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海国志略(2/2)
\"朕倒想见识见识。\"李承乾淡定回应,\"传旨,在长安划地建景寺,允许其依法传教。但有一条——\"他目光如电,\"必须先将教义译为汉文,经官府审核。\"
这一开明而又谨慎的宗教政策,后来被证明极其明智。景教传入后,不仅带来了拜占庭的医学、天文学知识,还促进了大唐与欧洲的交流。
八月里,李承乾在广州设立\"海事学院\",专门培养航海人才。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天文导航、帆缆操作,还新增了蒸汽机维护、海战战术等科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学院设立了\"番语系\",教授大食语、波斯语、希腊语等。
\"殿下,报名者中有不少世家子弟。\"学院祭酒忧心忡忡,\"恐怕...\"
\"无妨。\"李承乾胸有成竹,\"让他们学。等他们见识了海洋的广阔,就不会再盯着朝堂上那点蝇头小利了。\"
事实证明,海事学院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个叫张友的寒门学子,凭借出色的语言天赋,三年后成为首位大唐驻大食使节;将门之子王方翼则因精通海战战术,后来成为威震南洋的水师都督。
秋高气爽时,李泰的舰队满载而归。这支历时一年半的远航队,不仅带回了拜占庭的礼物,还探索出了一条通往欧洲的新航线。更珍贵的是几十箱各国典籍和十几位愿意来大唐讲学的学者。
\"大哥!\"李泰晒得黝黑的脸上写满兴奋,\"拂菻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之高令人叹服!他们的'希腊火'更是神奇,能在水面燃烧!\"
李承乾仔细聆听弟弟讲述沿途见闻:埃及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圣殿、西西里的火山...每一个地名都让他心驰神往。
\"四弟,你开创了历史。\"他由衷赞叹,\"这条航线将改变大唐与世界的联系。\"
\"不,是大哥你改变了历史。\"李泰认真地说,\"若非你坚持开放海禁,推广航海技术,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冬雪飘落前,李承乾在长安举办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来自二十八个国家的商队齐聚东市,展示各自的特产:波斯的挂毯、大食的玻璃器、天竺的香料、拜占庭的金银器...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的大唐展台。新式的四轮马车、改良的纺织机、精美的瓷器,还有最让外国人惊叹的——蒸汽机模型。围观的人群中,几位大食学者窃窃私语:\"大唐的技术,至少领先我们一百年...\"
博览会期间,李承乾宣布成立\"远洋贸易司\",统一管理海外商贸。更令人意外的是,首任司丞竟是一位女子——晋阳公主被任命为此职。
\"兕子精通多国语言,又熟谙海贸事务。\"李承乾在朝会上力排众议,\"镇国大长公主的身份,也足以震慑各方势力。\"
事实证明这一任命极其英明。晋阳公主上任后,不仅制定了详细的贸易规则,还主持编写了《海税则例》,使远洋贸易井井有条。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看着儿孙们济济一堂,感慨万千:\"当年朕平定四方时,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万国会来朝贺?\"
\"父皇开创盛世,儿臣等不过锦上添花。\"李承乾恭敬举杯。
\"不。\"老皇帝摇头,\"你做的,比朕想象的还要好。\"他环视众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强盛吗?不是兵强马壮,不是疆域辽阔,而是能让四方心服口服地来学习,来贸易,来交流!\"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登上新建的\"观海楼\"。俯瞰着万家灯火的长安城,他的目光似乎穿透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大唐的商船航行在世界每个角落,各国的学者齐聚长安求学,东西方的文明在和平交流中共同进步...
\"殿下,天冷了。\"马周为他披上大氅,\"在看什么?\"
\"看海图。\"李承乾指向墙上的巨幅世界地图,\"那些尚未标注的地方,终将留下大唐的足迹。\"
马周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烛光在地图上投下摇曳的光影,仿佛预示着这个伟大帝国更加辉煌的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