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云深不知处(1/2)
贞观元年七月廿三,终南山笼罩在蒙蒙烟雨中。李承乾站在驿馆檐下,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出神。十岁的太子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殿下,药农回来了。\"长孙冲匆匆穿过雨幕,月白锦袍下摆沾满泥浆。他身后跟着三个身披蓑衣的药农,为首的老者手中捧着个油布包裹。
李承乾眼睛一亮:\"可有收获?\"
老者解开油布,露出几株叶如凤尾的草药:\"回殿下,只找到些凤尾蕨。那孙道长住过的茅庐倒是寻着了,可人已不在,炉灰还是温的...\"
\"那就是刚离开不久!\"李承乾接过草药仔细端详,忽然发现叶片背面有极细的刻痕,排列成奇怪的图案。
房遗直凑过来推了推叆叇:\"像是道家的符咒。\"
程处弼冒雨冲进院子,手里举着个竹筒:\"在茅庐案几下发现的!\"
竹筒中一卷素绢徐徐展开,清隽的字迹跃然纸上:\"太子至孝,然天命有常。可于八月望日,至太白山青牛洞相见。\"落款处画着个简笔药炉,与凤尾蕨上的刻痕如出一辙。
驿馆厢房内,李承乾的小智囊团围着《大唐十道图》争论不休。
\"走骆谷道最近,但需要陛下手谕。\"长孙冲指着地图上的关隘。
杜构摇头:\"我爹说过,七月连雨,骆谷道常有山崩。\"
李业诩突然开口:\"不如走陈仓道。家父曾驻守散关,说此道虽迂回,但沿途驿站完备。\"
\"可时间来不及啊!\"程处弼急得抓耳挠腮,\"今天都七月廿三了,到太白山至少半个月...\"
李承乾目光落在图上的陇右道上:\"杜构,令尊近日是否要去陇右巡查军屯?\"
杜构眼睛一亮:\"对啊!每年八月父亲都要去陇右!我们可以...\"
\"借巡查之名西行,再秘密折向太白山。\"李承乾与表兄长孙冲对视一眼,露出心照不宣的笑容。
房遗直却忧心忡忡:\"但需要个合适的理由让殿下随行。总不能说去寻医问药...\"
\"就说我要学习军屯制度。\"李承乾胸有成竹,\"《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父皇最重农事,必会应允。\"
两仪殿内,李世民放下朱笔,诧异地看着跪在
\"是。\"李承乾额头触地,\"儿臣读《汉书·食货志》,深感粮储乃国本。想亲眼看看我大唐军屯之制。\"
侍立一旁的长孙无忌捋须微笑:\"太子勤学好问,陛下当欣慰才是。\"
李世民目光在儿子和妻兄之间来回扫视,突然问道:\"乾儿,你近日可还想着寻孙思邈?\"
李承乾后背一紧,强自镇定:\"儿臣不敢违抗父命。只是...只是前日梦见母后咳血...\"
殿内骤然寂静。良久,李世民长叹一声:\"罢了。朕准你随行,但需二十名千牛卫护卫,不得擅自离队。\"
\"儿臣遵旨!\"
退出殿外,长孙冲早已候在廊下。见表弟出来,急忙迎上:\"如何?\"
李承乾抹去额头冷汗:\"成了。不过...\"他压低声音,\"父皇似乎起疑了,我们得做足表面功夫。\"
八月初三,车队行至陈仓道最险峻的箭筈关。李承乾趴在车窗上,望着两侧刀削般的绝壁出神。忽然,前方传来程处弼的厉喝:\"有落石!保护殿下!\"
电光火石间,李承乾被杜如晦一把拽下马车。几乎同时,一块磨盘大的山石轰然砸在车辕上,檀木车厢顿时四分五裂。
\"不是意外。\"李业诩从崖壁跃下,手中攥着半截麻绳,\"石头上绑过绳索,有人蓄意为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