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骈拇第八(2/2)
能得之象则非无罔则非有非有非无仙家之眞火候也此
珠自外而来从虚而生在坤兑而不在乾巽乃先天之炁名
曰玄酒醉到元翁靠道友扶持德行阴隲乃能得也尧问於
许由问其治天下之道也而许由危之谓道不可以有心求
不可以聪明得也天无爲也人有爲也以有爲而拟无爲必
不得之数也故曰乘人而无天本身而异形则不能无我尊
知而火驰则不能去知与故是以爲天下所役物有结之而
不能自解也四顾而物应物未能忘我也方且应众宜我未
能忘物也与物化则逐物而迁未始有常则失其常然之我
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谓啮缺亦尝闻道者可爲
众父众人之首也而不可爲众父父众首之首也君道贵无
爲而啮缺不能所以爲治之魁乱之率也不能以无爲致其
君所以爲北面之祸人君欲以有爲而行臣之道所以爲南
面之贼尧观乎华乃庄子涉世之经济也封人教之以授职
於多男则分各有定而人不乱富而分之於众则知足常足
而心无事鹑不择居鷇不择食鸟行虚空皆无心自然之意
圣人处世亦复如是天下有道与物皆昌卽吾儒有道则见
天下无道修德就闲卽吾儒无道则隐至于厌世教尧乘云
而入帝鄕可见华封人亦非凡人也奈世变愈趋愈下故又
借尧舜禹以明之尧犹不用赏罚而民劝畏禹用之而尙不
胜自此以後天下未免多事伯成子高之辞爲诸侯而耕也
殆超然免於评论哉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然
则太初之无卽太易也有无无又所以主张此太易者太始
者形之始也有无名卽无名天地之始是也才言无便与有
对谗言有便一之名起矣尙爲太初气之始有一而未形至
一卽太初也物不得不可以爲物及其物得以生谓之德德
之爲言得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也未形之时万理皆具分阴
分阳各有修理可以分别然根阴根阳却又无间分他不得
则是天之所以爲命也留凝也留动而生物鼓万物之出机
也物旣生矣则生生之理随物各正一成而不可易者卽太
始形之始也旣有形矣必有形形者形形者神也形以神爲
君神以形爲宅故曰形体保神神卽道家之元神佛氏之元
性也各有仪则谓之性如有物必有则也修性者贵反乎德
德至则同於太初之无无同乃虚者神返於虚也虚则何所
不容何所不纳故乃大有心於同终涉於有如何可同其要
则无心自然尽之矣故合喙而鸣合喙不言也鸣言也旣以
不言而言则言犹不言矣卽与天地合德可也宜其缗缗然
若愚若昏如是则谓之玄德行且入於无碍之境而同於大
顺矣卽老氏乃至大顺之谓也夫子问於老聃问治人之道
也可不可然不然餙智以求异也离折坚白若悬宇使心事
昭然也何异以形相易以技相系疲尔形骸惊怵心神犹猎
犬被系猨狙入槛皆因技能而致患耳见圣人不以才智自
见终不肯以才智自累也予吿若以所不能闻与所不能言
者何物则性与天道也凡有首有趾自顶至踵也可谓有人
之形矣无心无耳者众是无知无闻也可谓无人之情矣有
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践形尽性之圣人也尽丧其无
形无状者则凡民也然吾所谓尽无者动止死生废起人之
物於物也而其所以然则天也夫惟忘物者爲能忘天亦惟
忘天者爲能不有乎已而天人合一矣视天梯若掌中矣是
之谓入於天蒋闾葂之告鲁君恭俭用贤心无偏党自以爲
安民之道至此止矣而季彻笑之者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
辙而不知其不胜任也犹危其观台以招众往而不知其不
可久也夫帝王之德贵无爲而贱有爲其治天下也移风易
俗而民不知若然者岂兄尧舜之道而弟溟涬之德哉不过
欲民之同归于德耳溟涬乃鸿?之世无爲之治卽云将篇
大同乎溟涬也至尧舜则有爲也子贡游楚反晋见汉阴丈
人抱瓮灌畦可谓劳矣而羞爲子贡之机械夫机械犹小也
因而有机事所遗累不亦多乎机事犹外也因知其有机心
所点染不亦甚乎太上云灵台无物谓之淸一念不起谓之
静淸静则无机心虚室生白放无极神光照彻十方矣若有
一毫机心内存则纯白不备而神生不定犹言神不守舍也
大道之所不载汉阴丈人岂屑爲此机械之事乎犹教子贡
以忘神气无心也堕形骸无我也必先治身而後能治天下
子贡始悟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而见功多者非圣人之道
也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丈人之道盖全神
之道也而岂识有机械若而人也惟行吾心志之所爲而不
知有非誉其德全也凡闻其机心机事等语未有不爲丈人
所揺动者故我谓之风波之民夫子一闻其言谓丈人爲假
人事以修浑沌氏之术浑沌乃上古之君纯乎道德者也守
其一而心不二治其内而所全者德也不治其外而所忘者
物也丈人惟纯白备而入於太素无爲而还之朴体性抱神
以游世俗之间也今非浑沌之世予与汝何足以识浑沌之
术哉谆芒者谆谆芒芒有意於治世之人也将之大壑大壑
卽海若也适遇苑风者风化之寓言也大壑之爲物注焉而
不满状其无涯之量也酌焉而不竭形其渊泉之深也吾将
游焉然则至治将何如官无旷职举无遗贤人各抒其情实
而无浮行无心爲人而天下自化一顾一指而四方之民莫
不丕应徯志若德人则不然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安有非
不藏美安有恶四海之内共利其利而悦共给其给而安失
之如婴儿之失慈母如行人之失道财用饮食余足而不知
其所从来德人忘功也若神人则更有进焉上神乘光所谓
遂於大明之上是已与形灭亡所谓入於???之门是已此
谓照旷光明所烛山河大地无所不照而神人不自以爲照
也惟有心旷神怡而已致命使山河大地无人不各正其命
也尽情使山河大地无人不各得其情也天地乐上下与天
地同流也万事销亡静而与阴同德焉万物复情动而与阳
同波焉消者不知复者不知消之复之者亦不知此之谓混
?其神人之忘已乎武王革命之师不及有虞之揖逊何待
赤张满稽而後知之乱而後求治是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
施髢也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总不如无病而不必
药无乱而不必治之爲愈也故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尙贤
不使能无拣择也上如标枝无临下之心民如野鹿亦无仰
上之念有端爱实当之事而无仁义忠信之名蠢动互相役
使使者不知爲所使者亦不知是故太古之世行而无迹非
无实迹也不着迹耳事而无传非无可传也不留传耳季世
之人亦知不谀不謟爲孝忠之盛面从君父之言行爲孝忠
之衰何独人诺而诺人趋而趋而不谓之导谀也世俗之人
恶人之导谀乎君亲而悦人之导谀乎已已恶导谀之名终
身爲导谀之实世俗固无定见庸人不足道也又有一等好
异之士合譬餙词聚众讲学其说自相矛盾标榜以取媚而
不谓导谀学其学者亦是其是而非其非堕其愚而不觉知
其愚者不爲彼所愚也知其所惑者不爲彼所惑也惑者少
犹可以不惑而易惑惑者多恐并不惑而亦惑矣大惑者终
身不解则无解之日矣大愚者终身不灵则无灵之时矣而
今也以天下惑儒无眞儒性命通三教天人达一途者谁乎
道无眞道自古神仙栽接法能知人老有医药者谁乎释无
眞释人知观音坐莲上能知莲里产观音者谁乎虽有眞人
以大道解其惑必不信也何也大声不入於里耳高言不止
於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假二人一击??而一击锺
人必惑於新声而不适雅乐矣厉之人犹自知其厉何大惑
者不自知其惑也牺樽靑黄以譬曾史之修沟中之断以譬
盗跖之污性修反德而德同於初乃所以爲得今亦恶分别
曾史盗跖於其间哉夫眞色不色五色乱之眞声不声五声
乱之然则五臭熏鼻五味浊口趣舍滑心亦若是而巳心无
趣舍以趣舍滑乱其心则自然之性失矣彼杨?者不闻道
趣舍滑心者也以其说自困而乃曰自得则鸠鴞之在笼亦
可以爲得矣夫无道德而富贵者以趣舍声色塡塞其胸次
冠弁搢绅以拘束其四体内充盈於柴栅外重之以纆缴人
见其自苦如此而彼自以爲得则罪人交臂厯指与虎豹在
囊槛亦可以爲得矣夫夫也读南华至此当解其外约脱其
内柴仿一识象罔之道友与之共索玄珠同登崑仑也又何
难之有哉
外篇天道第十三
此篇以天地爲宗以道德爲主以自然爲用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君详在於臣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天以一气周流而成就万物帝道运而无所积
故天下归帝以一德洋溢而联聚万民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圣王以一诚推
心置腹血脉与一世相贯彻而摄服四海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辟与辟同谓六合四方洞
达无碍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爲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六通四辟则明也明
以暗爲基所谓明道若昧也昧则归於静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
物无足以铙音挠心者故静也其本自静非静之而後静也盖万物得我以生我则不生万物孰能
挠之不挠则静矣静则定而慧生焉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
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静字
乃一篇主张而以精神二字贯之则非枯寂之静矣鉴镜均明也水静生明所照有限心静生明其照无穷也夫虚
静恬淡寂寞无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止也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止则心中无物故虚虚则眞空之中妙有生焉故实实则一实
万分敦化川流脉络分明自有条理所谓伦也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虚者静之体动者静
之生所谓一动一静互爲其根也静则无爲无爲也则任事者责矣谓责成於已盖
羣材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无爲而无不爲也无爲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
年夀长矣俞俞愉愉也悦乐之意无爲则能静能应常静而常愉忧患不能入而精神完年夀长矣夫虚静
恬淡寂寞无爲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爲君也明此
以北面舜之爲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
圣素王有德无位之名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间音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以北进爲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所谓动则得而任事者责葢如此
静而圣动而王卽内圣外王也无爲也而尊尊贵也言天下之道莫贵於无爲也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静则不动矣而能使羣动故无爲而尊朴素则无文矣而至文者出故莫与争美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
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天和与天爲徒者也人和与人爲徒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音洛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和则乐从生焉故曰天乐人乐庄子曰吾师乎指虚静
吾师乎?音齎万物而不爲戾万物变化生死日?物自?耳非吾师之暴戾也泽及万
世而不爲仁仁者无不爱至人无恩故人不知其仁长於上古而不爲夀覆载天
地雕刻众形而不爲巧巧者爲之妙耳无爲故无所称巧乃庄子所师此种学识劈破千圣传心之秘
此之谓天乐乐非外至故曰天故曰知天乐者知者与天爲徒默与之契非但闻见之知而已
其生也天行行乎天理之自然而我未尝生其死也物化若万物之变化而我未尝死静而
与阴同德阴不能死我动而与阳同波阳不能生我所谓阴阳在我手也故知天乐
者无天怨无人非以其禾尝在彼也无物累无鬼责以其未尝在我也故曰其
动也天其静也地所谓宇宙在我手也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鬼出见人
曰祟不祟言藏而不露也其魂不疲精神不倦曰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
静推於天地通於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
下也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爲哉天乐而已夫帝王之
德以天地爲宗以道德爲主以无爲爲常天地道德不过无爲之理而已无爲
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爲也则爲天下用而不足无爲则以一人用天下而
天下爲之用故有余有爲则以天下用一人而一人爲之用故不足俱指帝王言故古之人贵乎无
爲也上无爲也下亦无爲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
臣下有爲也上亦有爲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上必无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斧能刻木
而运斧者工也臣能任事而用臣者君也葢君道无爲臣道有爲君逸臣劳之义也若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道则
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其宜而无爲之理可坐致矣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与络
同包络也天地不自虑天下爲之虑也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天下爲之说也
能虽穷海内不自爲也天下爲之爲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
物育帝王无爲而天下功天地不产不长而万物自化自育帝王无爲而天下自乐自利孰居无事
而主张是孰居有事而运用是则道以提挈之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
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羣之道
也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又自无爲有爲翻出本末示人说有
爲爲末当知无爲爲本前言明此以北面舜之爲臣则臣当无爲矣又言末在于下详在于臣前言其心此言其分也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
度数等差刑名名物也比类例也详纎悉也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毛之
容乐之末也哭泣衰音催絰音牒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
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後从之者也精神心术五末之本而静虚无爲又保精神明心术
之本也养其本则末从之矣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所先者在虚静无爲
而已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
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荀子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观此则庄子岂不知於人与因上一先字一从字说出许多名分见得道有自然之序当
先者先当後者後故曰行也何曾与儒异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
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芽也区别也有状盛衰之杀非一时而盛一时而衰言
其有渐次第差等也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
况人道乎宗庙尙亲昭穆有序朝廷尙尊官职有序乡党尙齿长幼有序行事
尙贤承乘有序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
其道者安取道语道尙其序道而非序安取於道哉此发明本末要详之旨是故古之明大
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天者性命之极先明於天则本立於上而末学自可次第而举而道德次
之者以道之大原出於天德则行道而有得焉者也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祖老子失道德而後
仁义来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职守也盖朴散爲器圣人用之则爲官长故次之分守
已明而形名次之形以彰之名以命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其才职而任使之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宥也省试也所以别人官之能否原省已明而是非次
之省察明则是非定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是非明则赏罚加赏罚已明而愚
知处宜处之得宜贵贱履位官之各当其才仁贤不肖袭情袭如礼记袭裘之袭又如袭职
之袭露也君子小人各露其情实也必分其能必由其名名当其实以此事上以此
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事事协於理而无容心皆归於
自然而已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
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先者其本始也非所先者其末学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
形名可举五行变化而後万物生故知五行之变者则制礼作乐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而形名可举九变
而赏罚可言也九爲老阳必变少阴赏属阳罚属阴五行原从阴阳中生故知阴阳之变态者然後能行彰瘅
之权以赏善罚恶而示人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大道也骤而语赏罚不知
其始大道也倒道而言不言大道而言形名迕音悟道而说不说大道而说赏罚者人之
所治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
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问於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
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
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甯日月照而四时行
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本天德以出治而万物咸甯日月自照四时自行昼夜有常云
行雨施天何心於物哉而万物自成所谓天道运而无所积也尧曰然则胶胶扰扰乎子天
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
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爲哉天地而已矣孔子西藏书于
周室欲藏其所着之书以爲一代之信史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藏名史有老聃
者史官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
而老聃不许於是繙十二经繙者反覆经旨以说老聃中其说言方及半而老
子以爲太烦也曰太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
义人之性邪性本静虚之中寂然湛然一物不着者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
不义则不生仁义眞人之性也又将奚爲矣老聃曰请问何谓
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与物同春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兼爱属仁无私
属义老聃曰意几乎後言犹失言也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
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
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羣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
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必欲使天下无失其养则万物各足其性吾惟循放自然之道德而行亦
已极也又何偈偈音杰劳力也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逃亡之人
击鼓而求之是速其亡也犹之揭仁义而治天下是速其乱也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士成绮
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
舍重趼音茧足跟厚皮也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
而弃妹不仁也生熟不尽於前而积歛无崖妹作味老氏主俭啬以鼠壤有余蔬
而弃於暗昧不明之地可谓仁乎生熟物用之不尽而又积歛其末来可谓俭乎老子漠然不应是以
不答答之也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剌讥剌也於子今吾心
正郤矣何故也退也言向有所讯今其心退然安意受教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
人吾自以爲脱焉巧知神圣之人应答如流吾自以爲弗及脱失也不及意昔者子呼我牛
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不知者谓太白若辱虽人呼我爲牛马犯而不与之较也
知之者谓德合天地名爲呼牛呼马实爲亦坤亦乾易云乾爲马坤爲牛也苟有其实人与之名
而弗受再受其殃名者实之賔苟有其实斯人应以此名加故不受名者再受其殃吾服也恒
服吾非以服有服名以加人人?之如衣服也令名犹衣锦也不美之名犹被褐也老子自言褐吾服也吾
恒服褐非别有不衷之服故暂以此服而愚人也被褐怀玉自是老氏本色士成绮鴈行避影侧身
而行也履行遂进踵步而前也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汝也容崖然
崖崖异也而目冲然突目而视视之高也而颡頯然頯音仇颡中央高而两头锐言高露也而
口阚然口呿之貌言张口也而状义然踶跂自持之貌言自矜也似系马而止也身定而神
驰也动而持发也一举动之间便持发若机括浑是机事所露机察而审熟察而详审浑然一
团机心也知巧而覩於泰恃巧而骄泰见於外巧於见泰则拙於抱朴矣凡以爲不信凡此
十者皆不实之徵边竟音境有人焉其名爲窃边陲人不闻修身大道纵有言语偶会坟典皆
窃盗所得何足道哉老子曰夫道於大不终於小不遗大包无外细入无伦故万
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无不容不可测卽中庸费而隐之义
形德仁义大道无形及其形而爲德爲仁爲义皆非形而上者也神之末也末对本而言道之主宰爲
神道无本以虚静恬淡爲本道无末以形德仁义爲末非至人孰能定之定其本末也夫至
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爲之累天下奋?音柄而不与之偕
神之定者外物不足以尙之故不以撄世累彼自操柄我自行志不与偕也审乎无假而不与利
迁极物之眞能守其本所以者何审乎无假而不以利迁耳究极物之眞实而能守其本耳无假卽眞
也本也神也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外天地出乎天地之外遗
万物不与万物爲伍也此乃出世之事不溺不焚而神何困之有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賔
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以仁义爲後而非所先故曰退其所先者道德也以礼乐爲宾其所主者
性情也此乃至人之根本眞实凝神处而心大定矣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贵语语
有贵也世得古人一书袭而藏之以道载在此书吾贵道因贵书也不知书仅言语而已当更寻语之所贵也语
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
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爲其贵非其贵也意之所向言不
得而传则言之与书皆不足贵矣以此爲贵皆不足贵故曰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
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爲足以得彼
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书言之於意犹形色名声之於情情不可以形
色名声得意其可以书言得乎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知道者不
求之言与书求之言与书不知道也老子此段欲人忘象忘言不惟结上亦以起下桓公读书於堂上
轮扁斵轮人名扁斵轮於堂下释椎音槌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
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糟烂爲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
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设此轮扁一喻正见意非言所能传臣
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
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徐寛也疾??也宽则
甘滑易入而不坚??则苦澁坚持而难入要在不疾不徐自有分数存乎其间数犹分寸也臣不能以喻
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轮古
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巳夫
陆西星曰庄子之意欲人离口耳黜闻见心领神会而得之意言象数之外则有书无书同归影响有言无言俱属筌蹄
若徒诵其言而忘其味是得其糟魄而失其神髓不免爲轮人之所窃笑矣
复圭子曰道何物也动静互爲其根者也善言道者静处不
可见而先言其动天得其常运者而成万物帝与圣人得其
常运者而天下归服此皆道之运用也有动者以爲道之流
行必有不动者以爲道之主宰则圣人之心静也水静犹可
以明烛须眉平中准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静字乃一篇
之主而以精神二字贯之则里面有运用工夫而不徒爲顽
静矣若而人也天地不出其范围万物无逃其洞察谓爲天
地之监也可谓爲万物之镜也亦可则我命由我法自我出
而道由我行矣夫静生於虚一静则无所不静故虚静恬淡
寂寞无爲者天地之所取平道德之所究竟帝王圣人之所
归休休则虚实相生虚则动静各得静则以无爲而无所不
爲无爲则心常愉而外患不能入长生久视道在此矣此虚
静恬淡寂寞无爲者乃万物之本不惟尧得之而爲君舜亦
得之而爲臣帝王天子有此德不虚王於上玄圣素王有此
道不虚处於下可退而表仪乎山林亦可进而显功名於天
下可以静而圣德隐亦可以动而王业着无爲而羣德不能
与较尊朴素而百家莫能与争美此之谓大本大宗天地人
不能外也则天和人和天乐人乐亦从此生也庄子之师是
何人者耶分明指太上言藏生於杀故?万物而不爲戾施
泽於不知故及万世而不爲仁履厯不能考故长於上古而
不爲夀乾坤万有性其所陶铸故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
爲巧皆无爲自然而然此之谓天乐若知天乐者虚静恬淡
寂寞无爲与天爲徒默与之契是故其生死动静与造化爲
卷舒又此和乐之中无怨无非无累无责不祟不疲一静定
而王天下服万物圣人之心可以畜天下矣甯知帝王之德
卽天地之德也道德其主宰也无爲其作用也有才而不露
其才无爲也而天下之才咸愿爲我使故用天下而有余有
才而自彰其才有爲也而一人之才不能以周遍故爲天下
用而不足第无爲诚足贵也在上秉之爲恭已在下秉之爲
旷官有爲亦可善也臣下行之爲敬事主上行之爲代庖上
必无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古今不易之道也
可见庄子之学亦与吾儒同而非偏枯於无爲者矣故古之
明王有落天地之知而无自虑之心有雕万物之辩而无自
说之词有穷海内之能而无自爲之事则天地之化育一帝
王之化育也帝王之无爲一天地之无爲也故天之神地之
富尽归於帝王之大而帝王之德配天地者无爲配之也驰
万物而用人羣者无爲用之也识者以无爲爲本有爲爲末
而上下分无爲爲要有爲爲详而主臣又分故不知五兵五
刑爲德教之末何以索德教之本不知礼法锺鼓爲治乐之
末何以考治乐之本不辨哭泣衰絰爲哀之末何以究哀之
本此五者皆精神心术之所流露古人有之而非所先也可
见有爲爲後而无爲爲先吾观之五伦咸先後之不紊者何
也圣人取象於天尊地卑之位取法於春夏秋冬先後之序
也夫万物化生尙有隆杀盛者不顿盛衰者不顿衰而变化
有渐岂圣人尙亲尙尊尙齿尙贤而无次序乎道之大原出
於天故必先明天道而後知道之原行道而有得者谓之德
必明乎道德者而天道始爲我有矣由是而仁义而分守而
形名而因任而原省而是非而赏罚各以次第而明者其相
因之序也由是而愚知而贵贱而仁贤而不肖处宜履位各
露其情而不惜力必循名者何也咸由明道德之人事上畜
下治物修身不用有爲之人谋而归无爲之天道也故书曰
有形有名卽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之谓也治天下者所
不能无而第不先之耳古之语大道者必须知五行生尅变
化之理而後形名可议不然本之不知末於何有须知九爲
老阳阴阳生尅变化之机而後赏罚可谈不然始之不明终
於何有卽有强而语形名赏罚者特知致治之具而不知致
治之道也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闻尧之用心
悯顚恤穷哀寡慈幼而舜犹以尧爲未大也本天德以甯民
同日月之无私照与四时爲顺度若昼夜之有经民无不知
也云行而雨施泽无不被也舜信合乎天而尧犹合於人也
自古之治天下者未有不取法於天地者也孔子西藏书於
周室繙十二经以说老聃而後聃厌其太谩愿闻其要孔子
曰要在仁义仁义眞人之性也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
之情也老聃曰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若欲使天
下无失其牧未有拂天地之常悖日月之明乖星辰之列乱
禽兽之羣揺树木之立而能放德而行循道而趋者揭仁义
以示人何异击鼓而求亡子鼓愈疾而亡愈远噫仁义乱人
之性也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今观子非
圣人也蔬有余而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士成绮明日复见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爲可脱焉昔子呼我牛也
而亦牛呼我马也而亦马有其实者斯有其名而弗受其名
者殃必及之吾素被褐也??服此服吾非别有不衷之服故
以被褐之服而愚人也士成绮鴈行避影遂进而问修身若
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与冲虚内视者异矣而颡頯
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与大辨若讷抑抑威仪者又异矣身
似系马而意马未覊其发若机括未发而机心冲知巧露而
泰容覩凡此皆不实之徵也若而人也其边幅易尽也底里
易窥也卽有所闻所见亦窃取之学问耳恶足以言修身夫
子曰凡物能大者必不能小惟道大无终而小不遗广乎其
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神矣哉道之难名也卽形德仁
义特其末耳惟至人者能藐世界薄铨衡屏宠利任眞而黜
假守本而亡末神游乎天地之外超乎万物之上无往而非
道德耳视仁义犹後也礼乐吾賔也其心惟定於道德而已
至人往矣而神亦往仅有书以遗於後世人贵道因贵书不
知书惟有言语之存语以达意意之所向仍有书不尽言言
不尽意者无乃贵非其贵乎书之不能尽道亦犹形色名声
不足以得人之情也信哉知道者不求之言与书也求之言
与书者不必知道也而世岂识书之不足贵哉後引轮扁之
对以爲书不足贵之证桓公读书於堂上彼其所贵者书也
而轮扁问之曰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轮扁曰圣人在乎
公曰巳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糟魄二
字此庄老爲千古後学传神处学人当寻糟魄之眞味何在
眞味卽人之眞性也眞神也酒以滓而成糟魄人以雕琢而
失眞性哀哉轮扁申其说曰斵轮虽小有道於此运斤徐则
甘而物不坚固运斤疾则苦而不入木不徐不疾得之於手
与手习也而应於心与心合也口不能言者不徐不疾之数
存乎其间俱是心领神会臣不能以喻其子则他人不喻可
知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则他人不受可知是以行年七
十而老斵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此语凛凛有唤起
後人须於不可传中寻出可传之物来须於已死寻出不死
之物来方爲会读书人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有糟魄必有精神二句冷语非嘲桓公也嘲万世之後读南
华者止思窃其词华而不知大道有长生不死之术则虽读
南华犹未读也夫
外篇天运第十四
重重徵问造化要人求得一个运化主宰以立君道之凖贵无爲贱有爲重道德轻仁义乃其大旨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天以气运而不息地以形处而不动日月之行
皆有定所第往来代谢方会则月光都尽而爲晦巳会则月光复苏而爲朔似有争所之象孰主张是孰
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
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主张纲维犹涉有爲居无事则全漠然无所爲矣机缄如有所系属也卽太极
也得此默运则居无事而化育自成云者爲雨乎雨者爲云乎孰隆施是孰居
无事淫乐而劝是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蒸而爲云酿而爲雨隆如藴隆之隆盛也施雨滂沛也云雨阴阳和
气所成故谓之淫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
事而披拂是上言云雨有雨必有风以继之东北阳方西南阴方必东北方阳气先起自下而上後西南以阴气
迎之所谓阳从阴则雨至矣故风起北方而後或西或东有风自上而彷徨四周嘘吸风之呼吸也披拂风鼓动之貌此
风雨所以交作造化必有主之者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西方阴气阴促阳必不雨也非知道者孰敢言之敢问
何故巫咸祒音超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天有六气五行以佐元宰而成??功
则天地日月云雨风露主张纲维等皆是物也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顺之顺造化之无爲
也九洛之事九是九畴洛乃洛书也事卽五行五事八政五纪之类治成德备治功成而圣德
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上皇卽挈天地驰日月隆施云雨嘘吸风气而常居
无事之地者不必拘拘鸿荒之世也商大音泰宰荡问仁於庄子庄子曰虎狼仁
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爲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
至仁无亲太宰两间而庄子两答一座皆惊而不可以惊独坐言虎狼父子相亲则世有父不慈而子不孝者愧矣
言至仁无亲则如周公之诛管蔡石碏之诛石厚是也後人之处兄弟父子有周公石公之不幸而不能行管蔡石厚之
诛者亦愧矣一说至仁视万物犹一体合亲疎而皆爱之故曰无亲太宰曰荡闻之无亲则
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尙矣
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仁统万善者一个孝
字固不足以尽至仁无亲之言盖至仁不过於孝矣故子之所言非过於孝者之言也乃不及乎孝自常人之言耳大抵
庄子问答正言若反类如此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山是何也
则去之远也?山在北海而南行以回望之则去山愈远至仁在乎无亲而仁爱以言之则愈非至理矣故
曰以敬孝易恭敬在外其孝可以勉而能以爱孝难爱则本於出衷自然而然以爱孝易
而忘亲难爱亲而忘其爱忘之在已者也忘亲易使亲忘我难我无心不自知其孝亲亦无心
不知我之孝忘之在人者也故尤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如舜之弃天下如弃敝蓰是也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天下忘我卽忘帝力於何有也夫德遗尧舜而
不爲也遗弃也薄之也德薄尧舜而不自以爲德利泽施於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
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
德者也不足多也此八者皆一节一行之士勉爲修饬以役於德者也故曰至贵国爵并
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并卽屏弃也至贵在我何有於
国爵至富在我何有於国财至愿在我则道德备於身而何有於名誉凡我屏去者皆有变灭惟道眞常不变不可得而
渝北门成问於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吾始闻
之惧骇听复闻之怠细听卒闻之而惑莫知所以荡荡神不能定也默默口不能言
也乃不自得心不自安帝曰女殆其然哉此叚备论古乐之妙吾奏之以人
徵之以天人人事也天天理也言乐非人不备而六律五音与天地之气侯相表里也行之以礼义
礼以节之则有序义以正之则不乱建之以太淸太淸者声气之元建之爲主而淸浊高下常取节焉所谓
大乐与天地同和也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
德貌言视听思也应之以自然此四句作乐之本也董子所谓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和应
之矣然後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非得无声之乐何能发扬雅奏四时迭起万物
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淸一浊阴阳调和四时万物合乎造化之自然盛
衰文武淸浊阴阳言其节奏之妙自四时迭起至不可待又言作用之妙循环无端变化不穷且作且止而莫知归?之
地也流光其声言其声流动而光莹所谓美哉洋洋乎者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蛰虫闻吾乐之奏便惊若雷霆而始作所谓发舒鼓舞不能自已也其卒无尾乐虽终而余音似嫋嫋不絶故
无尾其始无首始非突然而始自有轻扬圆转之妙故无首一死一生无死无生一偾音奔
一起无偾无起所常无穷以变化爲常则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始终相生统同无间死生偾起
变动而不可穷故不可执也待者求其归一而未得之谓女故惧也初闻无穷之变不能待之以一故惧然竦
听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见动静之相生往来之相禅与
造化无不脗合其声能短能长类晷影之前却能柔能刚象气序之温烈变化齐一
同爲变化不主故常愈出愈新在谷满谷在阬音坑满阬声气之洋洋流动充满无所不
届其盛如此涂郤音隙守神言黜其聪明而甯一其心志以审音律之节奏也以物爲量量之
以管以定锺律之短长其声挥绰悠扬寛绰其名高明名曰高明之乐是故鬼神守
其幽能使鬼神安位日月星辰行其纪二辰顺轨作乐之极功有如此吾止之於有穷
吾之乐止乎其不得不止流之於无止而又行乎其所当行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
无所致吾思望之而不能见也无所容吾见逐之而不能及也无所容吾足
傥然自失也立於四虚之道倚於槁梧琴也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
力屈乎所欲逐人之知力各有所限也吾旣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
音威蛇音移女音汝委蛇故怠丧其耳忘其目废其形骸身如虚空弛放而不收故曰乃至委蛇惟委蛇
故怠也大凡见人作爲自觉非思虑所及者则辰然怃然其状类如此也吾又奏之无怠之声
振刷其精神调之以自然之命调之使出於自然乐之节如天命之流衍也故若混逐
丛生言乐之无相夺伦如禽兽之混逐草木之并生并育而不相害也林乐音洛而无形布挥而
不曳幽昬而无声林林同乐而形迹之相忘布散挥动而牵曳之自冺幽深昏默又若无声而天籁之自鸣
者动於无方居於???动则无方所居则??兮?兮而不可测或谓之死或谓
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非生非死非华非实但见流行
散徒之不定不主故常也世疑之稽於圣人圣也者达於情而遂於命也
节奏之妙匪夷所思人皆稽之於圣以爲圣人者达乐之情而顺天之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
备元神不动而五官互効其职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音悦其悦乐有不容言者故有
焱〓爲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褁
六极女音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言弥漫宇宙天地爲昭虽欲听之耳目无从接也而故惑
也求其然而不得其所以然也乐也者始於惧惧故祟惧则精神鼓愓疑其乐之爲鬼爲神故祟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怠则因探索而心力疲竭不得不弃去卒之於惑惑故愚
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卒听其乐之节奏疑非人间之应有故惑惑则着一毫知识不得故
愚愚则虽落後天而犹不失先天之本体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是愚爲载道之器而非道以载愚也可见愚之一字
乃庄老得道以後之妙悟揭出以示人孔子西游於衞颜渊问师金鲁太师名曰以
夫子之行爲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
金曰夫刍狗之禾陈也结草爲狗祭天解厌之物喻儒者所学古昔陈言不能用於今世盛以
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
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
其下彼不得梦音?魂识顚倒必且数音朔眯音米目晴亏避焉今而夫子亦取
先王已陈刍狗取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於宋削迹於衞
穷於商周是非其梦邪音耶围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
与邻是非其眯邪刍狗祭则奉之已则弃之若复取而尊之则惑矣惑则生梦生眯今而夫子取先王巳陈
之名物羣弟子而习之卒以取困是非梦眯之明徵耶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
用车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
今非水陆与音余周鲁非舟车与音余今蕲音祈行周於鲁是犹推舟
於陆也以古之周道而行於今之鲁国是推舟於陆其不利於行也必矣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自古所传自有随时顺应之道以应世而不穷
而可以执一乎且子独不见夫桔音结槔音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俯仰随人而无所容心卽无方
应物不穷者也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
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音耶其味相反而皆
可於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吾试按齐楚吴燕之歌异转而皆乐九夷哭
殊其声而皆悲是以圣人因时致宜爲民立法故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夏质而不文周文而不质古
之法其可行於今今之法其可胶於古乎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音纥
啮挽裂尽去而後慊快也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
西施病心而矉颦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音奉心而
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
去之走彼知美矉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古今
异宜而治不相袭必以古之道变今之俗以求其同是犹猨狙而衣周公之服里女而效西施之矉其势必至相诋也夫
子之穷也固宜重重譬喻皆极言世道不可挽回之意葢以慨古道之难复而哀夫子之终穷耳孔子行年
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
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
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数礼乐制度道之形而下者五年而未得老子曰子又
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阴阳天地造化道之形而上者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
人莫不进之於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
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明道不可以言传在人自悟之耳然而不
可者无他也无他故中无主而不止道虽有所闻於外而中无定主终非眞得不能止而不迁
外无正而不行学贵能虚在我纵有所得而外无就正则无以印证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
於外自悟入者圣人不出圣人不多出言以强聒之由外入者无主於中自口耳入者
圣人不隐作止语默无非教也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夷齐饿死比干剖心皆取名多之累也故
大圣大贤隐身非难而隐名爲难仁义先王之蘧音渠庐也草舍也止可以一?
而不可以久处觏而多责仁义譬之草舍止可暂而不可久必以仁义自见於天下则求全责备者
至矣古之至人假道於仁托?於义假托皆不久处之意以游逍遥之墟
不染纎尘之处方可逍遥食於苟??之田此苟??之田乃坎兑之方家家有之不必耕种而自收惟仙家
能食之立於不贷之圃此不贷之圃乃乾离之体止可自给而不可以假人惟仙家能立之逍遥
无爲也乃得道以後事所谓及其无爲众始知也苟??易养也坎中之阳原爲离宫之物能知取坎而塡
离易养也不贷无出也无出二字有深意吕祖云正心收住黄龙髓卽不出之义古者谓是采
眞之游旁门采战御女仅知采其後天不能延年者何也爲其所采者假耳眞人则采彼先天眞一之母气所谓借假
修眞而换骨爲纯阳矣以富爲是者不能让禄以显爲是者不能让名
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闚其
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贪夫狥利烈士狥名夸者死权往迹之当鉴者何可胜数此而不鉴非善
保全之人故爲天之戮民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
而无所湮音因者爲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爲不然者天
门不开矣怨恩取与谏教生杀爲政之具所用以正人之器惟利害不关於心生死无变於已者故能当机而断更
无湮滞也正者正也所谓以已之正而正人之不正也人有不信其然者季世之执政也若而人也人欲填满其纵意横
心所念无非人门鬼路上走而天理不存生机闭塞故曰天门不开也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音文盲??音匝呐也肤
则通昔夕同不寐矣夫仁义?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夫淸虚之体不容一
物目与肤尙不容眯且??而况吾心乎故降道德而言仁义未始不爲心乱也吾子使天下无失其
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
子者邪天下有无名之朴无失之者还其混沌之天而不以窍凿之也放风总德皆无爲之教也天下已失其朴而救
以仁义何异建鼓而求亡子耶夫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
不足以爲辩名誉之观不足以爲广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
音吁以湿相濡音儒以沬音未不若相忘於江湖且人之禀赋皆出自然如鹄白乌黑
其朴何所加餙名誉之观无所加广鱼处阴两相呴相濡则病矣不若处之江湖鱼相忘於水也使天下失其朴而相呴
以仁义之湿沬不若相忘於道术之江湖也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
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规而正之也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见龙
龙之爲物可见而不可见者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谓神气卷舒乘乎云气而
养乎阴阳谓以阴阳二气自相吐纳予口张而不能嗋与协同合也张而不合无所容言也予
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音现不见而自章也雷
声而渊默常应而常静也发动如天地者乎过化存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赐亦可得
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居于堂上而应答之
声微曰予年运往矣年驰而事去谦言老也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爲非圣
人如何哉子贡祖三皇而宗五帝闻老氏卑浅帝王故首举爲问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
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
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
女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心纯一太朴未散民
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差等帝王而论以见世道愈降愈远非之则强哭不非则无喜也无
怒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亲陆九族平章百姓是也民有爲其亲杀其杀
而民不非也情礼独隆於其亲其余皆降杀而民不以爲薄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有虞
氏尙贤故民心争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
始谁则人始有夭矣十月而生五月能言未孩而早知其谁何则竞教之速成也开窍太早民始有夭阏
而不长者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变其大道爲公之心人有心而兵有顺人有
机变之心兵有顺者诛其不顺以归於顺也杀盗非杀人杀人者死而杀盗者无罪人自爲种
而天下耳人人各有警备举天下皆然是以天下太骇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故大骇异之儒
?皆起横议交作其作始有伦夫妇人之大始古人作始自有伦序如三十而娶二十而嫁是也而
今乎妇女何言哉今以幼稚之女爲妇偷薄之俗又何言哉与礼记大道爲公一段意相似余语女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大道无爲之世
其政闷闷其民醕醕自三皇五帝以智治国则有爲矣上悖日月之明日月虽明而不能照覆盆今用
智察察以爲明是上悖之也下暌山川之精山峙而川流自有定位今用智无故凿山而濬川是下暌
其精也中堕音隳四时之施西时之序犹以渐而进退今用智以治厯明时而先爲之防是隳四时之
施也其知?音惨於虿音厉虿音豸之尾鲜规之兽虿规小虫小兽多智而害物者以此
而喻所谓以智治国国之贼也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爲圣人不
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蹵蹵然立不安有爲之治丧其眞性所谓性命之情无爲而巳
矣自然而巳矣絶圣弃知之意孔子谓老聃曰邱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自以爲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音干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
明周召音节之迹一君无所钩用钩取也犹言取用之意甚矣夫人之难说
音税也道之难明邪音耶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言遇
则必爲彼笑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
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以陈迹干人宜乎不遇毋乃感之以无迹乎夫
白鶂音鷁之相视以目相交眸子不运不动也而风化此以神相感而生子虫雄鸣
於上风阳唱也雌应於下风阴和也以唱和相交而风化此以气相感而生子类自爲
雌雄类物类也此一类或有雌无雄能雌者亦能雄彼一类或有雄无雌能雄者亦能雌是也故风化凡物皆风
气所生风化者言生子也物生无一定之迹不可拘泥如此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性命皆一定
时不可止流动也道不可壅活泼也苟得於道无自而不可得其阴阳与根
阴根阳之理无自而不可无不可悟其生生之道失焉者无自而可失焉者失其消息而不得阴阳
互爲消息之妙无往而可悟道物之生机也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得之矣乌
鹊孺鱼传沬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不与化爲人
不与化爲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得之矣
复圭子曰俯仰宇宙天运於上易知也地处於下易知也日
月一往一来似有争所之象亦易知也??之中主张是而
纲维是者谁乎居无事而能静以制动者谁乎意者其有机
缄莫知爲而爲耶意者其有运转欲止而不能止耶云可爲
雨而雨亦可爲云隆施而淫乐是者非云非雨也必有居无
事而朝爲行云暮爲行雨者阳从阴则雨北方阳方也故风
起北方自下而上一西一东自上而下嘘吸是者风也而所
以嘘吸者非风也必有居无事而披拂以佐云雨者巫咸祒
所谓天有五运六气以纲维此造化是也帝王法之九畴洛
书宗之治功成而圣德备天有常鉴而人有常戴非上皇极
治之世无以加此皇降而爲仁故太宰荡问仁於庄子庄子
以虎狼爲仁则人骇以虎狼父子相亲爲仁而人亦骇乎谓
至仁无亲则人疑谓孝爲至仁之绪余而人亦疑乎故曰以
敬孝而知有亲不如以爱孝而忘亲我孝而相忘於孝不如
使亲而相忘乎我我孝而能忘天下不如使天下而兼忘乎
我则世有大德尧道舜行不爲奇利泽济世不爲恩而区区
以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自见者亦微矣故至贵至富而在我
则何有乎国爵国财道德有於身而至愿在我又何有虚名
虚誉何也爵财名誉易渝而至贵至富至愿不渝也北门成
观黄帝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闻一也始而惧旣而怠卒而
惑使人神不定口难言而心不安者何也黄帝曰吾乐之奏
非仅声容而巳也天人相参礼义节制而声气之元一本乎
太淸非远求也葢至乐虽先应之以人事不可不顺之以天
理虽行之以五德不可不因之以自然故善作乐者未调乐
而调四时未和乐而和万物则盛衰文武之有伦者象四时
之递起也淸浊阴阳之相和者象万物之循生也其流声可
以惊蛰虫其始卒难寻其首尾始终相生死生偾起循环无
端欲求其归一而不可待女安得而不惧吾又奏之以和合
阴阳明并日月其声之短长类晷影柔刚似气序无变化也
无不变化也有故常也而不主故常也声满坑谷神守其量
谓之爲挥绰之音可也谓之爲高明之乐亦可也故闻吾奏
者鬼神安於幽日星顺乎轨所以然者皆由吾之乐止乎其
所当止而行乎其所当行子欲着一意见而不能逐之以步
武而不及非立四虚之道倚槁梧而吟不能知其妙也以知
穷力屈之後形若太空身弛而不张女安得而不怠吾又奏
之以无怠之声其乐之元韵与天命同流行其中之条理与
动植而并生虽金石交作?竹递奏若无分又若有分如天
籁之自鸣以方所拘之而不得以???测之而不得以死生
华实拟之而亦不得但见其流动变化非寻常之声也意者
其圣人乎惟圣人达乐之情而知天之命天机不必运而五
官互効其职此乐非人间有也可谓妙不容言矣听之难闻
视之难见其声之充满无所不包其音之精微耳无从接而
安得而不惑夫乐也者始闻之而惧惊惶震恐疑其爲鬼爲
神惧故祟旣闻之而怠心神并竭无可着力怠故遁卒闻之
而惑以爲尽善尽美而不知美善之所自来惑故愚巧者人
用事人则去道远愚者天用事天则与道近故云大智若愚
愚可载道而非道以载愚也孔子西游於衞师金与颜回曰
夫刍狗之未陈也重神明不得不重刍狗及其已陈也若与
未陈之刍狗而同珍彼非以觉爲梦必目昏於明也今夫子
取先王之陈言而诵习何异取巳陈之刍狗而与弟子游居
寝卧其下耶其不得志於宋衞商周犹曰是梦也而困於陈
蔡与死爲隣是非其眯耶夫水陆异路舟车异行夫人知之
也古之周道不可行於今之鲁宜亦夫人知之也今欲以周
道而行於鲁是犹推舟於陆可行乎不可行乎强以古道而
行今者徒劳无功未知时无方吾亦与之爲无方可以应物
而不穷也知桔槔之俯仰而人不罪则可以悟治世之道矣
故夫三皇五帝之不同道而同治犹相梨橘柚之不同味而
同适口知礼义法度之必应时而变通则知古道之不宜於
今犹猨狙之不得服周公之服也里妇之不得効西施之颦
也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孔子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亦得
道乎孔子曰吾求之度数道之形而下者五年而未得吾求
之阴阳道之形而上者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夫道贵心
悟不可以言传至尊莫如君亲道尙不可以献而进之至亲
莫如兄弟与子孙道亦不可以告而与之者何也中有主则
见定以无主之心安能守不变之道外有正则行确以一偏
之见安能独断而独行故由中出而悟入者圣人亦与相安
於无言由口耳而外入者圣人不惜言诠以指其归名公器
也且不可以多取况仁义先王之蘧庐也岂可以久处哉故
古之至人卽眞人也假道於仁所谓金爱木慈仁也托?於
义所谓木爱金顺义也以游逍遥之墟则一尘不染矣吕祖
云掘地寻天见天光卽苟简之田也此田在坎兑而不在乾
巽朝种而暮收者也故曰食於苟简之田吕祖云种得金花
果是强卽不贷之圃也此圃在乾离而不在坤兑贷人而不
贷於人者也故曰立於不贷之圃何所往而不逍遥矣吕祖
云婴儿日食黄婆髓姹女时飱白玉杯所以苟??易养也吕
祖云正心收住黄龙髓张口擒吞白虎浆所以不贷无出也
旁门采战仅知采其後天采假而不采眞也至人则采其先
天眞一之母气以伏吾身之子气张三丰祖师云一点灵光
出浑身粉汗香霎时乾我汞换骨作纯阳卽采眞之游也何
世有贪夫殉利烈士狥名夸者死权不知鉴古以取天之戮
辱与至人相去远矣怨恩取与谏教主杀八者皆正人之器
非利害生死无变於巳者不能以已之正而正人之不正也
人门用事而天门何由开哉失道德而後仁义故老聃欲孔
子舍仁义而进道德日播糠眯目则不知有四方矣蚊虻??
肤则不知有梦寐矣今吾子语我以仁义则不知有大道矣
乱莫大焉是故不如巳雕巳琢使天下相安於无爲之风也
奚必以仁义教人若建鼓而求亡子耶夫鹄之白鸟之黑乃
自然而然不足辩也名誉之观无所增益於人之性不足广
也处陆之鱼而得濡沬何如相忘於江湖失朴之民而沾仁
义何如相忘於道术孔子归而语弟子曰吾见老子其犹龙
乎夫龙也者变化莫测龙无体以合而成体潜龙也龙无章
以散而成章见龙也龙无潜见乘云气而吐纳乎阴阳飞龙
也老子其庶几乎又何所容吾言而规之哉子贡曰然则人
固有尸居而龙见卽龙之散而成章也雷声而渊默卽龙之
合而成体也发动如天地卽龙之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也苐
夫子借龙言而子贡便就老子言耳遂以夫子之声先容而
见老聃曰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而爲圣人一也先生独
以爲非圣人何哉昔尧舜禹之相授受禹用力而汤用兵文
王顺纣而武王逆故曰不同老聃曰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
一民反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则不一矣各亲其亲之
端开矣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反有爲其亲杀其杀而民
不非也则不亲矣所厚者薄之渐起矣舜之治天下使民心
竞欲力追上古也谁知混沌大凿孕妇不踰十月而生子子
不踰五月而能言未至乎孩而问谁而民始夭则不竞矣怀
知而不以相教之风萌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以复醕厚
也人有心而兵不顺杀盗者无罪类聚者爲常人心骇而儒
?起夫妇不遵始作之伦幼女可使之爲妇则不变矣数代
揖让之傅又已不终局矣名曰治之实以乱之吾见上不得
与日月并明下不得与山川耀精中不得与四时同施使万
物莫安其性命之情而犹然称圣其有耻乎子贡立且不安
而敢复言哉孔子谓老聃曰??治六经有年矣于七十二君
而不一遇何人之难说而道之难明耶老子曰夫今俗之不
合乎古亦犹古道之不宜於今也今子所执六经乃先王治
古天下之陈迹而欲治今之天下不亦迂哉不知有爲之制
作皆粗迹也而所以迹则先王无爲之精神也得其粗迹而
遗其精神是见迹爲履之所自出而认迹爲履也可乎哉岂
惟古今之治迹不同而万物相生之迹亦异白鶂以目相视
而风化神相感也虫之雌雄以上下唱和而风化气相感也
又有物类龟鳖无雄蜂虿无雌互自爲雌雄而亦风化也乘
时者有定生而无定迹无不易也无不变也而不易不变者
惟性命而已何也时不可止治古之天下者不可治今之天
下也道不可壅生人者可测而生物者不可测也苟得乎性
命不变易之道以之治天下可也以之自治而长生亦可也
苟失乎性命不变易之道与之治人则昧乎古今与之自治
昧乎性命之所自来又安知性命之所自往孔子退三月不
出乃复见曰??今得之矣得乎性命不易不变之理时道不
止不壅之情也天下有卵生湿生者一本乎天亲上一本乎
地亲下也天下有化生胎生者一至蠢而能化一至灵而不
能化也??今得闻夫子性命时道之教不易不变者虽可操
其权於继善之後而不止不壅者尙未能脱凡近以游高明
不谙化爲人之道安能化人老子曰可??得之矣知乎性命
者然後可与言时道得乎不易不变者然後可与言不止不
壅??也解物化必知人化旣知人之所以不化必亦悟其所
以化??从今而後可与言道矣
外篇刻意第十五
通篇以养神守神作主以静虚无爲爲宗此庄文中之最近时好者
刻意尙行刻苦用意以行爲尙也离世异俗避世不以俗爲伍高论怨诽自立高论不免
怨天尤人爲亢音抗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
所好也自甘寂寞而投於深山渊谷之中爲遯世之士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爲修而
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隐居求志之士语大
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爲治而巳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
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行义达道之士就薮泽处间音间旷钓鱼闲
音闲处无爲而巳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间音闲暇者之所好
也忘世之士如汉阴丈人抱瓮灌园之类吹呴音吁呼吸吐故纳新吐故气纳新气熊经鸟
申若熊之攀树而引气如鸟之伸吟也爲夀而已矣此道音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
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静坐养气之士若夫不刻意而高从容中道无仁义而
修纯是道德不知仁义无功名而治天爵在我何所往而不可无江海而间音闲居尘出尘不
道音导引而夀元神旣全何必打坐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卽无爲而无不爲之意澹然
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五等之士总属有我未免蔽於一曲
圣人则无我故忘形而备众善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爲此天地之平而
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止也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
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
圣人之生也天行顺天理而行无容心也其死也物化脱然不爲物累也静而与
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同波同流也动静相生波平则水静不爲福先不爲祸始
感而後应迫而後动不得已而後起感而後应三句正见不爲福先不爲祸始无心应物
之意也去知音智先事之谋去则无意必也与故故者已然之迹去故无固我也循天之理故
无天灾无物累不逆物故无累无人非与人同故人不非无鬼责与鬼合故鬼不责其
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耀光之露也不耀则韬光矣
信矣而不期期信之必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音皮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音洛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
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忧乐尽忘所谓不思善不思恶直透本来
面目者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於迕虚之至也顺事应物无所乖戾也
不与物交澹之至也无所於逆粹之至也太虚之体一物不着故一有忧乐则德分
一有变动则心扰一有迕触则胸中有物而不虚一与物交则征逐世情而不淡一有拂逆则胸中有疵而不粹迕与逆
相似但逆细而迕粗无迕易而无逆难耳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
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淸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淸
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爲动而以
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众人失之於动圣人养之以静然圣人能静能应常应常静故以水喻夫有
干越之劒者干溪吴地吴越出善劒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以劒喻精
神不可轻用神爲主宰精爲作用神存则精自固矣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於
天下蟠於地化育万物不可爲象如天地万物皆精神之旁达处其名爲同帝
功用与天同也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爲一一之精通
合於天伦纯素之道莫要於守神守而勿失则我卽一一卽我一之精上通於天则与天载脗合而无间矣周子曰
一故神是神之与精相爲依附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尙志
圣人贵精众人三句所以起圣人贵精一句无劳尔形无揺尔精是也贵精二字乃玄门第一着切要之工夫故
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
谓之眞人无杂谓不杂於物也不亏谓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则神存而精自固而眞常不坏之体全矣谓之眞人
不亦宜乎
复圭子曰此篇以精神二字爲主保精守神爲工夫精完神
王面目不亏自然而然乃圣人也若夫刻意离世以爲卓高
谈腹诽以自异不与世爲伍乐山薮者往而不能返耳有仁
义忠信以相宣恭俭推让以自律与世爲浮沈恬於教诲者
屈而不能伸耳功垂旗常名勒鼎?君逸臣劳之礼明上畧
下详之义正於主爲甚尊於国爲富强特固圉肆封者之所
好已耳邃壑大泽可以藏吾身执竿垂钓可以适吾适理乱
不入耳是非不关心特避世逃名者之所好已耳一呼一吸
所吐者心中之浊气所纳者天地之正气河车运转周流而
不息特导引养形者之所好已耳若夫不刻意而高者从容
中道也无仁义而修者道德浑全也无功名而治者自性自
度也无江海而闲者心旷则神怡也不导引而寿者及至无
爲众始知也何者着吾心何者能踰吾心渣滓氷释也众美
毕集也非有圣人忘我之德者安能具此天地之道乎故曰
恬淡寂寞虚无无爲者圣人之所休休也休休则平易矣忧
患不能入平易则恬淡矣邪气不能侵故圣人以天行物化
爲生死而不爲阴阳之所生死以我之动静爲阴阳而不爲
福先祸始之阴阳何以能感而後应迫而後动不得已而後
起哉则以其无意必无固我去知与故耳此所以天不能灾
物不能累人不能非鬼不能责视生死若浮休谋虑若两忘
韬光融信寝觉一致神粹魂王非虚无恬淡者不能有此天
德也故悲乐喜怒好恶皆有道德者之所禁也而无忧乐变
迁无迕逆物交可以想见其盛德静虚淡粹之至矣焉肯劳
其形而耗其精乎观於水之性以不杂而淸莫动而平则知
所以养神矣我无驳杂以扰其神则神常静我无二三以乱
其神则神常甯以淡而无爲者爲神之体动而天行者爲神
之用养神之道曷以加焉知宝劒者犹藏而不敢轻试惧其
锋之易折也况吾之精神放之则弥六合与天帝同功用卷
之则退藏於密吾神惟守此纯素之道而已守之旣久则不
知神之爲我我之爲神惟有此一耳天得此一於穆不已圣
人得此一其精与天通故圣人贵精良有以也然则素而无
所杂者谓不杂一之精也纯而无所亏者谓不亏一之神也
能体纯素精神完固谓之眞人
外篇缮性第十六
此篇爲性命而发俗学俗思性命交丧惟深根甯极者性反而神完乐全而志得与倒置之民异矣
缮音善修治也性於俗学以求复其初滑音骨汨乱也欲於俗思以求致
其明谓之蔽?之民性非学不复而俗学不可以复性复非明不得而俗思不可以求明俗学俗思四字
极中季世腐儒之病俗者对眞而言言俗学障性俗思乱明凡爲此者谓之蔽?之民古之治道者以
恬养知若要发?必离俗去欲以恬养知乃缮性求明之要诀也知者人之觉性也恬者无爲自然之义人能以恬养
知则定能生慧卽吾儒之不逆不亿自然之先觉也生而无以知爲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我有生之初本来无知无以知爲则恬者常自恬矣始犹以恬养知养之之久则知卽恬恬卽知故曰以知养恬知
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交养则得其和顺自然之性出者见非外至也夫德和也
和合众善而成也道理也众善无不有条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音洛也信行容体而顺乎
文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性者仁义礼乐之所自出也若不出於性而第求之仁义礼乐
则逐末忘本支离於俗学而天下乱矣偏行是偏得外而遗内非遗仁义而偏於礼乐也彼正而?已德
?晦其明也言德积於已不自炫露而彼物自正德则不冒德者人所同德冐如覆葢之义不可以己之德
而葢人之德也冒则物必失其性也爲所冐者见人之德未免自失性中固有之德也古之
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古之人上古之人也混芒乃混沌初辟之光景指治
世者而言澹漠则指古人所治之民而言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
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举世皆纯
全而於道无欠缺故曰至一当是时也莫之爲而常自然此何时也意者其天皇地皇人
皇之时乎逮德下衰及燧人伏戏音羲始爲天下是故顺而不一知有
理之可顺则纯一者漓矣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爲天下是故安而不
顺各以理爲安则知有已知有已则离於道矣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爲天下兴治化
之流濠与浇同醕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作意爲天下而兴其教化非无爲自然矣
然後去性而从於心去其自然之性而从其有爲之心心与心识我以有心爲彼以有心应
日以心相觉察也陆西星曰燧人以下皆不以恬养知而有以知爲者以故品爲德衰顺而不一不一已失其性矣犹顺
也再衰则安而不顺不顺是以有坂泉涿鹿之师险德如孔子所谓危行去性从心道心微而人心危也心与心识者从
心起识日以心鬬也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
灭质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用其知不足又
附益之以礼乐以文灭质以博溺心争逐於末而忘其本是以无以反性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
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
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
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世与道交相兴则圣人作而万物覩世愈降道愈漓非交丧乎道无由兴
矣其隐也非自隐也人不知之不求隐而自隐矣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也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
其身而弗见音现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
命大谬也伏身闭言藏知邦无道则愚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
道虽可行而付物於无心所谓恬淡自然不见有爲之迹也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
深根甯极而待根极性命安厥止以待时此存身之道也修身俟时之义古之存身
者此身大行於天下又当反一而无迹不以辩餙知不强不知以爲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
知穷人不以知穷德不以知穷已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危然处其所言
无爲也反性卽反一也所谓反一无迹也又何爲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
识伤德小行伤道大道自有正途远识小行小识旁门也旁门御女之术於已爲损德於金丹爲损道故
曰正己而已矣平时了性临时了命已外无求乐全之谓得志有伤则不得谓之全所乐者全
则快意矣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
已矣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
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去留在彼而不在我者日寄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
不可止故不爲轩冕肆志不爲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穷达一致
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
曰丧已於物失性於俗者谓之倒置之民营外亏内甚置倒也向秀云以外易内谓
之倒置
复圭子曰此篇爲原性而发性无知也而无不知也若缮性
之俗学未免失之有爲其去初愈远滑欲之俗思未免失之
障隔其背明愈甚名曰开之实以蔽之迹似牖之只以?之
故古之治道者欲发?而启蔽惟有以恬养知而巳何也恬
者不受天损性常定也定则生慧恬者不藉人益性常静也
静则能觉此知悉从恬养中来回视有生之初其有知乎无
知乎养之之久则知卽是恬恬卽是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
也非俗学之所能缮也交相和而理出乎性也非俗思求明
而取蔽也此性一全则无不全其和合众善则爲德条理咸
备则爲道能容爲仁能理爲义能明亲爲忠能眞纯爲乐能
信顺爲礼皆性中之所有行则并行而不可偏行者也有正
人之德而已不露人亦阴被其正而物各得如以一人之德
而葢人之德人能不失其性乎故上古之人居混芒之中与
一世之民相安於澹漠遐想其时阴阳调鬼神安四时顺万
物育羣生夀不识不知人尽然也虽一二有知以知遇不知
亦无可用其知也至一之世何尝有作爲乎卽有所爲犹莫
之爲也自然而已自德一衰於燧人伏羲其治天下顺则顺
矣而不能一也德再衰於神农黄帝其治天下安则安矣而
不能顺也德复衰於唐虞其治天下治化虽流醕愈浇朴愈
散失道而德失德而险使民去性而从於心天下从此扰扰
万绪起矣我一心彼一心心识心全是识神用事而人心不
一之极矣先王知智不足以定天下然後有文物以纪之博
议以辩之文灭质博溺心而民始惑乱皆俗学俗思安能反
性情而复其初哉由是观之世非道不治丧道则无世矣道
非世不兴丧世则无道矣奈何交相丧而不互爲兴也故有
圣人之道者德旣隐矣故其身亦隐何必自隐哉然则古之
隐者非故伏闭藏也当时命大谬藏乎其所不得不藏也古
之见者非故行所无事也当时命大行无乎其所不得不无
也深根卽道德经之深根爲得药事甯极卽道德经之固蒂
爲得丹事而待者待天诏之宣召也此穷而存身之道乃玄
门之要旨不知性命乃存身之本也虚心又所以求反其性
命也故古之存身者不知曰不知不以辩餙已之所不知也
知之曰知之不以已之知而穷天下之不知也不以知穷德
旣而得道有知终归於无知也但见身存而性反性反则神
全矣又何所作爲哉旁门三千六百乃小行小识小识伤德
有损人益已之愆德固不可以小识也小行伤道亦有淫邪
乱正之嫌道固不可以小行也惟有正己而巳矣正已者何
所谓炼药但寻金里水大小无伤两固全是也其神全则可
乐初念遂则志得故曰乐全之谓得志以轩冕对穷约则轩
冕爲可乐以性命对轩冕则性命尤可乐故古人不以轩冕
爲得志谓无以益吾之眞乐也今人以轩冕爲得志知有轩
冕而不知有性命也古人知轩冕爲傥来寄也寄则听其忽
然而来亦听其忽然而去何古人无不得志之日而今人有
得志不得志也何古人有乐无忧而今人乐之日短不乐之
日长也则以丧已於物亡形也失性於俗亡神也性命可存
且不能长存又安能保轩冕之长存乎狥外忘内谓之曰倒
置之民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