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章(2/2)
秦琬又给众人透露了一点后续的安排:“我原打算将君明举荐至晋王处,只是如今局势有变,此番入京之后我大约会将君明与从周一并带走,但这事还不定,回去后莫要乱说,你们心中有数便是。”
在秦琬身边这么些年,他们对秦琬的性格也有了解,知道她最恨有人走漏消息,闻言纷纷看向身边的人,生怕他们泄露出去,连累了自己。
将事情交代完,一行人恰好行至长乐王府门口,长乐王与王妃已经等在此处,秦琬抱歉一笑:“我来迟了,还请叔父叔母见谅。”
王妃虽然焦虑,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周全:“是我心焦,便不曾认真收拾行囊,也是方才出门而已,并未久等。”
秦琬接过护卫递来的马鞭,翻身上马,朝一众下属挥挥手,带着人快马赶往大兴。
邵城距离大兴的距离比之苇津略远,众人一路换马昼夜不停,也足足用了六天才赶到大兴。
阳平王这次没在宫门前等候,而是直接带着建元帝的口诏在城门口迎到了众人。
“舅父思子心切,弟妇直接归家便可,不必入宫。”
“谢陛下天恩。”
李楚华向皇宫的方向大礼拜过,又向阳平王与秦琬颔首致谢,便头也不回地跟着李家来接人的侍从回家。便是阳平王对内情所知不多,也能看出他们夫妻之间的裂痕,不由探寻地看向秦琬。
“看怀琰做什么,她还能议论长辈吗?”长乐王一如既往地讲义气,自身难保了还不忘给秦琬打掩护,“兄长有什么疑问不妨来问我。”
阳平王不顾有小辈在,狠狠拍了他一巴掌:“问你什么?问你怎么丢人现眼吗?你看看你干的叫什么事!”
秦琬转头只当没听见也没看见,阳平王拽着长乐王上了车,恨铁不成钢道:“到了陛下跟前把你这幅样子收收,母亲为了你连舅舅的前程都搭上了,你别辜负了母亲的一番苦心!”
“舅舅不是病了吗?这又和母亲有什么干系?”
长乐王终于正经起来,桓帝去世得早,他对父亲其实没什么印象,否则也不会视秦烨如父,但比起秦烨的长兄如父,李辰同样把太后所出的几个孩子当亲生的疼爱,继父做得十分称职,当初也是看着长乐王长大的。
他会将唯一的女儿嫁给长乐王,不就是因为知根知底,希望长乐王看在自小相处的情分以及他的面子上对自己女儿好点吗?
谁知道长乐王,亲兄弟都当上皇帝了,还能想不开去造反,捅出这么大的篓子连累他女儿。
李楚华与长乐王孩子都生了三个,夫妻两个在外人眼中早就不分彼此,李辰想要保住自己女儿后半生的幸福,就必须保住长乐王,太后同样不希望自己所出的子嗣手足相残,两人一拍即合。
恰好李辰入冬以后本就身体不适,只要停了药,再焚膏继晷熬上一段时日,自然成了那日再建元帝面前表现出衰败模样,有他的年龄在,没人会对此起疑。
便是建元帝与阳平王,也只是以为太后借题发挥,替建元帝清除老臣的同时,也借着不能亏待李辰独女的由头,拐弯抹角地为长乐王求情。
听阳平王说完事情始末,长乐王沉默半晌:“我亏欠楚华良多。”
阳平王瞪了他一眼,长叹一声,良久无言。
行至止车门外,长乐王指着石常侍叮嘱秦琬:“阿琬一路奔波,陛下吩咐让你先到皇后殿下处沐浴梳洗,也同皇后殿下说一说瀛阳的事。去岁时韦蕤抛下公主孤身回京,气得陛下命人打了他二十杖,皇后殿下也一直担惊受怕,虽有公主的书信,却担心是报喜不报忧,记得多宽慰皇后殿下。”
理由是正当理由,但话里话外支走秦琬的意图也做不得假。
秦琬给了长乐王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随着石常侍绕道进了后宫。
石常侍注意到秦琬和长乐王的眼神交流,路上小声说了句什么,又扬声笑道:“前些日子殿下的捷报抵京,老奴便猜测殿下要入京受赏,却不想陛下竟将殿下调入中枢,往后还要请殿下多加关照。”
“常侍是宫中老人,该是我请常侍关照才是。”秦琬语气温和,只当没有听见石常侍给她透漏的消息,用一种多年未见的故交叙旧的语气笑言:“我这些年在高阳无甚可送的,唯有些许棉布能拿得出手,常侍可莫要嫌弃。”
“高阳的细棉最适宜做贴身衣物,大兴城中有价无市,老奴哪里敢嫌弃?”
石常侍笑道:“只是不知老奴这两年资助那两个孩子怎么样了?去岁收到他们的信,说是高阳的学堂因为战事停课了,可莫要荒废了学业。”
石常侍口中的两个孩子,是秦琬收留的弃婴,高阳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主政者又多是女子,临近郡县一些人家便将女婴丢进高阳,秦琬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去死,只能建了育婴堂将她们统一管理起来。
但指望她一个人出资养这么多孩子自然不可能,她便四处写信拉了赞助,既是减轻自己的财政负担,也能借此拉进与其他人的关系,石常侍便是那时资助了两个女婴,两个父母不详的孩子也因此随了石常侍的姓。
如今两个孩子正是刚识字的年纪,字迹歪歪扭扭,连写带画的,也难为石常侍能读懂。
秦琬解释道:“她们与寻常孩童不同,本就住在一处,我来时听冉通昭说,他们的课业只停了一旬,便有师、傅继续授课,常侍未能收到信件,应是尚州戒严的缘故,如今诸事平定,想必不久便有书信传来。”
听到其他人都停课但自家孩子不停课,石常侍的表现与现代众多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一般无二,嘴上说着孩子辛苦,实则心里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