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王者天难(1/2)
谈裕儒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大殿上回响,让皇帝惶惑不安的心镇定了下来,渐渐又生出了浩然之气。
但紧拧的眉头仍未抹平,“荧惑守心,百年难遇,朕思之,是否今年杀伐太多了?
国库盗银案、张家别院案、济丰质库案、沂州贪墨案、宫闱秘药案、兵部赃马案、冬衣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见次血,是否是上天对朕的预警?”
谈裕儒毫不犹疑,掷地有声地道:“非也!国库盗银案,严统冯贻勾结漕帮,贪墨国帑,其心可诛!张家别院案、济丰质库案,张极维兄弟奸淫民女、敛财无度,人神共愤!
沂州贪墨案,高载等人贪墨赈灾银两,饱食人血馒头,死不足惜!宫闱秘药案,皇宫大内竟有不轨之人,更是骇人听闻!
兵部赃马案、冬衣案,墨吏不顾边疆将士生死安危,祸国殃民,理应绳之于法!
陛下是仁德之君,心怀慈悲,但这些人罪恶滔天,实难饶恕!草民虽居山中,亦有耳闻,百姓人人称颂,盛赞陛下明察秋毫,乃圣明之君!”
皇帝听后,脸色和缓许多,对“荧惑守心”的恐惧也少了许多。
谈裕儒见状,又道:“至于天象预警,也并非无破解之法。”
皇帝闻言,连忙问道:“有何方法?”
谈裕儒侃侃而谈:“《史记》记载,宋景公三十七年,荧惑守心,司星官子韦建议作法移祸于宰相,宋景公说‘宰相是肱股之臣,为我治理国家,不可。’
子韦又说,‘可移祸于百姓’,宋景公答‘百姓是子民,无民哪有国?不可。’
子韦接着说,‘可移祸于岁收’,宋景公再次拒绝,‘百姓要靠岁收活命,不可,还是寡人独自承担吧!’
子韦听后,连忙拜道,‘天高听卑’,‘君有仁人之言三’,荧惑必然自行移开!”
皇帝听后若有所思,他也曾读过《史记》,倒是有些印象。
睢茂也听得入了神,着急问道:“那荧惑后来移开了没?”
谈裕儒答:“宋景公有仁人三言,荧惑移了三度,之后又执政了二十七年,高寿而终。”
睢茂听后,放下心来,连忙向皇帝拜道:“陛下圣心仁德,上天感应,灾难自消!”
谈裕儒又道:“陛下,始皇时也曾发生过荧惑守心,始皇帝移祸于民,终至身死国灭!草民以为,与其说荧惑守心是上天的预警,不如说是对君主的考验,陛下乃开明之君,定能逢凶化吉!”
皇帝听后,心中大有触动,如醍醐灌顶,“考验?你说得对!这不是预警,是考验!若非有你这席话,朕差点酿成大错!”
谈裕儒既听了萧业之言,便知这“大错”应与燕王有关,此时便装作毫不知情的问道:“草民斗胆,敢问陛下是何缘由?”
皇帝给睢茂使了一个眼神,“去,拿给谈相。”
睢茂听了,连忙转身去了内殿,再出来时,手中捧了一个红布包,放在了谈裕儒面前的几案上,小心地解散开来,露出了里面的桐木人偶。
谈裕儒见了,故作惊讶状,“陛下,这是厌胜之术!”
皇帝沉着脸,点点头,“你可认得上面的字迹?”
谈裕儒摇摇头,“草民不认得,还请陛下明示。”
“燕王的字迹。”
谈裕儒目瞪口呆,“陛下,是说……”
皇帝伸手制止了他继续往下说去,叹息一声道:“若没有今夜的荧惑守心,单凭这个,朕断不会怀疑燕王。但天象突现凶兆,朕心中也难免动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