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章(1/2)
第48章
半个月前,半坡村。
金秋与孙有才相对而坐。
两人是去年快入冬的时候从京城出发的,一路急行赶到封地时已经是初冬时分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安排工匠建水泥窑,再组织三个村子的百姓修路修水渠修破旧的屋舍等等,一整个冬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因为手里有粮食,来干活的人能吃饱饭,每天还能领一些粮食回家,所以百姓们都踊跃参与。一个冬天的时间不但把计划里通往朝廷官道及玉城县的路修好了,还没有让三个村子里的任何一个百姓饿死。
这让金秋和孙有才信心大增。
除此之外,得益于周督主之后派来的那些匠人,在金山村往里的某座山里,还建起了十几座水泥窑,烧出来的水泥日夜不停地运往幽州。
不过那地方并不归金秋和孙有才管,而是由周督主派的刘梁刘太监亲自打理,进出都盘查森严,他们两个即便是周小少爷派来的属官,也只有在最开始的时候进去过几次。
但就这几次,也让两人感觉到里面的不同寻常,似乎除了水泥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因为其中有几座窑便和水泥窑不一样。
若是别的人估计会想方设法地打听,或者私底下揣测,但锦衣卫出身的两人深知秘密的要紧,在外从不提起,只每月盘账收钱。
这一收,两人便喜笑颜开。
因为真的很多!
一窑接着一窑的水泥运往幽州,哪怕都不贵,但扣除所有的成本后也为封地带来了接近两千两的盈利。再加上玉城县的那间铺子,单单水泥一项便进账两千五百两,让原本处于亏损状态的封地扭亏为盈。
如今两人商议的,便是带多少钱入京。
黑了一些,但也胖了一些的金秋先开口,“春耕就要开始了,但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铁农具。如果想要达成小少爷的计划,买农具的钱得预备着。”
孙有才也点头,“是这个理。”
按照计划,今年春天除了让村民们耕种原本的土地外,还要组织有余力的村民开荒,所以没有足够的铁器是不行的。
至于粮种倒是不必买,因为在得到周督主给的五千斤麦子后,两人便组织了经验丰富的老农,选了一批上好的良种出来。另外除了麦子,他们还带了一种油菜种子,据说这种油菜种子一斤能出油四两,比如今的两三两要强上许多。
可惜的是周督主吩咐了,这种油菜种出来先不忙着榨油,而是留出大部分做种。不然每家每户都种上一些的话,那就不缺油吃了。
接下来两人又商量了别的事情。
比如五千斤麦子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现在只剩下不到两千斤了。所以在夏收之前都要收着点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动不动就是修路、修渠。
好在该修的都已经修了,剩下的也不用着急。
又比如金山村后山的刘太监不知道在捣鼓些什么,说人手不够,让他们送几十个人进去帮忙。可三个村子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的空闲人手。
孙有才想起自己前几日去玉城县时看到的场景,建议道:“不如招些流民?”
因为幽州打仗的关系,有一些百姓害怕得连夜外逃,其中的一部分便逃到了玉城县。为了活命他们什么活都愿意做,包括自卖自身。
金秋迟疑,“流民啊……”
“几个倒是不要紧,但太多的话恐怕会给小少爷和督主带来麻烦,所以此事还是等我入京请示过督主后再说吧。”
“你先从三个村子里选一些合适的送去,去他那边做活工钱高,虽然每个月只能回来一次,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的。”
孙有才点头,“听你的,那就只剩下……”
正说着,门外传来了某个熟悉的声音,“金大人在吗?我是金木头家里的啊,听说大人您要到京城去见小少爷,我特地煮了两个蛋……”
话还没说完,一个头发灰白,身材干瘦的五旬老妇人便已经走到了门口,惊喜地道:“孙大人也在啊,老身拜见两位大人。”
看到她后,金秋和孙有才都有些头疼。
金秋更是扶额,“你怎么又来了,我那天不是跟你说了吗?你们家没有男丁,只有你和两个孙女,租地是可以的,但分地就没法子了。”
“因为朝廷就没有给女子分地的规矩。”
眼前的大娘姓孙,丈夫叫做金木头,一家人是五年前逃难过来的。因为半坡村原来的人死了大半,屋子和地都空了不少,他们一家就被官府安排在了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