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历史直播] >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二更

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二更(1/2)

目录

第55章第五十五章二更

岳飞不是傻子,自然能感觉得到皇帝对他的戒备之心已经到达了顶端。

只不过他从来就不是善于奉承逢迎之人,有与陛下不同的意见,也会直接坦率的表达出来。

君臣之间,如果能做到相互理解,有什么说什么,即便有不一样的见解,其实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人嘛,总是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的。

岳飞从来没有那一刻忘记过自己投军的初衷。

靖康之耻太过屈辱,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收复中原,同时迎回二圣。

这一点,当今陛下不会愿意,岳飞也同样能理解,正是因为父亲和兄长被俘,如今的陛下才能成为陛下,如若“二圣”回朝,皇位该怎么分配呢?

但这些都不是岳飞所在乎的东西,他更在乎大宋的疆域是否完整,以及能否洗雪国家的耻辱,哪怕这样的所作所为会得罪皇帝,他也在所不惜。

何况收复中原为的也不仅仅是迎回二圣,更是为了宋朝河山,赵构愿意偏居江南,不代表他也愿意。

如今朝廷琢磨着和金朝议和,岳飞很早就知道了,但他不能理解。

在战事方面,大宋不落下风,甚至金人节节败退,岳飞实在想不通赵构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为何一定要选择议和呢?

宋朝自开国以来,武将的待遇就不是很好,战功越是t卓著,皇帝的打压就越厉害,就如天幕中提到了杯酒释兵权。

宋朝皇帝对武将的忌惮真的是从一而终。

但无论如何他是绝不会反的,如今大宋积弱,能够把江山撑起来已实属不易,真的再也禁不起一场能够动摇整个国家的内乱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的身家性命,便都系在了皇帝的一声令下之上。

只可惜赵构不明白,他同样不明白的还有“忠言逆耳”这句话。

岳飞不是没有想过,赵构有可能会杀他,但是现在正是战时,国家用人之际,金人虎视眈眈,大宋朝堂以及百姓都需要他与岳家军的保护,因此他不认为赵构真的会对他下手。

但是他想错了。

岳飞并不知道,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同时,大宋朝堂是何等的奢靡不堪,他更不知道,他在为大宋江山流血时,那些无所事事的奸臣正在盘算着如何取他的命。

过刚易折,偏偏这样的人还无比的忠心,所以结局注定了不会完美。

.......

在要不要处置岳飞这件事情上,赵构确实很为难。

如同岳飞自己所想,他乃国家不可多得人才,全军统帅,又在军事谋略方面有着过人之姿,别说杀了。

即便之前秦桧给他出谋划策说将岳飞撤职,他也难下决心。

岳飞不是不能死,只是他如果死了,赵构想不到还有谁能来保护宋朝保护他本人。

岳飞就像是一把剑,随机悬在某人的头顶之上,至于究竟是刺他还是刺金人,赵构只能说看命。

他又实在固执的不行,很多时候赵构都想问岳飞,这仗真的是非打不可吗?

靠着现今大宋的底子,也能安稳个数十年了,何必要打打杀杀呢?

更何况,他还要去收复失地,把自己的老爹和哥哥接回来,拜托,你把两个“皇帝和太上皇”接回来,那我以后干什么呢?

他不是没有想过用和解的办法来和岳飞商量,升官发财,给钱劝告都试过了,但是这人油盐不进。

确实是个功臣良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只不过,如果这样的品质不是用在对付自己身上就更好了。

秦桧这几年都在忙和大金议和的事情,说实在的,赵构看得出来金人不想和大宋和平相处,他们的目的是吞并大宋,最终统一天下。

如果不是被岳飞打的难受了,根本不可能有商量的余地。

现如今看上去是松口了,其实不过是惧怕岳家军,在金军里一直有一句话,叫做:“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这话赵构听着虽不怎么悦耳,但也说明了岳飞在敌军眼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金人之所以在考虑与宋议和,不过是忌惮岳飞,他们派人传递的书信中,总提及“二圣”,不过是在震慑赵构。

无论语气和善还是恶劣,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意思只不过都是那一句:“你也不想你爹和你哥回来跟你抢皇位吧?不想的话,就赶紧把岳飞给我解决掉。”

赵构不想做一个冤杀良臣的昏君,所以这个天幕对赵匡胤的盘点恰到好处。

它给了赵构一个绝妙的理由,来处置岳飞。

那就是在宋朝压制武将,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用过理由吗?没有,不过是他想做所以就做了。

赵构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具体势力具体分析,想要效仿宋太祖,他只知道,如果再不处置岳飞,可能就快要来不及了。

......

给赵匡胤回复完信息,叶小枝并没有等到回答或者其他的问题。

但从赵匡胤不紧不慢的询问中,叶小枝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视频通向古代之后,确实是“诈尸”型播放,想什么时候播就什么时候播。

有可能隔几天,也有可能隔几年。

只不过传送到她面前的信息会被压缩,变成短短的一日或者几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叶小枝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遇到这么奇妙的事。

因此,赵匡胤再给自己发消息时,视频应该还没有放到关键点,以及宋朝历经多少年那一段。

现在了无音讯或许是看视频去了,或许是干别的去了,古代皇帝都挺忙的,具体做什么去了,谁知道呢。

但正如叶小枝所料,天幕果然又开始播放了。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在宋朝建立以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他将名字改成了赵光义,登基以后又改名为赵炅。】

【他俩还有个弟弟叫赵匡美,第一次为了避讳,改名赵光美,第二次为了避讳又改名赵廷美,只能说这哥是有点运气在身上的。】

【言归正传对于赵匡胤的死亡,为何有这么大的争议,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赵匡胤在暴毙之前已经生病了,虽留赵光义在宫中,但也有可能是在交代些什么,说不定就是秘密传位,并不能证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所杀。】

【第二个原因则是,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兄弟感情极好,好到了就算赵匡胤真的将皇位传给了他,也不会有人怀疑的地步。】

【赵光义在宋朝建立以后,倍受赵匡胤的宠信,担任开封府尹,受封晋王,位置在地位在丞相之上。】

【这个信号其实也是被选为继承人的信号,宋朝的开封府尹地位极其重要,五代十国时期,如果不立储君,就会找个级别高的位置,把选定的继承人放上去。】

【开封府尹就是这样的位置。】

【赵匡胤在生前没有立太子,也就是说,当时的宋朝并没有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这个并不能成为赵光义的皇位来源正当的佐证,因为宋朝刚刚建立时国家并没有那么的稳定,赵匡胤的儿子们都还年纪尚小,这个时候立太子,简直是要人家的命。】

【但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宠信程度,确实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以至于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朝中竟然也没什么反对之声,相比而言,清朝时期多尔衮想在皇太极死后当皇帝就没有那么的容易了,多位大臣反对,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转而立福临为帝,自己成为了摄政王。】

【宋朝大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印证赵匡胤的态度,作为一个还不错的皇帝,朝廷里不可能一个死忠大臣都没有,很有可能就是他在没死的时候给大家打了预防针,所以朝臣才能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在赵光义继位这件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金匮之盟”,《宋史》中记载,当年杜太后垂危,把丞相赵普和赵匡胤叫到病床前,立遗诏,要求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随后把遗诏藏在了柜子里。】

【而这个记载,显然又给赵光义的继位,增添了合理性。】

【至于丞相赵普,这位哥,在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在赵光义上位时帮助赵光义,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玩儿皇帝养成计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