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 九十一章 三合一(1/2)
第91章第九十一章三合一
又是一年元宵节。
京城里还是像往年那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置办年货的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的走亲访友,大家似乎都没有受到天幕的影响。
关于大宋会不会被灭、何时被灭,显然没有当下的生活来的重要。
即便有些人的心里会产生一些其他的想法,但终究还是抵不过日常生活里头的柴米油盐。
前段时间,堂兄来了家里一趟,说元宵节的晚上,大相国寺有好看的花灯,问李清照要不要一起去看。
元宵节一年就只有一次,哪怕李清照并不是个很爱凑热闹的人,也免不了有些心动,于是就在这天晚上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去了大相国寺。
去之前,李清照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怎样的奇遇。
之前家里人为了她的亲事,一直在物色人,但因为天幕里面说的话,李格非又总是对那些人不太放心,于是这件事情拖到了今天还是没有眉目。
李清照巴不得没有眉目,整天待在家里,也比嫁人要好。
而相比之下李格非就比较着急了。
虽然出现在天幕之中的人未必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他的老师苏轼。
苏轼的名字也曾经出现在这个天幕之中过,但他好歹算是寿终正寝的,t虽然过程曲折坎坷了一些,最终的结果也不算太差。
因此,李格非虽然担心李清照,但也不算太过担心。
相反,自己的老师以及女儿都被天幕提及,让他有一种既处在事件的中心又处在事件之外的感受。
李清照虽然年龄尚幼,但如果他们的能够成为苏轼那样的大文豪,李格非想想都觉得颜面有光。
可李清照仿佛并不在意这些,也并不在意,在她以前这个系列里,被提到那些人都是什么样的水平与地位。
她好像什么想法都没有,天幕说起的那个人,仿佛与她毫无关系一般,她听见了也当没听见,每天过的日子还和从前一般,并无分别。
这种状态,衬托的李格非倒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了。
元宵节过完,大约又该忙起来了,李格非想趁着放假的时间,讲李清照的事情理一理,但特意想去理清楚的事情往往千头万绪,毫无办法。
因此,说什么要理清楚,其实也只不过是白忙活一场。
此外除了李清照各人的事情,他还担心着国家以及家族的未来。
大宋的存亡应该与大宋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他不敢想象,如若真的像天幕里面说的那样,那他们一家人又会怎样。
李清照被迫南渡的时候,为什么天幕都没有提过她的家人,还是说他们早就在那一场战乱之中殒命了?
只不过世事难料,其实并不用非要为了这些事情忧心的。
生老病死的事情都说不定,李格非想自己能不能活到大宋衰落的那天都还不一定呢。
......
晚上,堂兄如约前来接李清照一同去大相国寺。
东京城里在过节的时候,总是很有节日氛围,虽然天色已晚,今夜又恰好没有月亮,但整个都城被映照的灯火通明,一点也没有夜晚漆黑如墨的模样。
除了李清照和堂兄以外,还有其他几个一起前往的兄弟姐妹。
他们在离大相国寺最近的那条街上下了车,一路走着过去。
路上有不少摆摊买东西的小摊贩,也有很多说书人,写话本子为生的。
最里面那个摊位,李清照最熟悉,因为那个老板就是靠着蹭天幕热度写话本子为生的。
早前李清照还对天幕很感兴趣的时候,还被这人骗过,买了他所谓的独家秘笈、天幕官方指定唯一剧透的话本子。
结果等到下一次盘点,才知道原来那人就是个大骗子,什么提前透露,根本就是在骗人。
这次那小贩倒是学乖了,不乱说骗人了,也可能不是那人的道德感突然变强,而是他没有办法。
毕竟本次盘点说的是当朝人物,瞎编的话很有可能被人戳穿,比如现在李清照就和她的堂兄一起站在摊前,看这人又编出来了什么瞎话。
她随手拿起一本书,上面写的是:天幕盘点收官之作。
李清照皱眉,想问,天幕什么时候说了有收官之作了,你就敢这么写。
谁知他还未开口,就看见那小贩朝他挑了挑眉,说道:“小娘子,你手里拿的那本书是最新出的,别的地方都没有,你看着新鲜就买一本吧。”
李清照想,我当然知道别的地方都没有啦,这根本就是你自己瞎写的嘛。
但她没有将心里话说出来,却还是付了钱,说道:“那我就买一本吧。”
堂兄和李清照走的很近,对她颇为照顾,一直带着她说哪里哪里的东西好玩儿,哪里哪里的东西又好吃。
还想拉着李清照去猜灯谜。
见她买了一本书,堂兄就问:“这人是个骗子啊,你买他的书干嘛?”
李清照说:“我想认真了解一下骗子的内心想法。”
堂兄从她的脸上没有看出半点开玩笑的意思,但他更想说:我觉得你的内心想法可能比骗子还要有趣。
街边上猜灯谜的人实在是太多。
几个兄弟姐妹走着走着就散了,分成了好几波。
堂兄带着李清照往大相国寺的方向去,李清照也乖巧的跟在他的身后亦步亦趋。
元宵节前后,其实天气还是很冷,尤其到了晚上,白天的太阳落山,暖意褪去,冷的人浑身不舒服。
但今天似乎并没有那样的感觉。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所有的凉意都化为了热闹以及温暖。
众人的脸上还是弥漫着过节应该有的笑容,气氛与往年一样的快乐,街上总是有齐腰的小孩儿拿着灯笼或者糖葫芦欢声笑语的跑来跑去。
这是李清照第一次对天幕里面所说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她不敢相信自己现在看到的东京城,会变成她不认识的模样,也不相信,自己有一天回被迫离开这里。
然而天幕说的话,又是那样的确定。
众人信任天幕,其实不完全是因为天幕对过去那些人的盘点有多准确,又或者讲述了许多他们从来不曾听闻过的朝代以及人物。
他最让人相信的地方来自他的态度。
因为天幕自出现那一刻开始,她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让人相信她所说的。
正是因为这种随意的态度,才让人愈发觉得她所说的话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然而真相往往是残忍又悲哀的。
这大半年来,天幕都不曾再说李清照的事。
父亲总是忧心忡忡,作为当事人,她就故意表现的随意散漫,好像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其实她这样做无非是想让父亲少些担忧罢了,事关自己,又怎么可能一点都不在乎呢?
今天跟着表哥出门,李清照本来是为了散心,她很不想去考虑这些事情,但似乎,想与不想都由不得她自己。
该出现在脑子里的画面总是想潮水一样,不管不顾的涌入,让她完全无法反抗,也无能为力。
人的力量太过弱小,面对好多事情都只能被动的接受。
李清照现在就只希望天幕赶紧吧该说的事情都说出来,至少让她有个心理准备。
但偏偏,天幕像是在和她作对一样,一直没有下文。
跟着堂兄在大相国寺逛了一会儿,李清照有点累了。
这时候一阵风吹来,吹散了天空之中层层叠叠的乌云,躲避在乌云后面的月亮终于露了出来。
两人在旁边的小摊上买了一兜花生,就打算去找个稍微不那么挤的地方赏月喝茶。
谁知这时候,忽然有人和堂兄打招呼。
他叫了堂兄的名字,随后走上前来,热络的打着招呼,但他和堂兄说话的时候,眼神却一直落在李清照的身上。
这个行为让李清照感觉十分的不礼貌。
然而那人却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唐突。
李清照也好不客气的回看过去。
接着一旁的灯火,李清照看清楚了这人的长相。
不是她自来熟,她真的觉得面前的人有点脸熟,但却想不起自己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了
幸好,两人聊了半天,终于想起来身边还站了个李清照。
堂兄十分自然的给那人介绍李清照,李清照也礼貌的回礼。
那人似乎心情很好,他笑着说:“李清照?早听过你的名字了,在下赵明诚,幸会!”
赵明诚......
李清照眉头微皱,在心里细细品味这个名字,片刻之后恍然大悟。
她说怎么总觉得这人脸熟,这不是她爹在朝中的死对头的亲儿子吗,真没想到他居然和自己的堂兄这么熟。
原本李清照还觉得,这人用那样的眼神看着她,估计是被她的美貌给折服了呢,现在看来顾及不是。
应该是愁人见面分外眼红啊!
不对,赵明诚的爹和她爹是死对头,她和赵明诚又不是死对头,关他们什么事?谁是仇人也轮不到他俩是仇人啊。
于是,想通了一切的李清照,看着堂兄邀请赵明诚与他们同游。
三人在大相国寺你一言我一语的,玩儿到了好晚好晚才回家。
回家之后,李清照睡了一夜就完全将赵明诚这件事情忘了。
倒不是说她贵人多忘事,而是路上偶遇了个朋友,确实不是什么值得记在心里的事情。
而她和赵明诚也并没有多么的熟悉,完全是因为堂兄的缘故才有了一次相交的机会。
所以,当看到赵挺之带着赵明诚来他家里提亲的时候,李清照觉得,自己一定是昨夜失眠的太久了,打开的方式不太对。
等她重启一下大脑,一切就可以回归正轨了。
李清照闭上眼睛,又睁开了眼睛,赵挺之和赵明诚还在,天呐,短短的几天时间,到底发生了t什么事?
但是现在还有一件更令人疑惑的事情摆在眼前。
那就是发疯的不只是赵挺之赵明诚还有李格非。
不是,李清照想问,爹,你真的有必要笑得这么开心吗?我承认赵明诚长的还行,家世也不错,勉强配得上个我,但赵挺之不是你的政敌吗?
还是说我的消息有误?其实你和他私交颇深,早就有了儿女联姻的想法?这也不应该啊,如果真的有那他怎么一点都没听说过。
李清照站在众人之间,像极了一个局外人。
幸好那天与她一起在大相国寺的堂兄也在。
李清照想都没想,连忙拉住堂兄的胳膊,问道:“哥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堂兄看李清照好像真的被蒙在鼓里的样子,同情的看了看她,十分怜悯的说:“你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赵明诚那日在大相国寺对你一见钟情,回去就叫他爹上门来提亲了呀,这事儿事先跟你爹说了的,怎么你真的不知道啊?”
“呵呵。”李清照干笑两声:“又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不过我爹的态度转变也太大了吧,他不是很讨厌赵挺之吗,我以前经常在家里听见他骂赵挺之的呀!”
堂兄摸摸李清照的头,慈祥的说道:“你还是年纪小,想的不周全,又不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能维持多久呢?今天是仇人,或许明天就是朋友,哪有什么想不通的,与其纠结这件事,你不如去看看赵明诚。”
李清照对朝堂之事确实算不上了解,她和她爹不常聊天,更不可能会莫名其妙的说道朝中之事,所以李格非也不会告诉李清照,他与赵挺之是什么时候握手言和的。
事情确实很巧不是吗,巧合到了一种,甚至就连李格非也觉得这是上天可惜安排的结果。
他与赵挺之本来就没什么深仇大恨,但确实因为朝政分歧较大。
那日他俩又因为往常的事情在陛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个本就不怎么靠谱的皇帝,那天更不靠谱。
看着僵持不下的李格非和赵挺之两人,他竟然说:“两位爱卿各执己见,朕也不好裁决,这样,朕就做个中立者吧。”
此话一出,李格非和赵挺之都觉得自己的耳朵出问题了。
中立者,也真亏他想的出来,合着这大宋是他俩的江山呗。
他们两个吵了半天原来就是两个大冤种,人家做皇帝的自己都不在意,他们又何必要在意呢?
于是李格非和赵挺之当场握手言和了。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巧妙。
作为父辈的两人才刚刚握手言和,赵明诚就在大相国寺遇到了李清照,随后对她一见钟情。
回家没多久就要赵挺之去李家提亲。
李清照的名字,京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自己儿子竟然喜欢这样的大才女,赵挺之觉得他的眼光很好。
但就是不知道人家女孩儿家里是怎么想的,他本来觉得,自己与李格非即便握手言和了,但好歹也做了那么长时间的仇人。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人家怎么可能把女儿嫁给他。
没想到李格非居然还真有可能把李清照许配给他儿子。
……
但这些事情没有人告诉过李清照。
她只知道她爹忽然要将自己嫁给他的仇家也不知道是不是早就看自己不太顺眼了的缘故。
但堂兄说的话,还是让李清照捕捉到了最关键的信息,他为何要让自己去看赵明诚?
李清照向来是个有话就问的好孩子,当然这一次她也是这样做的。
“我看他做什么?”李清照大惑不解。
堂兄看傻子一般看着她:“当然是瞧瞧你满不满意这个夫婿啊,我瞧着你爹可满意得很,说不定就得答应了,你要是不满意趁早快说,免得之后出什么幺蛾子不好收场。”
老实说,李清照并没有想过满意与不满意这件事情。
就算在从前,家里人给她挑选夫婿的时候,她也从来不曾发表过意见。
倒不是她真的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李清照是觉得,如果为了婚事烦心有点太累人,如果注定要和某个人在一起,共度余生的话,那她愿意接受家里的安排。
让她自己去选,反而麻烦,谁知道会选出个什么样的呢?
再说了,和谁过不是过,管他什么赵明诚李明诚。
不得不说,李清照的这个想法很不错,因为未来会会让她知道,在选择丈夫这件事情上,她自己看中的确实不如家里安排的来的合适。
但嘴上说着不在意,面对这种关乎终身大事的事情,她还是免不了躲在窗户后面往里头看。
屋子里坐的全是商议婚事的长辈,赵明诚在最角落里似乎有点无聊,眼睛到处乱飘。
飘来飘去,飘到了窗户上的小脑袋上。
他和李清照四面相对,连忙冲着她笑。
不得不说,赵明诚笑起来还挺好看的,上次在相国寺天色太黑了,没看清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