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1/2)
第41章
记起了自己还有封地要管理的周冬冬连忙喊来了丫鬟阿青。
“阿青姐姐,我封地的文书在哪里呀?”
他记得这几个月金秋和孙有才有按照计划书上面的要求寄进度文书回来,周冬冬收到后有看过,然后也给葵花老师看过,两个人都觉得进度符合预期。后来这些文书他就让阿青姐姐帮忙收起来了,现在正好给爹看一看。
“都在书房好好收着呢,奴婢这就去拿,小少爷您等一会儿。”阿青福身,然后去了周冬冬的书房将装有封地文书的匣子取了回来。
周冬冬打开看了一下,然后就往周遇之的怀里塞。
“爹,你看我的封地。”
“他们现在已经把路修起来了,烧水泥的窑子也建了好几个。等开了春封地上的人就可以种粮食,也能把家里的好东西往外卖。”
周遇之虽然已经从别的地方大概了解过,但还是拆开看了起来。
就如他所知道的那般,那什么金秋和孙有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组织了两百多人修路修水渠。两人还将那五千斤粮食作为修路、修水渠的报酬,而不是直接借给缺粮的人,不出意外的话周冬冬所谓的“第一阶段”目标能够实现。
但这是在五千斤粮食的前提上实现的,后续如何还得再看。
至于水泥,因为王长茂与他在明面上已经交恶,他为了做样子还指使人给王长茂使过绊子,所以幽州需要的水泥大部分都要从周冬冬的封地上出,私底下多派了几个匠人过去。那金秋得到吩咐后,直接让人在玉城县县城开了个卖水泥的铺子,认钱不认人。
……倒是个主政的料子。
周遇之沉吟着,然后对儿子道:“第一步是最简单的,有钱有人就行,他们两个倒是做得不错。难在你的第二步、第三步。”
周冬冬嗯嗯嗯地点头,“爹你放心,我肯定能做好的!”
……
信誓旦旦的周冬冬捧着计划书和文书去一旁琢磨去了,而周遇之则随手拿起几封暗探传来的信,边看边思考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堂上关于立储的争执也越发激烈。
朝臣里有主张立临川郡王的,有主张立平宁郡王和安南郡王的,也有主张立其他宗室子弟的。如同过去的每一场争吵一般,到了最后便互相攻讦。
你说临川郡王无才无德,不堪大任;我便说平宁郡王乃色中饿鬼,宠妾灭妻;中途还有人揭露安南郡王前些年父孝在身时饮酒作乐……
总之在那两个月时间里,所有适龄的宗室子弟都被朝臣们拉出来从头到脚地挑了一遍,而几位王爷、郡王也各出奇招。
以至于天佑帝烦不胜烦,某日开了金口,让朝中三品以上官员上书举荐太子。
此令一下,朝堂便沸腾了。
不到半个月,厚厚一沓举荐太子的奏折便递到了御前。
天佑帝查看那沓奏折的时候,周遇之正好在旁边伺候。于是便看到他拿起一份略微翻一翻,然后便扔到了一边,拿起一份再翻一翻,又扔到了一边,时不时还要开口骂上两句,整个人都流露出一股莫名的烦躁。
“胡言乱语!”
“荒唐,他如何能与孝敦并论?!”
“就他还忠孝两全,真当朕是瞎子不成?”
“愚钝!”
眼见着天子的心情不好,万寿宫内包括周遇之在内的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其他人是不敢开口,生怕下一个瞬间便被拖了出去,而周遇之则是还没找到合适的时机。
以他如今的身份,只要不是有二心,在天佑帝面前已经不用太在乎会不会犯错了,反而需要时不时展现自己的能力。
如今正是一个好时候。
很快机会便来了,天佑帝翻到了尚元洲的折子,看了会儿后骂道:“荒谬,这尚元洲莫不是糊涂了,孝敦已去世多年,怎可举荐他为太子?!”
“真是荒谬之极,荒谬之极!”
“臣倒是觉得恰恰相反,”周遇之插话道:“陛下,尚大人或许是觉得几位郡王都不如孝敦殿下,左选右选都选不出来,于是便想起了孝敦殿下。”
“在尚大人心中,太子应如一起长大的孝敦殿下那般。性情敦厚稳重,听得进朝臣的谏言,亦能体恤臣下。”
天佑帝沉默了,然后叹息。
“朕又何尝不知,若是孝敦尚在,朕何愁江山不继?”
随后他又从奏折堆里拿了一份,摊开后便愣住了。因为他拿到的这份奏折恰好是周遇之写的,当然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上面空无一字。
这是一本空白的奏章。
天佑帝翻到署名处一看,见上面写着“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周遇之敬奏”,顿时奇怪地问道:“遇之啊,你的奏折上怎么什么都没写?”
“难道是拿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