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朝的名义 > 第93章 朝堂风云

第93章 朝堂风云(1/1)

目录

乾清宫的铜鹤香炉飘着沉水香,朱标盯着舆图上杭州城的朱砂标记,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头陈砚留下的獬豸纹镇纸。殿外传来甲胄轻响,锦衣卫指挥使李焕低头入内,袖口的云雷纹暗记在晨光中若隐若现。

\"陈大人在杭州如何?\"朱标放下手中的《大明律》,目光却未从舆图上移开。

李焕呈上密报匣子,里面整齐码着陈砚近日的判案记录与西湖女学的筹建图:\"回陛下,陈大人上月审结青鱼巷界石案,百姓称其'断案如鉴湖之水'。\"他顿了顿,嘴角闪过一丝笑意,\"昨日开堂审绸缎庄纠纷,竟让绣娘们在公堂绣起了獬豸纹,说是要让律法看得见、摸得着。\"

朱标忍不住轻笑,指尖划过密报中夹着的绣片——靛青丝线绣着獬豸低头凝视莲花,正是陈砚常说的\"律法护民如莲\"。\"让暗桩撤去三成。\"他忽然道,\"砚儿既嫌吵闹,便由着她在湖山自在些。\"

李焕领命退下,殿内重归寂静。朱标望着镇纸独角指向的东南方,想起三个月前陈砚在舒城地牢与赵无赦周旋的场景,忽然按响了桌角的鎏金铃——那是召唤重臣的讯号。

文华殿内,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已依次落座。刑部尚书郑辰捧着半尺高的卷宗,封面\"舒城王家私铸案\"的朱砂印还未干透:\"陛下,臣等循王家账册追查,发现庐州府知府吴明远暗中仿制舒城铸模,其库房搜出的开元通宝,铜质、形制与舒城地窖的私铸钱分毫不差。\"

\"安徽省巡抚王廷瓒亦有牵连。\"都察院左都御史张翀展开弹劾奏章,\"据扬州商户密报,王巡抚强令钱庄收兑私铸钱,每千文抽取二十文'火耗银',三年间累计获利万两。\"

朱标接过卷宗,看见\"侯爵\"二字时眸光微沉——虽暂不调查,但密报中提及王廷瓒曾向某侯府进献钱箱,需留待后续查证。他按捺下思绪,指尖敲打着御案:\"吴明远身为地方官,竟私制铸模,其罪在'擅铸钱'条。\"

郑辰点头:\"按《大明律》,私铸铜钱者,主犯处斩,从犯及匠人发配充军。吴明远已招认,铸模工匠皆来自应天工部,应顺藤摸瓜。\"

\"王廷瓒虽未参与铸钱,却为私钱流通开方便之门。\"张翀补充道,\"其任内辖区私钱横行,米价腾贵,百姓苦不堪言。\"

殿内气氛凝重。朱标望向殿外的獬豸雕像,想起陈砚在应天审判时说的\"律法之剑无偏倚\":\"着三司会审吴明远,务必查清铸模如何流入庐州。\"他转向张翀,\"王廷瓒纵容私钱,按'市司评物价'律,杖一百,罢官抄家。\"

\"陛下,王廷瓒是两朝老臣...\"户部尚书欲言又止。

\"老臣更应守法。\"朱标声音冷下来,\"太祖爷立国时便铸'洪武通宝',为的就是禁绝私铸。如今私钱横行如虎,不严惩何以正国法?\"

郑辰忽然呈上吴明远的供词:\"这厮供称,王家曾送他一尊鎏金獬豸像,暗示朝中有人庇佑。\"供词上画着獬豸像的草图,独角处缺了半寸——正是舒城案中王家的信物。

朱标心中一凛,却未表露:\"暂记在案。\"他知道,这尊残缺的獬豸像,或许会成为牵出更深层势力的线索,但此刻须先稳住局面。

退朝后,朱标独自留在文华殿,展开陈砚最新的家书。信末画着西湖女学的草图,讲堂前立着小小的獬豸石雕,旁边注着:\"今日教孩子们写'法'字,阿巧的女儿说,这字像妈妈绣的针脚。\"他忽然轻笑,又有些心疼——她在湖山之间播种律法,而他在朝堂之上,必须为这些嫩芽除去虫害。

酉时初,锦衣卫传来急报:吴明远的师爷在狱中畏罪自杀,怀中藏着半封未寄出的信,提及\"应天贵人索要铸钱三成\"。朱标望着信上的火漆印,与王家密室的印记相似,却故意避开了\"侯爵\"相关的内容。

\"备轿,去刑部大牢。\"朱标披上明黄缎面披风,\"朕要亲自看看吴明远的铸模。\"

刑部地牢的烛火下,吴明远蜷缩在草席上,见朱标到来,立刻磕头如捣蒜:\"陛下饶命!小的只是想攒些银两相送...送谁?\"朱标盯着墙上挂着的铸模,与舒城缴来的一模一样。

\"送、送...\"吴明远冷汗直冒,最终咬牙道,\"送应天一位大人的管家,说能帮小的调往富庶之地...\"

朱标心中有数,却不再追问。他知道,不宜过激牵扯中枢,以免打草惊蛇。\"按律当斩。\"他扔下这句话,转身离开。

回到乾清宫,朱标提笔给陈砚写信,只字未提朝堂风波:\"闻卿在西湖办女学,朕着国子监拨《孝经》《算术》各百本送去。\"末了画了只完整的獬豸,独角雪亮——这是报平安,亦是承诺。

窗外,夜色深沉,刑部大牢的方向传来隐约的拷问声。朱标望着案头堆积的铸钱案卷宗,忽然觉得,陈砚在杭州的平静,恰是因为他在这里筑起了防线。而那些未查清的\"应天贵人\",那些藏在獬豸像后的阴影,终将在律法的光芒下无所遁形——只是此刻,需要给陈砚更多时间,让她在湖山之间站稳脚跟,让律法的根系,更深地扎入百姓心中。

这一夜,朱标批完最后一本奏疏,望着舆图上庐州与杭州的红点,忽然想起陈砚曾说:\"律法不是雷霆,是春雨。\"或许,他该让这场涤荡贪腐的春雨,下得更温和些,却更持久些,让每个百姓都能在雨后,看见洁净的青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