故其孰是邪三人者孰爲是耶黄帝曰彼无爲谓眞是也达摩西来不立

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卽是此意狂屈似之以其有答之心故仅得其似我黄帝自指与汝指知

终不近也以其答言筌之障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道德经故圣人行不

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致者招之使来之谓道无方体何可致也至者自彼至此之义德本

在我何从至也仁可爲也义可亏也礼相僞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

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德则无爲而仁犹可爲也义则分别太甚亏之可也礼则奸雄借之以文奸所谓乱之始也故曰爲道者

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爲损者削而去之之谓先损其知後损其不知以至於

无知无损而复无爲则仁义礼乐孰非道耶无爲而无不爲也今已爲物也朴散爲器

欲复归根反於道德不亦难乎其易也其惟大人乎惟大人者损之又损反於道德

所以易也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生死之大纲道理人亦知之而其纪

之细微处则不知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爲生散则爲死若死生爲

徒吾又何患生死相爲循环而其所以生死者造化爲之纲纪也自非至人仅知大纲耳安知生死细微之理哉

气有聚散则人有生死而其所以聚散者亦造化主之也与死生爲徒者卽是与人爲徒未有人而能逃生死者也吾又

何必虑其有此患哉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爲神奇其所恶者爲臭

腐臭腐复化爲神奇神奇复化爲臭腐岂惟人有生死万物出机入机亦与之爲一万

物本无无能生有岂不神奇而可美有者不恒有俄而归无岂不臭腐而可恶此特死生爲徒之变态耳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天地得此一气以升降万物得此一气聚散以生死圣人得此一气守而

聚之不使之散故长生不死岂不贵一哉知谓黄帝曰吾问无爲谓无爲谓不应

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子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又设

爲知再问所以翻起下文不知爲是忘之爲似不近爲知之故也黄帝曰彼其眞是也以其

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

也狂屈闻之以黄帝爲知言无爲谓无言者狂屈忘言者黄帝有言者所以有近不近之分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

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爲大圣不作观

於天地之谓也天地无爲而无不爲有大美也四时进退有渐而先後不紊有明法也万物虽多而道无不在

有成理也凡人有大美则言之法则议之理则说之而天地不然者无爲而常自然也圣人效法於天地取象于四时观

变于万物所谓观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

根也死生万变方圆异象莫有知其根者扁音篇然而万物无物之不有自古以固存无时

之不然所谓万古此天地万古此造化人物冲漠无朕又何所容吾言说哉六合爲巨未离其内

秋毫爲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

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

谓本根可以观於天矣大不过六合而道包之六合不能离小不过秋毫道亦入之而始成体物有浮

沈而道无新故有阴阳卽有四时其运行有序道运序之也道无体若亡而实存道无迹不形而实神万物爲道所畜而

忘其畜安得而知之诚哉道爲万有之本根而本根非从地出其原皆出于天人能观天之道则知归根复命之理可与

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矣啮缺问道乎被音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无劳尔形

一汝视不见可欲天和将至如是则专气致柔而元气自复摄汝知无思无爲一汝度不益

不损也神将来舍眞主人翁常存德将爲汝美道将爲汝居德美则粹而同於初

道居则止而集乎虚汝曈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新生之犊止知巳生之知觉运

动而不求未生之前之故旧爲何如所以形容有道者无心之气象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

说音悦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眞其实知眞人实知此理不

以故自持温故而知新不泥乎故旧也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

哉媒媒晦晦卽良贾深藏若虚至人盛德若愚之谓无心而不可与谋者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也舜问乎丞

前凝後丞以道佐人主者曰道可得而有乎道之与我异名同实卽道卽我何有差殊如可得而有是

道与我爲二矣舜之此问将以道擅而有之身也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委积聚也人之一身

乃地水火风四大积聚而成形天地一气耳气无形气聚则有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

也二五之精妙合成和而後始有生气故曰生亦非汝有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性者生之理命者生之气旣有生则性命自附丽焉所谓不期其顺而自委顺也然而主之者天地也非人也孙子

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形形相禅无有穷尽如蝉蜕然故行不知所往处不

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耶刚健之气

动而爲阳天地以之生物者人之行止饮食皆此气爲之皆非我有也又安得有乎道哉孔子问於老聃

曰今日晏间音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音斋戒疏瀹音药而心疏通不滞

澡音早雪而精神洗涤旧染掊击而知屏絶智识夫道窅音杳深奥之义然难言哉

将爲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无生有虚生实故曰昭昭生於??有伦生

於无形伦理也有伦有象者皆自无形中出精神生於道二五之精太极之神皆自无极道中来形

本生於精形质之凝由於阴阳之媾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其生则知性之所由出命之所由

立矣故九窍者胎生九阳数也阳气赫赫发乎地故得九数者胎生而地走八窍者卵生

八少阴也阴气肃肃出乎天故得八数者卵生而天飞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

四达之皇皇也此道往来无踪迹出入无门戸四通八达皇皇然而无一息之停止邀於此者四

枝强健也思虑恂音荀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人能邀得

此道者肢体强健思虑通达耳目聪明心不劳无爲也应物无方则无不爲矣天不得不高地不得

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音余四句只是形容彻上彻下

无非此道耳且夫博之不必知闻见之多名理之障也辩之不必慧智慧之开大道

之凿也圣人以断之矣断其博以归于约断其辨以还于默若夫益之而不加益

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若人有知有慧而不加益无知无慧而不加损者其人必

爲闻道之人乃圣人之所保举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音巍乎其终则复始也

大道如海之渊深而无损益又如海之周旋而无终始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

彼其外与音余道运万物而不穷则君子此道显然在外人之所可得而见者也万物皆往资焉

而不匮此其道与音余万物皆往资无形之君而不竭则君子此道浑然皆在内人之所不可得而见者也

中国有人至人焉非阴非阳跳出阴阳之外处於天地之间直且爲人将

反於宗自本宗也观之生者喑音荫醷音意物也喑醷气聚貌生者气之聚如人之有喑醷

虽有夀夭相去几何同归于散须臾之说也奚足以爲尧桀之是非

至人不受阴阳之陶铸形虽犹然人也彼且反宗而游於物之初则得与冥冥合矣彼视有生之人特气之暂聚尔卽有

夀夭皆须臾也圣狂同尽尧不必是而桀不必非也果蓏有理木实日果草实日蓏音裸人伦虽难

所以相齿人道之大虽难与果蓏比伦然所以相齿之序则固无异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

而不守如父子之无所解君臣之无所逃尽其所当尽者不违也然过之而卽化不苦节以爲贞非过之而不守乎

调而应之德也有心於调和善处是有以爲者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偶而应之自然恰当无心

爲之者也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帝以道而王以德此道德之升降也人生天地

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同忽然而已白驹小马也非光影之谓隙空隙之处以白驹而过空隙

何甚速也注然勃然莫不出焉状人瞬息而生之易油然漻然漻音流莫不入

焉状人瞬息而死之易巳化而生出也又化而死入也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

其天弢音韬堕音隳其天袠音执弢弓囊也袠衣囊也人有躯壳如天以弢袠拘之去而之死卽解之堕之

也纷乎宛乎解堕之貌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魂魄去而躯壳不能

留人知死爲大归则死不必畏也不形之形形之不形形色身也幻相也假合者也不形之形眞

身也实相也无假者也所谓常住不灭者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非学

道而将至者之所从事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众人之所能知能言皆非道大同也彼至则

不论论则不至大凡可以言论者道之粗也不可以言论者道之极至也故道之所至则不落言诠而不论才

有议论则涉影响而道不必至明见无值两物相遇曰值见道明则与之爲一故无值辩不若默

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言者无言闻以无闻方爲深造自得之境东郭子

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夫道无不在问道者每每求之

於高远故庄子因其问而以愈下者答之东郭子曰期而後可指定所在而名之庄子曰

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音辟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蝼蚁未雨先出穴知阴阳也稊稗不种而自生爲五谷之贼喻人欲爲大道之

贼也知五谷之不可有稊稗则知大道之不可有私欲矣瓦甓从窑头坯中来已经水火煅炼过体质干年不攺喻学道

者亦当水火旣济也屎溺非道也而屎溺之窍则修道者之得力处屎卽谷道其穴在任督二脉中间上通天谷下达涌

泉眞阳初生之时一撞三关直透顶门非拘畜禁门之力与吕祖云寻天握地见天光种得金花果是强以此思之则屎

溺亦道矣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取正也正获

司市之官名获之问於监市市魁今当行者履豨音喜也豨大豕也以足蹙其股则知豕之肥瘠也

每下愈况履豨愈下比况愈明也汝惟莫必无乎逃物期必也谓不必指定道在何处天下

何物非道何道非物道器原不相离岂有逃乎物而谓之道乎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

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周徧咸三字虽异其实一也以爲言异理一之喻尝相与游

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爲乎淡而静

乎漠而淸乎调而间音闲乎我以言言道子以问问道皆非也必游乎无何有之宫合同而论无何有

之道方无终穷庶乎相与於无爲乎淡且静乎相与於漠而淸乎调且间乎我无言子亦无问矣寥巳吾志

寥虚也究竟至虚一之妙则吾之志已矣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吾志不逐物则无所往焉而寂

然不知所至也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卽去而来而无贪着留止也吾已往来焉而

不知其所终吾已往来于斯道之中而孰知其始终哉彷音傍徨音皇乎冯音凭闳音宏惟徘徊于

闲旷之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入于大道之中相忘于不知其终穷也物物者

道也与物无际道无在而无不在故与物无边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

有际则谓之物故曰物有际者斯谓物际际犹言遇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道则不际

之际然非离此物而别谓之道也特际之不际者皆实际语谓盈虚衰杀彼爲盈虚非盈

虚彼爲衰杀非衰杀彼爲本未非本未彼爲积散非积散也非字

作无字盈与消对虚与长对有盈虚则有消长无盈虚则无消长矣衰与盛对杀与隆对有衰杀则有隆盛无衰杀则无

隆盛矣本爲始末爲终有本未则有终始无木末则无终始矣未得道时积聚其精神旣得道时放无极光明积散也然

有积散犹属有爲积散而非积散则无爲矣释氏下一语便下一扫尘语下一扫尘语便下一扫扫尘语本此孰谓南华

爲玄伯而非禅门之所取宗哉妸音阿荷甘与神农同学於老龙吉怀道人也神农

隐几阖户昼瞑音眠妸荷甘日中奓音赊开也戸而入曰老龙死矣神

农隐几拥杖而起嚗音剥笑貌然放杖而笑曰天推尊老龙知予僻陋慢

訑音移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言无复以

大言振我弇音掩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於

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

体道者乎藏者正是收视返聪知而不言所谓冥冥者神农於道万未处一犹知藏其言况体道而化者乎视

之无形听之无声於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体道者有见于此是以收视返听若与人论道而谓之冥冥直言筌耳冥冥岂爲道耶何也冥冥无也知有之爲无不若

并无无之也於是泰淸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

问乎无爲无爲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

若何无爲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

以知道之数也无穷以不知答泰淸之问是矣旣问无爲问非所问也爲失问无爲举道之数以爲知道不知

道无名数凡可举者皆强名也泰淸以之言犹是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

穷之弗知与无爲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

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道原不可以强而名不知是得道而忘于道亦忘于知故曰深知之是见

乎道而未能忘也故日浅弗知是弗知道之底里也故日内矣知之不过知道之散殊也故日外矣於是泰淸

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

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属

无闻见言皆属有故涉此三者皆非知形形者之不形乎形自形耳形形者竟无物也道不

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

问之而答我巳离道彼之问者所问亦非道矣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

无应应之是无内也道无可问亦无可应故问不过穷于外而应则穷于内矣以无内待间

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卽有有也者太极也内不知乎太初卽未始有有也无极

也是以不过乎崑仑不游乎太虚崑仑中天下而立其顶到天之半神人之所居也太

虚又包天地之外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

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

音博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

未能无无也及爲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吕吉甫曰光曜者泰宇发光而能照无有则无

照矣此光曜所以不知其爲有爲无问之而不得问也窅然空然视听搏之所不及此所以爲无有也惟其有无所以爲

光曜不能无无也是以未能无有也及我爲无之所有矣何从至于窅然空然之境乎大马大司马也之捶

音箠锻也钩剑名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马曰子巧与音余有道

与音余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於物无视也非钩无

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

物孰不资焉陆西星曰大司马之属有善捶钩者老而精絶无毫芒之失臣有守也守卽所谓纯气之守非钩无

察用志不分假不用者以爲用之是以长得其用盖用者技也不用者神也神则无所不用况小技乎万事万物莫不资

焉冉求问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知古之犹今则可以已有天地之後而推未有天地之先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

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

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

之昧然也且又爲不神者求邪求始虚心以问虚则神生先能领会添了见解已不神矣且又

爲不神者求神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

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冉求所问而欲知者未有天地之前问先天也不知有古今有终始有子

孙皆後天也夫子所答者无古今无始终无子孙皆先天也故冉求不解而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犹云不必言说而

道存矣何也未有天地乃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前止惟一无此一无也卽太易者未见气也旣无气安有古今始终又

安有子孙及至无名爲天地之始乃有古今始终有名爲万物母乃有子孙人必参得後天透乃可与证先天矣

陆西星曰未有天地之先在人则爲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之时冉求以是爲问盖有难于言者而夫子直曰可知盖今日

之今卽往日之古未有有今而无古者有天地卽今也未有天地卽古也使其无古则亦做今不出矣而冉求未喻初问

觉有些领悟爲虚明之宇後生疑见如虚中起云此个不神最易遮障本体而又爲求之则障中起障故夫子于古今始

终子孙而归之无则遮障尽彻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

有所一体本无死也因生而死本无生也因死而生死生各有一体皆不相待也一体犹一本也一理也造化之自

然也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

有物也凡此生死变化皆属後天复提起诘问有先天地生之物而後能物物也此物物不可以物名之旣名爲物便

是有物不得爲在天地之先矣所以犹涉于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

终无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所以不得先者有物故也有物则以物相物终无穷已圣人于性空

之中添了爱缘古今辗转相续不絶此个圣人还有意必固我亦大道之所不取颜渊问乎仲尼曰

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将迎则有心矣敢问

何以无将无迎而游于无心之天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

化而外不化外化者应感无迹也内不化者不与物迁也然必有个不化者存然後能化物如人内有定守不化

也而後外可轻富贵齐死生外化也今之人内无眞宰爲人欲所化外爲习染所定而不能一贵贱忘生死外不化也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有等生死忘穷通之人此与物俱化者也而外或有所不化吾以一而一不一不化者亦化夫一者何物卽金丹也大道

也故无化无不化其体至刚不与世而相靡者此物其形至微不与人而兢多者亦此物乃物物而不物于物者也豨

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

者师故以是非相?音齎五味相夺曰?也而况今之人乎囿圃宫室道益衰而游之

者益少其居益狭矣至於儒?之师皆不能尽内不化之道故有是非之事也圣人处物不伤物不

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惟无所伤者爲能与人相将迎圣人善处万物

与之相忘于是非同异之辨犹天之藏垢纳污老氏之和光同尘也此之谓不伤物小则爱人人爱敬人人敬大则过化

存神而物焉能伤之与人相将迎非有将迎也乃人将而我不堕其将人迎而我不堕其迎所谓人将亦将人迎亦迎而

我无将迎也山林与音余皋壤与音余使我欣欣然而乐与音余乐未毕

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眞爲

物逆旅耳世人爲外境所役故哀乐得以入其舍游山林皋壤之间始必怡然而乐乐极生哀循环之理也其来莫

御其去莫止哀乐全不自由直以吾身爲物之旅舍耳物常在而吾身不常矣夫知遇而不知所不

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陆西星曰

今人但知今日之遇而不知他日之不遇但知今日之能游能乐而不知他日之不能夫是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

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爲去

爲齐知之所知则浅矣不能知而免以爲知不能然而免以爲能庸可得乎爲计日拙爲心日劳又自

悲巳所以至言不落于筌蹄至爲不牵于世故顺其自化听其自然必欲齐其知之所知而不能养其所不知则其知亦

浅矣

复圭子曰此章发明无名天地之始一句及知者不言言者

不知二句知者有知之人也而无爲谓则不言之人也知问

于无爲谓曰天地间一道也以何思何虑而知之何处何服

而安之何从何道而得之而无爲不答者不知答也又问于

狂屈狂屈欲言而忘言答之念未忘也问於黄帝黄帝曰道

之爲物无知无不知不可以思虑知无安无不安不可以处

服安无得无不得不可以从道得不然何以知者不言而言

者不知也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知道无方体不可以人力致

德本在我未尝从外至道德仁义礼递失而递降也至於礼

之名兴朴散爲华天下始得以僞乱眞矣故爲道者日损损

其知又损其不知以至於无知斯无爲而无不爲也待朴散

爲器之後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惟大人与天爲徒无生无死

若凡人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听其气之聚散以生死特与

人爲徒耳岂惟人爲然万物之出机入机亦与之爲一也生

则神奇死则臭腐俄而今者之臭腐化爲来者之神奇俄而

来者之神奇复化爲後日之臭腐物异而气不异故曰通天

下一气耳凡人得此一气听其自聚自散故有生死圣人得

此一气聚之而不使散故贵一耳非黄帝不能达不知者之

合道忘言者之近道而有问有答者之离道故狂屈闻之以

黄帝爲知言天地忘美四时忘功万物忘成圣人通天地四

时万物於一身无爲也无作也而实无不爲也无不作也天

下有神明斯有百化有至精者而後有死生方圆之粗者无

物不有无时不然六合不爲巨无大不包秋毫不爲小无细

不入天下有浮沉四时有运行似亡也而实存似形也而实

神莫之爲而爲乃大道之本根也啮缺问道於被衣被衣曰

汝形不欲劳视不欲妄而天和自至知不欲起度不欲乱而

神自来舍德将让汝美道将让汝居只觉今是而昔非何必

复求其故哉啮缺睡寐巳游于忘言之天矣被衣大悦而去

曰啮缺形若槁骸而心若死灰似无知也然非实知此理者

安能与日并新与月同晦无心而行天行也而不可以人谋

参之彼何人者耶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丞曰汝身非

汝有安得有夫道独不知有身则有生有生则有性命有性

命则有子孙天地大父母也身非汝有乃地水火风四大假

合而成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乃二五之精妙合成和而

後有此生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乃造化以理着之爲

性以气凝之爲命两相附而後成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

汝有乃薪火之传不知其尽是天地之委蜕也卽人之行止

饮食亦天地之强阳运动人不得而有之安得有夫道耶孔

子问道於老聃老聃曰汝斋戒非祭祀之斋乃心斋也先须

疏瀹而心不留一物也澡雪而精神不染一尘也掊击而知

不着一识也方可与言其崖略夫道彻隐彻显昭昭显也冥

冥隐也天下未有显而不根於隐者道彻内彻外有伦外也

无形内也天下未有外而不从内出者充满宇宙悉精神也

精神藏则无形无象而道爲太始精神露则有名有物而形

爲精子九阳数也眞阳起于地故有九窍者胎生而地走八

阴数也眞阴降于天故有八窍者卵生而天飞此道往来无

形迹出入无门戸四通八达而不止息至人得之形王而神

灵无爲也而无不爲也造化得之天地常高广日月万物常

行昌故与其用知慧而爲圣人之所断毋甯黜知慧而爲圣

人之所保也其廓无涯其运无端万物资始资生焉而不穷

不有至人非阴非阳而跳出阴阳之外安能游无物之初乎

惟反於宗乃可以齐夭夀一圣狂遭之而不违者不如过之

而不守有心於调停之德不如无心偶应之道此帝王之别

也人生天地间光阴如白驹之过隙俄而出于机俄而入于

机俄而死者生俄而生者死物方哀其化吾谓天爲之解其

??人方悲其死吾谓天爲之堕其[失\/衣-亠]魂魄旣往而身亦同归

孰知有身形也有不形之形与身俱来不与身俱去学可得

而务论不可得而至故以目遇不以口说以耳闻不如以心

闻闻无所闻而得无所得此之谓大得东郭子必欲问道之

所在则蝼蚁道也知阴阳也稊稗道也不以僞乱眞也瓦甓

道也从水火煅炼来也屎溺道也从此窍可化爲神奇也道

虽不着物亦不离物第求道於有不若求道於无故相与於

无爲者淡且静也漠且淸也调且闲也往来无迹始终无端

道其物物乎物有际也而道无际际以有盈虚衰杀本末积

散而不际之际则无盈虚衰杀本末积散阿荷甘与神农同

学於老龙吉而老龙吉之死以无言传无言之教也神农得

之矣弇堈吊之曰道无形声视之听之非道也谓之冥冥亦

非道也以道不啻无而实无无也然则无穷之不知合无言

之教而无爲欲知道以数於贵贱约散之间是乎非乎无始

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何也知则露而无藴故爲浅不知则

蓄而不发故爲深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何也知之仅得其象

故爲外弗知独含其神故爲内然则道岂惟不可闻见亦不

可言故强问道者不过穷于外而强应之者则穷于内矣故

惟见彻宇宙者然後能神游乎太初下视崑仑与太虚爲体

我且包乎天地之外矣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无乎光

曜视之无可视听之无可听搏之无可搏曰夫子其至矣乎

我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及爲无所有何从而至窅然空然

之境哉吾观大司马之捶鈎者且以有用而假不用之神况

乎无不用者未有无所假而能资万物者也冉求欲求知於

未有天地之先始犹以虚心而神存旣着一识神反爲识障

甯知未有天地无古今又安有终始无祖父又安有子孙总

之皆无也知无则知有矣无能生有天地间本无死也因生

而死本无生也因死而生知死生之无待则知死生之之体

矣有先天地生之物物而後有後天地生之物物之相物也

无已而圣人教之以人伦其添爱缘也亦无已颜回欲以无

将无迎而游於无心之天仲尼曰古之人知外与时俱新无

不变也无不化也而内有不变不化之持操今之人中移于

穷通内化也而外非逃贫贱则趋富贵矣外不化也故必以

我之与物俱化者而後可一其所不化化不知也不化亦不

知也吾无委靡而退亦不求多而进此之谓游於无将无迎

之天豨韦氏至黄帝囿改而爲圃矣有虞氏至汤武宫改而

爲室矣道益衰而游之者益少君子之与儒?各是其所是

而非眞所非况於今之人乎有是非则有相伤惟圣人不伤

物而物亦不能伤人将亦将人迎亦迎所谓不堕其将迎而

我无将迎也吾独嗟世人以身爲万物之逆旅山林皋壤能

使之欣然乐而外感亦能使之悲哀乐之来不能御去弗能

止知有其遇而不知有不遇知有知能而不知有无知无能

此人生之所不免也而欲免以爲能游能御岂不悲哉故至

言无言至爲无爲大知无知不能养其所不知而欲以小知

齐大知大失无爲谓不答知问之意矣

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夫道不欲多多则杂故名曰杂篇首言至人托之高深乃能自全次言至人内揵外揵之两忘如冰解而冻释能知

未始有物斯爲知之至而移是不足言矣故必忘人而後可以爲天人怒出於不怒爲出於无爲而後爲圣人之道

老聃之役执弟子之役有庚桑楚者偏独也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

畏累山名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左右

之事楚者以经画爲知以慈柔爲度皆去之远之卽絶仁弃知之意也拥肿之与居丑陋貌鞅掌

之爲使鄙朴不修容仪居三年畏垒大穰畏垒禹贡之羽山也其民化楚之道无所事知而致力于

衣食所以大穰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楚之

气象不凡故怪异之今吾日言之而不足??计之而有余无旦夕之利却有久远之

谋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敬之如神

明欲尊楚以爲君也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介怀而不乐也弟子异之怪之

也庚桑子曰弟子何异於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

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大道已行矣楚之所以不释然者以天道自

任也夫春生秋成天地有大美而不居其功不过行其大道之所当行而已矣吾闻至人与道爲体者尸

居环堵周园小墙也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至人情虚无爲在环堵之内而

百姓任天而行不知所往乃所以爲道也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爼豆予

于贤人之间我其杓音的之人邪音耶吾是以不释於老聃之言爼豆

字自尸祝上生来今畏垒之民相与尸祝社稷由我之戋戋有以自见而愧于至人多矣老聃之道絶仁弃知而不尙贤

我安能释然予其言弟子曰不然夫寻八尺常倍寻之沟巨鱼无所还音旋其

体而鲵音倪鰌音秋爲之制步六尺仞七尺之邱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

?音业狐爲之祥妖?之狐以小邱爲善喻地无小大皆有所尊也且夫尊贤授能先善

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尧舜大圣尚不能以

一人治天下而必假于贤能况畏垒乎夫子亦听其尸视可也而奚以不释然哉庚桑子曰小子来

夫函音含车之兽介音戒独行也而离山则不免於罔?之患吞舟之

鱼砀音荡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鼈不厌深夫全

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而已矣深居??出自托于高深者物之所以自全

况全形之人而反不逮此乎喻名见于世必害其身也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

二子指尧舜是其於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凿垣墙是雕墙也则浑朴

伤植蓬蒿则生类乱尧舜之远於道也若此??发而栉音节数米而炊喻其所爲者鄙细而非大

道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一句道了下却解此理不经而语甚奇举贤则民

相轧音乙皆以贤相尙任知则民相盗皆以知相欺相夺之数物者不足以厚

民民之於利甚勤揣尽末世好利之民情下二句皆好利之流弊子有杀父臣有杀君

知有利不知有君父爲人君者何乐以利而爲民倡也正昼爲盗日中穴阫音裴墙也吾语

女大乱之本必生於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其必有人

与人相食者也庄老尊无爲贱有爲举贤任知末免有生利之萌芽故大乱之本兆于尧舜之时特隐而未见

耳後世奸臣贼子民蠧尽不出庄老之先见何过激之有哉南荣趎音畴庚桑弟子蹵然正坐曰

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德过尧舜而不爲其无迹也至

矣我将何所托业而及无爲之治耶庚桑子曰金汝形抱汝生无使女音汝思虑

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也体其受而不亏守其性而不离去其知识而不凿积久而

纯乃几於道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人已也而盲者不能

自见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

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与形今吾之形与人之形亦辟近也矣

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形相近也爲物欲所间则心相远矣此其以心求心

而不能相得也趎其有愧于践形之学也乎今谓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

虑营营趎勉闻道达耳矣仅达于耳而未能浑化庚桑子曰辞尽矣曰奔

蜂小蜂不能化藿蠋豆中靑虫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越鸡小而鲁鸡

大鹄亦鸟之大者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喻小不可以化

大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奔蜂越鸡喻巳之才力尙小不

足以默化之也子胡不南见老子南荣趎嬴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

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

来之众也道本一致趎心怀三言而来纷乱之几形于眉睫故谓其偕来之众正释氏所谓汝胷中正閙也南

荣趎惧音遽然顾其後不悟所谓偕来之意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

趎俯而慙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忘答失问乃迷觉之一大几刮

人不小迷不能得大觉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愚知

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

愁我巳老子之道絶圣弃知絶仁弃义趎欲爲其道故首举三者以问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

者趎之所患也絶之不可不絶不可将安所逃愿因楚而问之老子曰向吾见

若眉睫音接目上毛也之间神人观人之眉目便知其心吾因以得女矣得其情也今女

音汝又言而信之闻其言而益信眉睫之所得爲不爽若规规然失神貌若丧父母

失所天揭竿而求诸海也言以短小之物而测深大之域汝亡人哉丧亡性情之人惘

惘乎心无所归之貌女欲反女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欲见自然之道而不可得正所

谓贫人不知袖里有牟尼珠也眞可怜憨哉南荣趎请入就舍假馆而卒业召其所好

求其所是去其所恶离其所非十日自愁好恶交战于中而不能决非人制我乃我之自困而自愁

也复见老子老子曰汝自洒濯孰哉言子洒濯身心功夫还熟也未郁郁乎

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功夫纯熟者愁无可愁安得有郁又安得有好恶今汝郁郁而自愁

津津而自好且犹有恶也细宻功夫尙有未到此南荣趎之所以欲速而不逮也夫外韄音获事障者不

可繁而捉持也将内揵音蹇韄者以皮束物制缚之意建者门牡关闭之意制其外者繁多而不可把捉则

将拒闭之於内内韄埋障者不可缪绸缪也而捉束缚也将外揵制其内者谬乱而不

可把捉则将拒闭之于外内外韄者其病若此耳目外也心术内也夫全形抱生者内忘其心术外遗其耳目若乃声色

韄于外则心术必塞于内今外乱而思治内无定见也欲恶韄于内则耳目必丧于外今内乱而思治外无定守也外

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方制于内又束于外内外交韄则虽道德

有诸身者尙不能以自持况遵道而行者乎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

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能知以病爲病者其病未甚也若趎之闻大

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此病自十日自愁上得来喻巳欲闻大道而不自知受病之处虽有所闻愈自

惑矣趎愿闻衞生之经而已矣此正佛经所谓愿乐小法者不知衞生之经非道德不能也

老子曰衞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卽道德经载魂魄抱一能不离也能无

卜筮而知吉凶乎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也能止乎能已乎知止知足也能

舍诸人而求诸已乎急于自治而不暇及人也能翛音萧然乎无所累也能侗然乎

无所知也能儿子乎专气致柔如婴儿也儿子终日嗥音号长哭也而嗌音益咽也不

嗄音夏声哑也和之至也终日握卷手而手不掜音艺手屈而不伸也共其德也

言人之手久握而不伸则伸时必有窒碍小儿则不然自然之性个个如此德之共也终日视而目不

瞚音瞬偏不在外也目动日瞬精有所移日偏小儿视而无视不知有外物也知有外物则偏矣行不

知所之居不知所爲言无心也与物委音威蛇音移而同其波波顺而无忤也是

衞生之经巳道德之厚比于赤子则衞生之经孰有外于此哉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

之德巳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至人之德无能所去执着如上数个能字

便有能所与执着矣人心湛然如水非有非无及爲物欲所蔽结如水冻而成冰闻道悟理则解且释矣夫至人

者与人同相与交食乎地人食亦食而交乐音洛乎天人乐亦乐与人异不以人

物利害相撄不相与爲怪不立诡异不相与爲谋不相与爲事以有爲爲

应迹以无事爲自然翛然而往侗然而来往来自适是谓衞生之经已曰然

则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爲行

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

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祸福生于失得人灾由于爱恶今槁木死灰无情之至则爱恶失得

无自而来卽佛乘之所谓二乘做死心工夫者尙有捉摸亦趎之身分所易及者是汝衞生之常道宇泰定者

发乎天光宇心宇也卽天君也定则生慧诚精故然也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天光旣发

人虽见其爲人而已自同于天所谓人貌而行天也人有修者乃今有恒人有修此泰定而至于天

者则可久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舍止也归也不离人羣独成其天人之所舍谓

之天民天民以其非人所得而民言非常人也天之所助谓之天子天子以其继天而出爱之

如子也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

乎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凡物之可以知知者则可学可行可

辩而道不可以知知故学不能学行不能行辩不能辩精而至于人所不能知则天也吾人当以所知养所不知故止其

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卽是者天钧败之卽就也天钧卽鸿钧也不卽是则拂造化之理而逆

天矣天钧必败而弃之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将之爲言

奉也言人备物以奉其身思患豫防常恐有不测之事而又存诸中者敬应于彼者通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若

是而万众也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非人之自致不足以滑音骨成不

可内音纳於灵台恶有自人召者未免爲德之累君子当反之於心今众恶交至天而非人何足以滑吾之盛德

而以之入其心哉灵台心也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有持犹言有主而不知其所持则主而忘乎其爲主矣毕竟人心无主则虚主而不可持之以爲主也不见其

诚已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舍作舍每更爲失君子修辞立诚然後

言而有中今也不见其诚已而发但见每发而不当于事理之情实则亦妄发而已使舍旧而图新犹之可也今也业巳

误入不能舍旧从新又转更转失所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爲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

而诛之爲不善乎幽间音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

者然後能独行明有人诛幽有鬼责其能逃乎则惟愼独而巳学与吾儒戒斯同劵内者行乎

无名劵外者志乎期费劵内外卽老子所谓左右契也藏劵于内者务实而不务名行劵于外者志存

乎务外而期于广求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音古人也

劵内不求名而名自至惟庸有光所谓实大盛宏也若劵外则志于求人之费而巳期费则贾人之事也盗夸之徒也

人见其跂音其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

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跂高而自立之貌人见外之富

贵过人则以爲魁然可尊而不知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不识不知是之谓与物穷者然虚则能容故物莫不入

焉万物皆备於我矣若役役于物者苟且求得至于丧身而不悔则身且不能容安能容人哉夫无容人之量者人将离

之故无亲无亲则与物暌絶而尽人之类不能与之爲徒矣兵莫憯於志镆音莫鋣音耶爲下

心之所之谓之志一念不谨则贻莫大之祸所谓情欲之攻惨干戈?是也冦莫大於阴阳无所

逃於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冦大贼也犹或可逃袵席之上饮食之间

乃生杀之机一或失节卽善趋避者不能逃阴阳之冦于天地之间非阴阳之贼我也乃吾心失养琢丧其精神始也水

火未济而不能旣济究也日剥日消阳气剥尽而爲纯阴则死矣是自冦自贼也道通其分也其成

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道本

大通无分无成无毁无备而无不备何言乎通也犹百川之通海山泽之通气道通之也通乃无所不到之谓待分则有

徧有不徧矣通乃其起无首之谓见成则有完有未完矣通乃其卒无尾之谓如毁则限于数而不能超乎数矣大凡力

量有不能到之处者不得不分力以备之待备而後精神贯焉设备稍有不周则偏枯矣故君子恶分者恶备也非恶备

也恶其精神必待捡点而後周也若大道则自然贯通也旣无分安有成?乎又安见其备不备乎故出而不

反见其鬼人禀阴阳之气以生是出也有先天眞阳之气一两每一??长一两至十五年长十五两合成一斤眞阳

之气所谓纯阳也及至情窦开而眞阳耗于袵席之上矣故奇男子不惜赀财访仙师寻侣伴求一接命之术以反纯阳

而出阳神不知道者其眞阳知出而不知反则沦于鬼趣矣故所见莫非鬼也出而得是谓得死灭

而有实鬼之一也知道者旣出于人世而得是反还元阳之道则死而不死谓之得死凡物有生辄有灭惟

得道者生无其生而灭无其灭无其灭归于虚苟灭而实归于灭则人与鬼一矣以有形者象无形

者而定矣凡人只见有形之成毁而不见所以成毁者非有形也故此心营营而不定如能炼精还气炼气还神炼

神还虚是以有形象无形也必定能逃乎阴阳之外矣出无本入无窍出乃道之显诸仁万物之出有

本而道无本也入乃道之藏诸用万物之入有窍而道无窍也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

本剽剽与标同道本虚也虚能生实不可以方所求无处也长于上古而不老无本也远传来世而不穷无剽也有

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出而无窍则人疑于虚而不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则又实矣有实而

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上下四方曰宇果有处所乎往古来今日宙果

有终始乎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

天门生死出入皆实有也而无形象之可见旣云有矣则必有生死出入之门所谓天门卽众妙之门也天门者

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爲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

一无有圣人藏乎是有不能爲有必出于无有所谓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所谓无有则非无有

而无有一皆无之乃所谓无有也圣人有见乎此人法双忘能所俱遗其藏神于是也而万有之根基立又何有阴阳之

患哉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音乌乎至以爲未始有物者至矣

尽矣弗可以加矣未始有物卽太易者未见气也安得有物乎语至于无物更无有出其上者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爲有物矣将以生爲丧也以死爲反也是以分已次焉者有

物卽太始有形之始也有形则有生死出亡在外曰丧归根复命曰反其次曰始无有旣而有

生生俄而死以无爲首以生爲体以死爲尻音翘尾也喻物之终也孰知

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爲友又其次曰有生则有我矣虽知有我能以有无死生爲一

而守之知其分而又知其不分者也吾将与之爲友矣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着

戴也甲氏也着封也非一也三者指无爲首生爲体死爲尻是三者虽次第不同而皆未离于宗

譬则楚之公族昭氏也景氏也以人所推戴而着也甲氏也以有封邑而着也三氏虽分本之则一公族而已非一也而

亦何尝不一哉有生黬音闇也披然曰移是釜底烟气所凝聚曰黬犹人聚精气以生倘人厌其

黬披而去之曰移是与人之气散而死换屋移居者何异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

知者也移是之说释氏以爲夺胎投舍玄门以爲抛身入身总之皆换屋移居也人所不当言虽然此亦大?道理耳

然而有可知者亦有不可知者也腊祭名者之有?音皮牛百叶也胲音该牛足指也可散而

不可散也移是有可知不可知譬如腊祭之有?胲有可散之于爼豆者有不可散之于爼豆者观室者

周徧也於寝庙又适往也其偃偃息之所焉爲是举移是又譬如观室者观寝庙则肃然

起敬而生移其祖考于是之心观偃所则弛然起怠而生移其晦息于是之心皆移易之不可不定者也请尝言

移是是以生爲本以知爲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移是之说起于有生

出于有知因以相乘而是非滋起孰爲名乎孰爲实乎因以已爲质使人以爲巳节因

以死偿节不知道者认虚爲实因以名实爲已之体质使人以已爲中节而法之直至钟鸣漏尽以死偿节而犹不

悟亦甘心焉若然者以用爲知以不用爲愚以彻爲名以穷爲辱

移是今之人也以用不用分知愚常情也彻者明也人以巳爲彻而用之故爲名不用则穷也人以巳爲愚而

不用故爲辱此今人之移是者也若古人则不作是观是蜩与鷽音学鸠同於同也蜩与鷽鸠

乃同一见喻其所见之小而我见又与之同故曰同於同卽今人移是之见也蹍音碾踏也市人之足则

辞谢也以放骜音敖兄则以妪音须大亲指父母则已矣踏市人之足则必以放傲自责

而辞谢之恐其怒也兄踏弟足则以气嘘妪拊之而已无容谢也若父母而踏子之足则并妪拊而忘之亲之至自相孚

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

金蹍足辞谢礼也礼以饰僞者若至礼则无人已之分忘其揖逊也至义则不待物物而哉制得宜至知则自然先觉而无

容谋度至仁则不见相爱之迹至信则不待金玉之质矣辟屏而去之也彻彻乃透彻之彻非撤去之撒也志之

勃解心之谬与缪同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心之曰志勃悖乱也勃与谬皆德之累道之塞

也苦于不自知耳人能透彻其志之勃解悟其心之谬则德之累自去而道之塞自达矣富贵显严名利

六者勃志也君子之志道德夺于外诱则吾之志因以乱矣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

也六者绸缪盘结不能自解系其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德者浑沦不分淆之以情

则窍凿矣故累其自得之眞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道以通于一爲达若以心知才

能爲累爲道之障矣此四六者不荡音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

虚虚则无爲而无不爲也去此四者之六害不以荡其心则适得吾体矣性命各正则攻取不得而

夺之故静静则定而慧生矣故明明则表里莹然渣滓浑化故虚虚则恬淡寂寞无爲而无不爲也道者德之

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爲爲之僞谓

之失陆西星曰天下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者爲德之钦降本流末人物乃生生则品物咸章而光辉发越矣故生爲德

之光有生者有生生者故性爲生之质率性而动则百爲出焉故性动爲爲夫爲而根于性虽爲而实无爲也加之以人

爲则僞僞则失失卽老子失道失德失仁失义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

知犹?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

相顺也天下有有知有不知智者之所知与接爲构日以心鬬其所能者谟谋也不若其所不知浑然无我如赤子之

睨视无分别见迫而後动不得已而後起故不动则已动皆我德性之作用以我自然之知而治人穿凿之知似与人不

合而实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于名则相反于实爲顺道也羿工乎中微而拙乎

使人无已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音良乎人者

唯全人能之俍善也善中则善取誉圣人不能逃名犹是也任其自然天也有心爲之人也工于天卽拙于人矣

全人卽至人非此人不能天人两工唯虫能虫唯虫能天虫有四部人爲毛虫之长凤爲羽虫之长

龙爲鳞虫之长龟爲介虫之长能虫者各尽其虫之所当然也能天者名爲四部虫而实天使其然故毛羽鳞介四虫皆

不能离乎天也四虫之中较重毛虫故下文曰全人恶天全人恶天全人者尽人之技巧恶天者是恶天地之

无全功也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天之天不雕不琢纯乎自然谁敢恶天人之天未免

贪天功以爲已力君子犹恶之而况吾而敢干盗天工以爲人力而不恶之乎一雀适羿羿必得之

威也雀亦畏之以天下爲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庖音炮人笼伊

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篱之而可

得者无有也羿以威力得雀汤与穆公以霸王之业得伊尹百百奚若使胸中洒洒一无所好恶得而有之哉

介者兀足之人拸音侈画外非誉也胥靡刑徒之人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

画华服也拸者弃意介者以外毁誉犹能去华服而弗服胥靡以遗死生犹能登高而不惧况忘人者乎夫复育服

謵习同不馈赠送也而忘人忘人因以爲天人矣夫人不能忘情于人於是始有馈遗

不馈而忘人则无人之情矣有人之形无人之情非天人乎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者唯同乎天和者爲然出怒不怒则怒出於不怒矣出爲无爲

则爲出於无爲矣天和者造物中和之气人得之以生者无喜无怒与天爲一矣然非无喜无怒也怒而不

怒是其怒者本自不怒非有心之怒也见至人出而有爲于世无所容心虽爲亦无爲也欲静则平气欲

神则顺心欲静则平气此二句乃道学人门之要紧工夫平气卽调气也调之人而闭息心不期静而自静矣心之

本性原好静常动则逆其心而神亦不甯惟顺守其心使常在腔子里而不以接构滑之自所存者神矣有爲也

欲当则缘於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有爲而欲当者盖缘于不得已而应

之而出爲於无爲也不得已者自然也圣人之道类是也

复圭子曰絶圣弃知絶仁弃义思欲返仁义而游道德爲无

爲之学乃太上之教也庚桑楚独得其道居畏垒之山不与

仁知者爲伍卽絶圣弃知之意也以其道少试於畏垒使畏

垒大穰可也使畏垒之民疑其爲圣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不

可也故南面而不释然独不观於天乎春气至而百草生秋

气至而万宝成天何意生成哉不过行其大道而已矣夫至

人亦犹天也不出环堵一室而百姓自化不知有至人也今

庚桑楚犹使畏垒之民欲爼豆彼於贤人之间有爲也而非

无爲也??乎小矣不爲杓之人耶与絶仁弃义之道异矣所

以不能释然于老氏之言也胡南荣趎止知巨鱼之不可脱

於渊巨兽之不可离於山尧舜不能废尊贤使能以利天下

而不知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岂惟无所隐其躯且有罔?之

患矣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岂惟鲵鰌爲之制卽蝼蚁能苦之

矣故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於深??也亦犹鸟兽之不厌高

鱼鼈之不厌深而已矣尧舜之道而犹未至不足以称扬也

恐令後世之人必生穿凿之事而长蓬蒿之见何异於??发

而栉数米而炊安足以济世哉夫尧舜之所推重者贤知也

举贤则民以贤相尙而彼此分任知则民以知相角而盗贼

起此二者非以厚民乃教民之知有利也况民之好利本自

甚勤利端一开将来必有弑父弑君之祸正昼爲盗之事人

与人相食之惨未必不自尧舜生之也南荣趎欲托业以及

无爲之治必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而後可胡爲

以目耳与盲聋者比见闻以心形与狂者比得失不能践形

尽性而欲闻道耶故庚桑子曰子亦知物化乎夫奔蜂与越

鸡物小且不可以化大况吾之才小安足以化子子胡不南

见老子南荣趎至老子之所神人见人不但见其貌而直见

其心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其所以提撕之者至矣

南荣趎惧然顾後尙不知其所谓也致疑於知愚之间而不

能弃知也致疑於仁不仁之间而不能絶仁也致疑於义不

义之间而不能弃义也胸中纷纷而未决果偕来者之众也

老子曰向吾已见若於眉睫之间奚必汝之言而後得其情

哉世之亡人未有不思反今汝亡性情欲反而无由入吾甚

爲子怜也南荣趎於是召好去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老子

曰子亦洗濯而心乎夫洗心者无郁亦无恶子犹未免有恶

也外爲声色所韄而不能屏思欲杜之於内内爲欲恶所韄

而不能塞思欲制之干外外内交韄有道德者尙亦不堪况

子方仿道而行乎南荣趎曰人苦於不自知耳里人有病而

以病爲病犹未甚病也今趎不敏欲闻大道譬如饮药者前

病未去而新病复生趎不愿闻也惟愿闻衞生之经而巳矣

老子曰子能载魂魄抱一而无离乎能未卜先知而诚精故

明乎能知止不辱知足不殆乎能舍人求已翛然无累侗然

无知乎全生莫如婴儿故衞生者其能不失儿子之故物乎

则长生矣何以明其然也儿子终日嗥与人同而彼独咽不

哑其和至也终日握与人同而彼独指不屈其德共也终日

视与人同而彼独目不瞬神不在外也行行止止而无意必

可方可圆而无固我衞生孰有过於此哉若而人也昔爲物

欲所蔽如水冻爲冰今甫顿悟所谓冰解冻释者德犹未至

也夫至人者外内无韄亦无外内揵岂直与人同食地之毛

同爲普天之乐而巳哉夫虚中无物不有亦无利害怪异能

撄其所有以有爲爲应迹以无事爲自然其往无执着其来

无能所是爲衞生之经已如求其至惟爲儿时行动任天身

槁木而心死灰不知有祸福故祸福亦不及若非儿子须定

能生慧慧则人貌而天行天则可久而有恒人归之天与之

穷而在下谓之天民达而在上谓之天子人之所能学能行

能辩者人也所不能学不能行不能辩者天也故必以知养

其所不知而後爲至矣彼有内外交尽其备藏彼此敬谨而

无失犹有不调于众心者天也非人也何足以累吾德而纳

于灵台哉夫灵台也者操之则存又必操而忘其操然後反

身而诚不诚则言行皆妄虽欲寡过其道无由矣故必明无

人非幽无鬼责者然後能独往独来譬之於券藏之於内者

虽无名而充实自有光辉藏之于外者志在于广费第爲贾

人之事已耳孰知中无一物何其穷也天下惟无物者爲能

物物故物莫不入焉彼有苟且而役役於物者身亲交丧人

物两失君子不可不愼立志也不观兵刃之下所杀能几人

若以计攻则屠戮之惨甚于镆鎁况又有以学术杀人者其

流毒尤无穷也此小冦也知几者犹能避之冦莫大於阴阳

无常日到而智巧穷安能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之能贼人

也夫人之心有生杀之权能杀人者亦能自杀非杀之于名

利饮食之间卽杀之于袵席之上胡不捐人间之财以求长

生之药转杀机爲生机以跳出阴阳之外而反坐待阴阳之

贼我也哀哉岂知道无成毁而分则成毁矣道无备无不备

而分则有备有不备矣人又何必於求备哉若而人也止知

求备於外而不知求备於内一身之元阳琢丧殆尽旣已出

矣犹爱赀财而不思访道友以反还元阳甘与鬼爲邻而不

悔也不知出而得反还之道者死而不死谓之得死灭而实

归於灭者卽是鬼道矣何也天下未有有形者而不归於无

形者此一定之理若道则不然万物之出机本於道而道之

出岂有本乎万物之入机入於道而道之入岂有窍乎出则

实矣然而无处所则又虚虚则循环不穷而无本标第上下

四方曰宇果有处所乎往古来今曰宙果有终始乎天门恢

恢有影无形万物生死出入所不能逃非无非有所谓无有

也况并其无有而亦无之乃圣人藏神之所而陶铸乎阴阳

者此古人之知必爲未始有物之先而爲知之至也若其次

有物则有生死生果爲丧亡而死果爲返眞乎未免有生死

之分已又其次认无爲首生爲体死爲卒浑有无生死而一

之者乃爲吾友也此三者有首体尻之异譬乎楚之公族分

之爲三而实则不一而一也人以一气凝聚而生何异釜底

之烟凝结而爲黬俄然披去之其名曰移是知道者以爲换

屋移居然而有可知者亦有不可知者释氏之夺胎投舍玄

门之抛身入身皆本乎此譬如腊祭之有?胲此不可散之

於爼豆者亦有可散之於爼豆者以不可知而并疑其所可

知是因其不可散而?疑其可散者也又譬如观室者观寝

庙则起敬而生移祖考於是之心观偃所则起怠而生移晦

息於是之心皆移易之不可不知者也况冥冥之中昭昭之

上岂无主宰乎移是者其说以生爲本人咸知师知就是而

避非狥名求实而死节移愚爲知移辱爲名此今人之移是

也何异蜩同鷽鸠之见也譬如无心而蹍人之足者疏则必

谢而亲渐亡者礼可加于疏而不必加于亲也故曰至礼不

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总之皆道德也

人能彻志勃而解心谬则德之累去而道之塞通矣君子不

见可欲则志不乱不爲诱所惑则心不迷不爲情所牵则德

不损不爲才所使则道不壅而胸中正矣正生静生明生虚

虚则无爲而无不爲也道尊则德贵生茂则德辉性附於生

而彰於爲爲而僞则性失是纯任知谋与接爲构矣若德性

之知则动而无动耳目悉化而爲精神羿工乎中微其可能

者人也拙乎使人无巳誉其不可能者天也圣人则不然工

乎天而拙乎人全人非恶天也恶人之天开而贼生岂肯以

吾之天而加人乎羿之威能加乎雀汤与秦穆公能以霸王

而笼伊尹百里奚安能笼心中一无所好之人哉介者以外

毁誉而去华服胥靡以遗死生而忘临高况忘人者而不爲

天人乎天下惟无喜无怒者爲能同乎天和亦惟怒而不怒

者爲而同归於无爲若而人也谈何容易欲静莫先於平气

气平则无所不平矣欲神莫始於顺心心顺则无所不顺矣

欲有爲而怡当莫如迫而後动不得已而後起自然合乎圣

人之道矣奚止衞生之经而已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