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误会大了 淮弟不喜欢他夸别人(1/2)
第48章误会大了淮弟不喜欢他夸别人
临近岁末,又一次季考来了。
江谨言终于在通过一年的努力后,再次拿下第一名的成绩。
这一年里他可谓各方面均衡发展,就连原来的短板都被补齐,现在俨然成了夫子和学子们眼里的举人的第一人。若说最开始还有些许学子对江谨言不服气,但在见证了江谨言的三次季考答卷的进步后,最后也只能无奈承认,这小子确实是个念书的料,无论是天资还是后天努力,都达到了寻常人拍马难及的程度。
在众人都打心底里认同了江谨言后,江淮对自己也挺认同的。
她认同了自己确实不是读书的料。
若不是现在加了一门蛮语考试,她怕是要永远待在倒数前三里爬不起来了。
不过能进洛嘉书院的都是蜀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江淮虽每次都是吊车尾,却也发现自己这一年还是进步不少的,至少这字已经写得像模像样而非最初的鸡挠狗刨式,说话做事也不再鲁莽粗放,反而有了几分读书人的气质。
不说别的,就算现在拉她去继承江家的生意,那也当得起一声“儒商”了。
但令她有些郁闷的是,尽管她如今的外在形象成熟了几分,脸上的稚气和婴儿肥也消退了一些,但她好像真的不长个子了!
这也没办法,她来月信已两年,本身也有一米七出头的个子了,再加上周氏和江老爷都不是大高个……
她的两个姐姐江芙江莹还比她矮小半个头呢。
若不是江谨言和江小舟这两人经常在她旁边杵着,她在男子中也不算矮。
随着天儿渐冷,保宁府大街上多了很多卖碳火、卖干柴和卖烤红薯的小摊贩,趁着放假,江淮拽着江谨言扫荡了各大店铺,买了好几身成衣,还精心搭配了发带、发冠、玉簪、玉佩香囊等配饰。
在书院里养了一年,江谨言已经从最初那个黑黑瘦瘦的农家娃子摇身一变成了翩翩少年郎,兄弟俩一人蓝衣一人绯衣走在街上,引来不少人打量。
现在江淮和周氏得了一个乐子,那就是打扮江谨言。
两个女人就跟玩奇迹暖暖一样给江谨言准备各种风格的衣饰,势必不能浪费了他这衣架子一样的身形和俊逸的脸蛋。
江谨言倒也配合得很,不过是站着任由摆布下就t能讨得江淮和周氏高兴,他没什么意见。
“这天儿可冷得真快啊。”
江淮和江谨言一人一根烤红薯边走边啃着,“我本来说给傅子川带一床被子的,他非不要,说自己这两个月给书铺抄书挣了不少够过冬的。”
江谨言应道:“嗯,子川确实用功。”
江淮笑眯眯道:“不过我们可以给艾伦多准备点过冬的衣物,他之前一直生活在海边,那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不下雪,乍一来蜀地肯定不习惯。”
况且艾伦是江父引荐的人,又是书院的特聘夫子,怎么说她都该尽地主之谊。
说者无意,听者却不开心了。
江谨言面上平平淡淡的,状似无意地说:“书院会发过冬的碳火和衣物吧。”
“唔。”江淮搓了搓指间上粘上的红薯皮,发现已经干巴了有点搓不掉,正想在衣服上蹭掉,江谨言已经捏住她的手指帮她弄掉了。
“书院发的就是刚刚够用嘛,我们给的是我们的心意呀,再说我们家也不缺这些,那么多碳火用不完,最后只有用来熏腊肉了。”
江谨言又道:“让底下人去办就是,何须你亲自动手。”
“嗨呀,这不是,这不是……咋说呢,就,大家都是兄弟嘛,他不也送了我们从沿海带来的小鱼干吗?”江淮说着仰头看着江谨言,笑道,“上次那个蒸着吃的咸鱼,你还说好吃呢。”
江谨言脸色微沉,那是他事先不知道咸鱼的来历,再说鱼干又不值钱。
江淮继续没心没肺地几下把烤红薯炫完了,“你吃不吃哇,都要冷了,不吃给我吃。”
江谨言一下把手里的烤红薯拿高,“吃。”
江淮歪了歪头,问,“哥,我怎么觉得……你有点不喜欢艾伦呢?”
在她眼里,艾伦年岁不大,才二十出头,一张脸完美结合了东西方的美,跟个洋娃娃一样,又大方热情,性子和他们合得来,咋会有人不喜欢呢,明明江谨言和其他人都是很处得来的。
江谨言心说谁会喜欢和自己抢弟弟的人。
那艾伦对着谁都笑得开心,喜欢和别人勾肩搭背,称呼人也黏糊糊的,还喜欢捏江淮的脸蛋,摸江淮的脑袋,那明明是他的专属好吧?
他平静道:“没有,我和他并无太多交集。”
“哦。其实艾伦很可怜的。”江淮吸了吸鼻子,感觉冷气直往胸腔里钻,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谁啊,熏腊肉不会去城外啊!”
艾伦是孤儿,独自漂泊在异乡,和她前世的经历很像,这让她忍不住想帮一把,除此之外倒没别的想法。
江谨言知道自己说不过江淮,遂一言不发地啃着红薯。
逛了一圈刚回到江府,下人又来禀说颜家送了不少好东西来。
颜家现在和江家并无太大联系了,是以送来的东西江家都不插手,由江谨言自己处置。
但江谨言一向的选择都是看也不看直接送回去,从未给过好脸色,颜家送来的那些信,他看过之后也就直接塞柜子底下从不回信。
换做其他人被这样对待,怕是早就翻脸大骂江谨言这竖子不识好歹了,但颜家却出乎意料地好脾气,还是乐此不疲地往江家送信和送东西。
这期间颜家兄妹还来过保宁府两次,江谨言无法,只能出去和他们吃过两顿饭。
“还是和从前一样处置吧。”江谨言没放在心上,大步迈进大门,江淮跟在后面嘀咕道,“真是舔狗。”
“嗯?”
江淮:“咳,我说他们真会讨好你。”
说着她又加了句,“嘿,可惜马屁拍在马腿上,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喜好。”
听到这句话,江谨言总算忍不住笑了下,“那你知道?”
“我……我当然知道了。”
“那我喜欢什么?”
“你喜欢念书……喜欢念叨我,喜欢管着我,还喜欢揉我头。”江淮说着用肩膀撞了下江谨言的胳膊,“反正我知道你喜欢跟我待一块。”
说到这,想起江谨言明年就要走了,不免还有些惆怅呢。
虽然不知道江谨言有时候在闹什么别扭,但往往过不了多久他又自己好了,江淮也就没放在心上。
回到书院后,日子照常继续着。
天儿越来越冷了,好些家境不好的学子愁着不知道如何过冬,书院虽然给学子们发了一些过冬物资,也架不住人多需求量大,多数还得靠自给自足。
如今,学子们每天可以获得两个时辰出书院大门自由活动的时间,这其实也是书院的一门“实践课程”。
读书人当胸怀天下,而今虽然居于书院这方寸之地,也应该为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借机体察下民间疾苦,才更能写出好文章。
是以书院鼓励学子们去帮山脚下的贫苦老人们干活,教孩子们念书,或是捐赠不穿了的旧衣物,亦或者花钱买点农家的东西回来,帮百姓们度过严冬。
得知此事后,山下镇子上的百姓们几乎是闻风而动,开始在离书院大门不远的地方摆起了小摊,卖点烤红薯、热汤、包子汤圆什么的。
这其中有个姑娘家很引人注意。
她年岁不大,十五六的样子,容貌俏丽,举止落落大方,身上充满着干练的劲儿,一看就是能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