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西方稻种(1/2)
贞观四十一年春,拂菻使团带着金色麦种抵达长安。李承乾在司农寺亲自试验种植,发现此麦耐旱抗虫特性。朝堂上,兵部尚书反对远征拂菻,而户部尚书则列举此麦可增三倍粮产的优势。阿蛮在鸿胪寺夜会拂菻副使,获知大食已攻占安条克城的军情。李承乾深夜召见将作大匠,设计可长途海运麦种的琉璃储粮罐。本章结尾于李承乾在御田播下第一把拂菻麦种,天空突现七彩祥云。
---
\"陛下!拂菻麦抽穗了!\"
贞观四十一年初夏的清晨,司农寺少卿杜元纪连朝靴都跑掉了一只,跌跌撞撞冲进两仪殿。正在批阅奏章的李承乾抬头望去,只见这位平日最重仪态的臣子手里攥着三支金灿灿的麦穗,麦芒上还沾着晨露。
\"这么快?\"李承乾放下朱笔,接过麦穗细看。距离春分时拂菻使团献种才过去两个月,按大唐麦种的生长周期,此时本该刚及膝高。可眼前这麦穗饱满修长,颗粒竟有寻常麦种的两倍大。
杜元纪激动得语无伦次:\"臣按拂菻农书所载,在皇庄辟了十亩试验田。这麦子不仅长得快,更奇的是...\"他掏出个丝帕包着的物件,\"陛下请看这个。\"
帕中躺着几枚被咬过的麦粒,上面布满细密的牙印。\"昨夜田里闹蝗灾,周边普通麦田损失过半,唯独这拂菻麦...\"杜元纪手指发颤,\"蝗虫只啃了表皮就不吃了!\"
李承乾瞳孔微缩。去年关中大旱,蝗灾过后饿殍遍野的景象犹在眼前。若此麦真能抗蝗...
\"传旨:增辟百亩试验田,命将作监速制琉璃暖房。\"皇帝霍然起身,\"再宣拂菻正使利奥即刻入宫。\"
当利奥匆匆赶到温室殿时,发现殿中央摆着七个形态各异的花盆。李承乾正亲手往最后一个盆里撒种,玄色龙袍的袖口沾着泥土。
\"陛下这是...\"利奥瞪大眼睛。花盆里的土壤颜色深浅不一,有的掺着砂石,有的明显偏酸。
\"朕想看看此麦的极限。\"李承乾拍拍手上泥土,指着最左侧的花盆,\"这是模拟陇西干旱之土,七日未浇水。\"盆中麦苗青翠挺立,而旁边种着大唐麦种的花盆早已枯萎。
利奥的络腮胡子抖了抖:\"天可汗圣明。此麦在我国最干旱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也能生长,只是...\"他犹豫片刻,\"若遇极寒...\"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争执声。兵部尚书崔敦礼硬闯进宫,身后还跟着户部尚书唐俭。
\"陛下!万不可轻信胡人!\"崔敦礼须发皆张,\"臣查证,这利奥实是大食奸细!所谓拂菻麦,实乃毒麦!\"说着呈上一卷竹简,\"这是鸿胪寺在波斯商人处购得的《大食植物志》,其中明确记载此麦食之腹痛!\"
殿内空气骤然凝固。利奥脸色煞白,扑通跪地:\"天可汗明鉴!那是未脱壳的麦粒!我拂菻人食此麦千年...\"
\"唐卿,你怎么看?\"李承乾转向一直沉默的户部尚书。
唐俭捻着麦穗沉吟:\"臣已命太医署用此麦喂食鸡犬半月,未见异常。反倒...\"他从袖中掏出本册子,\"按司农寺测算,若全国改种此麦,岁入可增三百万石。再配合陛下推行的轮作制...\"
崔敦礼冷笑打断:\"为些许粮食就要远征万里?那拂菻距长安足足二百日行程!当年炀帝征高句丽...\"
\"崔卿。\"李承乾突然抓起把麦粒撒在《万国舆图》上,金黄的麦粒顺着丝绸地图滚落,有几颗正好停在大食与拂菻交界处,\"你看这像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