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添柴加薪,让这把火烧得更旺(2/2)
他所描述的情形,竟与陆绍远记忆中那个时空二次大战爆发前的态势惊人地吻合,尽管远东因他的崛起已天翻地覆,但白人洲前进的齿轮似乎仍然依旧沿着固有的轨迹转动。
“德意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重整军备的步伐不断加快,那位元首,”沈云鸿提到了那个标志性的人物。“其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了,我身在德意志期间,正值他们为‘武装莱茵兰非军事区’这一冒险举动进行最后决策的关键时刻。”
他回忆起出发前与陆绍远的那次深夜长谈。“少帅,不瞒您说,当时您断言德意志必然会迈出这一步,并且判断大鹰、高卢除了口头抗议不会有实质行动,我内心是存有疑虑的,认为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因为这已经几乎是在挑战一次大战后建立的那个体系的根基了,我原先觉得大鹰和高卢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
“但我在德意志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与德方高层接触中感受到的那种混合着强烈欲望与深层不安的情绪,完全印证了您的判断。”
沈云鸿的声音带着一丝事后验证的震撼,“那位元首渴望挣脱和约的束缚,渴望恢复德意志的荣光,但在决定进军莱茵兰的前段时间,他包括德意志的核心圈层,都充满了犹豫和恐惧,他们极度担心高卢和大鹰两国,尤其是大鹰的军事反应。”
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沈云鸿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此,我选择无条件相信您的判断,基于少帅您的判断,我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德意志外交部乃至能够接触到元首的人士,系统地阐述了一个观点。”
他稍微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将陆绍远之前阐述的那个源于后世对“绥靖政策”本质的探索,用当时所能理解的外交说辞包装了出来。
“我向他们论证,”沈云鸿复述着当时的观点。
“大鹰帝国目前深陷经济困境,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浓厚,其战略重点在于维护庞大的全球殖民地体系,绝不愿为了一个白人洲大陆上的‘一定会发生的事实’而轻易卷入一场新的战争,那将消耗他那原本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国力。至于高卢,”
他微微摇头,“其国内政治分裂,政局不稳,民众普遍厌战,缺乏独自采取强硬军事行动的意志和领导力,他们更倾向于躲在‘马奇诺防线’之后寻求安全感。因此,德意志如果快速、果断的行动恢复在莱茵兰的驻兵权,大鹰和高卢将极大的概率只会停留在外交抗议和经济制裁的层面,而不会诉诸武力,这是一次计算过的风险,但成功的可能性远大于失败。”
这套逻辑清晰、直指大鹰和高卢两国软肋的分析,迅速引起了小胡子的极大兴趣和好奇。
“很快,我便得到了那位元首的亲自接见。”沈云鸿平静地说着着,仿佛在说一件寻常事,但其中的外交分量却重若千钧。
“在那间着名的元首办公室,他详细询问了我对高卢和大鹰两国反应的判断依据,我将在德意志观察到的情况与少帅您的分析相结合,再次强调了大鹰和高卢人的‘绥靖’倾向,可以说,在那位元首最是忐忑不安的时刻,我们提供的分析,无疑给他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定心丸,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他后续更为激进的扩张路线图,提供了一份来自东方的客观的‘验证’。”
结果众所周知。
“随后的事态发展,完全如少帅您所料,也印证了我的判断,德意志军队开进莱茵兰,大鹰和高卢除了苍白无力的口头抗议和谴责,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军事行动。这次成功的冒险,如同一面照妖镜,彻底暴露了他们对德意志进行‘绥靖’的本质底线所在。”
沈云鸿总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对历史走向被精准预判的慨叹,“经过这一次,我在德意志高层眼中的分量也大大加重,甚至一度被视为能带来‘好运’和极其富有‘远见’的座上宾。”
汇报完对欧陆核心局势的观察后,沈云鸿的神色变得更加严肃,他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