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1/2)
第66章
周遇之想了一夜,第二天便有些心不在焉。
好在周围的人都觉得督主恐怕是在思量什么大事,一个个轻手轻脚的不敢来打扰。而能打扰他的比如天佑帝,则在忙着和新认下的孙子培养感情。
赵烨虽然已经成为了太孙,但这么多的时间他的性子没有太大的改变,依旧还是那副胆小怯弱的样子。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如今已没有人敢对他不敬了,所以他换上符合太孙身份的新衣后,看起来也像模像样。
此外他身边伺候的人被天佑帝换了一批,只留下了一两个,从王府带入宫的更是一个都没有留下。这件事是周遇之经手的,为了方便后续的计划,他还往里安插了人手。
至于其余的几位王孙,也在家人的教导下慢慢地转变了态度,不管他们在心里面怎么想的,最起码在明面上保持了对太孙应有的恭敬。
三位太孙的改变很明显。
赵昶瘦了些,人也变得沉默了。赵朗则依旧不爱说话,很多时候都躲在角落里。赵澹倒是一如往常地活泼,而且回程的途中,他还和已经成为了太孙的赵烨玩到了一块,感情比之前更好了。哪怕有人嘲讽他见风使舵、能屈能伸也毫不在意。
在这样的氛围里,一行人再度启程。
他们是三月底从京城出发的,来到寿陵已是四月,祭祀完后又休息了整整一个月才再度启程,所以现在已经是六月初了。
周冬冬趴在窗口上,一边看着外面移动的景色一边和爹说话。
“爹,那边种的是什么啊?”
周遇之偏头看了一眼,道:“那是黍,五谷的一种。”
“稻、黍、稷、麦、菽,五谷也。”周冬冬摇头晃脑地说着自己从闻人叔叔那儿学会的知识,然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转头问道。
“爹,红薯什么时候可以让我的封地种?你上次说要等到祭祀之后,现在就是祭祀之后了呀,已经超过一个月了。”
周冬冬可没忘记小明跟他说过的,红薯春天可以种一次,秋天也可以种一次,再过不久就是秋天了,可不能错过了第二次的耕种。
而且他还收到了金秋和孙有才的汇报,信里面说金秋上次回去之后,就把分地的事情安排了下去,如今封地里的人都很感激他。那些分到地的大娘大姐们更是说今年要给他准备一份很大很大的寿礼。
在信的末尾,金秋和孙有才还恭喜他升官了,从奉恩将军变为了泰宁侯。两人还说他们从往来的行商们处听说了红薯的事,问能不能给封地上的百姓们也安排一些红薯种子,他们都非常想要见识亩产能有两千斤的粮种。
现在面对着儿子的疑问,周遇之耐心解释,“此事得回京之后再安排。”
“据那本《红薯种植纪要》所言,九、十月份是种第二次的好时机。从寿陵挖到的红薯人人都盯着,轮不到你的封地种。但爹这里还有一些没用完的种子,待回京之后就让人送过去,再派一两个能手。”
比如完成了他事先吩咐,将红薯种子洒在孝睿太子坟墓上而且没被人发现的刘太监,就可以先送到冬冬的封地去,也能防止他被别人所用。
这件事周遇之早就安排好了。
红薯横空出世之后,被它的产量震惊的人一传十、十传百,消息自一个月前就从寿陵开始往外蔓延,如今已传遍了附近的几个州郡,并且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外扩散。相信等他们回到京城之后,这个消息会传遍整个天下。
这也是他有意为之的结果,还派了不少人推波助澜。
周冬冬在心里算了一下,发现他们回到京城正好是七月。七月离九月还差两个月呢,完全来得及,顿时放下心来。
“多谢爹!”
周遇之看着他高兴的表情,则陷入了深思。
他这几日其实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冬冬登上帝位,好让他完成“任务”。思来想去后发现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期间注定坎坷。
究其原因,当然是冬冬并没有皇室血脉。他不是天佑帝的子嗣,也不是某个王爷、郡王、甚至是公主、郡主的子嗣。
没有血缘关系的话,冬冬就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储君”,不是储君那想要兵不刃血地登基为帝就难了,可能性微乎其微。
毕竟一个太孙之位都能让诸位王爷、郡王打得头破血流,冬冬如果以外人的身份登上帝位,那即便是能拿到天子的传位诏书,那往后的几十年立肯定也会有人打着“得位不正”、“除奸”等名号掀起战乱。
那不是周遇之想要的结果。
他的儿子,那么好的冬冬即便是要称帝,那也得是万民归心,百姓衷心拥护才行。不然就是真的做了皇帝,冬冬自己都不会开心的。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一条路了。
改朝换代!
只有改朝换代,才能让如今被刘党把控、沆瀣一气的朝廷焕然一新;
只有改朝换代,才能让天下的百姓不再为年年增加的赋税所苦;
也只有改朝换代,冬冬才能完成“任务”。
想到这里,周遇之不由得庆幸当初为冬冬选择了幽州王家作为外家。如此一来,在将来有必要的时候,幽州的三十万大军都能为冬冬所用。
至于冬冬真正的生母是谁,那并不重要。
毕竟按照那位“周遇”的解释,冬冬不属于现在的这个时空,他的生母不管是谁都影响不到这里。所以只要盯紧了幽州王家,不让那位失踪的“王三娘”出现在人前就行了。
如今他在内,王长茂在外,再加上冬冬日渐变好的封地和在此期间收拢的民心,以及未来培养、拉拢的一干朝臣,大事可成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