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 第76章 第七十六章 二合一

第76章 第七十六章 二合一(1/2)

目录

第76章第七十六章二合一

【对苏轼比较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苏轼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写诗、骂人、被贬、再骂人再被贬之中度过的,而他的冤种弟弟苏辙呢,则一直都在为了捞他而奔波劳碌。】

【两人从小一同读书,一同学习,又一起考上了进士,但是同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性格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辙之于苏轼,才更像是一个哥哥,一直以外承担了照顾兄弟的责任。】

【相比于苏轼的豪放不羁,苏辙则更加的稳重老成,而这样的性子,也就造就了他们俩的仕途之路的差别。】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苏轼,就好像那匹被发现了的千里马,但是未来的一切,都不是当下那个伯乐所能够掌控得了。】

【伯乐是谁?伯乐是欧阳修。】

【没错,就是那个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如果说苏洵是大器晚成,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那么苏轼和苏辙一定是少年天才。苏轼和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之下,两个人都学有所成,于是,在大宋嘉佑元年,十九岁的苏辙和二十一岁的苏轼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同走水路,进京应试。】

【而这,也是苏家名满天下的开始。】

【宋朝的士大夫,本身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阶级,何况是苏家这种一门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

【能够成才之人,往往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所显现,而苏轼这位在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所造诣的北宋文坛领袖,更不可能平庸。】

【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而在这两个人的百般夸赞之下,苏轼可以说是名动京城。】

【但随之而来的不是自己的一展才华,而是母亲的丧期。】

【因为母亲去世,苏轼苏辙回到眉山,直到守孝期过后,才重返京城。】

【但是等待苏轼的,却不是想象之中的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如果说苏轼仕途的开始离不开欧阳修,那他人生的坎坷同样也离不开另一个人,那就是王安石。】

......

王安石没想到这里面竟然还有他的事。

苏轼,他并不熟悉,只不过再不熟悉,活跃在大宋文坛和政坛里的人都应该听过他的名字了,近几年风头最盛的年轻人。

王安石不知道自己会与苏轼扯上什么联系,但看来这个联系不是太好,毕竟对于苏轼而已,他是给他的人生,带来绝大部分坎坷的人。

但王安石对天幕所说的话保持怀疑的态度。

他并非是个睚眦必报之人,也不会莫名其妙的去针对谁,所以苏轼的坎坷与他有关,这个结论无论如何他也不能接受。

更何况,也有人拿过苏轼的文章诗词给他看,虽然并不认识这个人,但王安石对他还是颇为欣赏的。

王安石自认为是个很有眼力的人,也深知在其位谋其政的道理,所以这些年来,大宋朝政和国力各方面的问题他都看在了眼里,并且一直在寻求破解之法。

如果说,他与苏轼之间一定会出现什么矛盾的话,那必定是政见上的不和。

想到这里,王安石又有点忧愁。

大宋自建立至今,虽没出过什t么特别大的乱子,但冗兵冗员问题却很大,财政方面更是入不敷出。

如何在不增加赋税的条件下,让国家财政收入变大,成了王安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宋朝现在看上去还算不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似乎比较强盛。

但是水滴石穿,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显露出来的。

等到那时候再来想解决之策,就已经晚了。

天幕又一次停止了播放。

王安石看向那道白色的光屏,不禁想起了那天出现在天幕中那个未来的世界,他不知道那是多少年之后的情景。

却仍然在想,若是由他来创造一个盛世的可能性。

王安石知道自己这个想法有多离谱,更了解千百年的历史无法跨越,只不过当未来就那样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眼前时,大概没有人不会感到惊诧和羡慕吧。

毕竟那个时代看上去要比大宋,美好又先进得多。

虽然转瞬即逝,但却足以在人的心中留下良久的记忆。

很难有人不会向往未来,或者向往比当下更先进美好的生活,虽然只是自己想象之中的美好。

只不过王安石又在想,即便是自己都对天幕之中那看上去十分不错的未来抱有许多的幻想和期待,那么别人呢?

那些每日勤勤恳恳,辛劳付出的大宋子民呢?

他们对着天幕又是一种怎样的期盼?

王安石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代入的是自己的思想,但他却并没有考虑到,平民百姓每天都在为吃饭穿衣的事情劳碌。

至于天幕,谁管他说了什么。

有趣的话看一眼,没趣看都不看。

反正都已经存在这么久了,朝廷也说了这东西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坏处,所以他们一点都不在乎。

如果要考虑或者羡慕上千年以后的那些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在乎人家是不是比自己过的好,那简直太痛苦了。

夏商周时期的人,最痛苦。

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天幕之中的每一个时代,都是未来。

普通人总是求神问道,盼望神佛保佑,渴望延年益寿、祈祷灾病远离自己,但真正期许长生的,能有几个?

大家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抱有的期望,还是很小的。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能把自己当下的生活过好就很不容易了,对未来的想象或者期盼,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对精神的需求,总是很少的。

如果刚才天幕播放的,不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而是大棚蔬菜、各地粮仓,一车一车的粮食和超市里堆积如山的肉。

可能那些东西,才能让普通人感受到实打实的差距。

反正至少,当下的宋朝人,没觉得自己比天幕里那些人的日子过得差了多少。

......

大明。

立春已经过了几天了,但是还是感觉凉飕飕的。

近来京城里发生了不少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宰相胡惟庸结党谋逆一案,此案牵连甚广,连带着朝中大臣也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生怕下一个遭殃的就轮到自己。

朱元璋倒是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

大臣们稍微谨慎小心一些,也更有利于他对朝堂的把控。

胡惟庸本来担任的是宰相之职,但如今他既然已经死了,朱元璋也不打算再设置宰相这个职位了。

有时候百官之首的权力过大,就会让皇帝的权利显得小了一些,所以说胡惟庸死的不冤,而因他这件事被株连的亲眷以及众多党羽,倒是有些可怜。

党羽不党羽的谁说的清楚呢,只不过在这个时候,他触碰到了朱元璋的利益,或者让他不舒服了。

反正之前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就让他十分的不舒服,现如今这个结果,也算是除掉了一个心头大患吧。

虽然方式和过程过于血腥了一点。

但如果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独断专行这些都还不至于让他杀了胡惟庸,他不如把皇位让给他算了。

作为宰相,一心想为皇帝分忧的想法很不错,但是有什么事情,自己悄悄处理了不上报皇帝,就很过分了。

要是继续按照这个状态发展下去,那日后,大家都只知道宰相,谁还知道有皇帝?

所以,当胡惟庸第一次处理一些大事并且没有告诉朱元璋的时候,他就应该给自己准备棺材了。

朱元璋想,自己成为皇帝也挺不容易的,纵观历史,也没有哪个开国皇帝的起点比他还低,所以在掌握了这么多的权利之后,他对身边这些人总是抱有怀疑,也不算是太过疑神疑鬼。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不也杀了不少开国大将吗?

仿效先贤,总不会错的。

其实这个案子还不算完全结束,只不过朱元璋闲暇的时候,总是会抽空看一看天幕。

毕竟那个天幕,就堂而皇之的摆在那里,任谁也不可能注意不到。

朱元璋猜测不到,天幕之中的那些人究竟生活在那一朝代,但他已经从天幕里的得知了很多的重要消息了,比如亡国之君是谁,又比如,明朝之后就是清朝。

而且从天幕里的状况来看,估计那个清朝应该也已经完蛋了。

朱元璋总觉得,那种过大的差距看起来不像是短时间形成的。

可能从明代到他们那个年代,还要历经很多很多朝,很多很多代。

所以,有的时候,朱元璋又觉得,也没什么可不平的了,改朝换代的事情无法避免,这个天幕透露的再多,也无非是,徒增烦恼罢了。

若是开国君主知道国家会亡,他能有什么办法?

若是亡国之君知道自己的国家会亡,又能力挽狂澜吗?如果能,那他就不会成为那个亡国的人了。

哪怕亡国不是他的本意,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样的结果。

但是那个生活在未来的人,能够借助天幕,一遍又一遍的给他们透露这些有可能影响现世的信息,究竟是对是错,是福是祸,没有人能够弄清楚。

朱元璋在想,如果他在杀了胡惟庸并且灭他九族之前,有人跟他说,如果不杀胡惟庸,大明能长盛不衰,千秋万代,那他能够放弃眼前的一些利益,放过胡惟庸吗?

朱元璋估计自己会。

所以也就是说,即便天幕的盘点并没有牵扯到他所生活的时代。

但明朝末年的朱由检、之前的秦二世、隋炀帝,势必会受到天幕的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