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古代升官发财 > 49 ? 走商队回来 ◇

49 ? 走商队回来 ◇(1/2)

目录

49走商队回来◇

◎这官道一修,就修到了丰献十八年,眼看要翻耕育秧,总算圆满落成。◎

这官道一修,就修到了丰献十八年,眼看要翻耕育秧,总算圆满落成。

“明儿就开始育秧了,你们今年佃田吗?”

“还得佃几亩,虽说辛苦些,但能多收点粮食就值。”

“也是,佃租免了一成,也不算高。就是今年税粮没得免了,有些不习惯。”

“或许县衙又会免税粮呢?”

“不可能的,我远房侄儿是衙役,他说蒙学堂开支太大,再免税粮,县衙撑不住。”

“本来交税粮就是理所应当,我也就是说说而已。”

“肥田才是正道,或者有高产的粮种。”

“你有吗?”

“没有。”

“……”

官道正式修好这一天,县衙请工匠铸造的石碑也刻好了所有参与人的名字。为了让大伙知道,特地发布了告示。

“上面说的是真的吗?”

“我竟然有这一天,爹啊,我给老李家长脸了!”

“为什么不早说还会立碑刻文啊?为什么?我错过了!”

“哈哈哈,我和我爹都要千古流传了!”

……

参与修官道的衙役也乐疯了。

说实话,一开始,众人是不愿意去挖泥沙、修官道的。大冬天,出了汗风一吹,很容易受寒。

可县令去了,县丞和县蔚、两副主簿也跟着,他们小小的衙役,怎么敢不去?

好就好在,每日有热腾腾的饭菜,还备着驱寒汤,大伙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

现在,得知这个好消息,哪还有怨言。从此,他们也是能够让后代记住的存在。

乡民们奔走相告,三五成群来到石碑处,衙役候在一旁,给他们找名字。

“山中乡,李三石。你的名字在这!”

朝衙役道谢后,摸着石碑上的刻痕,李乡长热泪盈眶。

“官人,帮忙找找山中乡的……”

“还有我的……”

每天都有百八十个人,围着石碑看来看去,直到插秧期,才冷清下来。

富户乡绅们捶胸顿足。

初听闻县衙要修官道,他们便一个个闭门不出,就怕又来要善款。

没想到转过年就完工了,更没想到平头百姓都上了安南县官道碑。

官道碑,但凡从安南官道走过的人,都会看到。他们要是能上这个碑,捐五千两白银都值!

三月二十日,谷雨。

盼了小半年,可算是有了贺州牧亲兵的消息。

“快请!”乐尧说完起身相迎。

“见过乐县令,下官为州牧府校尉宿仁。”

校尉为七品,但大行朝重文轻武,在同等品阶的县令面前,得自称下官。

“宿校尉不必多礼,请上座。”

“多谢!下官遵照吩咐,运来了闵州淮江县的粮种,乐县令方便现在查验一番吗?”宿仁说。

“正有此意,有劳了。”

来到大堂,整整齐齐停放了十辆马车,旁边分别站立了两名兵丁。

等宿仁走上前,肃杀之气扑面而来,这队人马,想必是见过血的。

“粮种完好无损,希望在安南能够盈车嘉穗。”经老农看过后,乐尧期待地说。

“应该没有问题,淮江县每年可以收三茬粮食。”宿仁回。

“淮江县有如此良种,外界却无从知晓。其中隐情,不知宿校尉可方便透露一二?”

能够让离开那处多年的荀员外,一直避而不谈,肯定是极骇人听闻的真相。

宿仁身为州牧亲兵校尉,能够安然无恙从淮江县脱身,还带回如此多粮种,想必是知情的。

听到乐尧开口询问,宿仁不由想起在淮江县得知的隐情、看到的一幕幕。

十年前,这个地方就有几户人家能够收三茬粮。和旁人与外乡人说起,还没人信。

其中一户人家,就把粮种献给任上的县令聂璋,告知这是可以一年三熟的良种。

聂璋一开始也不信,随口安排人在职田种上,没想到,次年果真收获三茬粮食。

本来是利国利民之事,可这位县令不仅没有上报,还严令知情人透露出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同村人虽然嘴上不信他们说的话,心里就惦记上了,第二年观察下来,发现对方果真没说谎,便上门讨了粮种。

这几户人家,收到的是闭口不谈的命令,可没说不准把粮种给旁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县都开始种上了一年三熟的稻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