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五十三章 杯酒释兵权(二合一)……(1/2)
第53章第五十三章杯酒释兵权(二合一)……
宋朝,建隆二年,开封。
今年的吓人热的出奇,正是七月份,最热的时候,殿外的蝉鸣聒噪,使人心烦。
宫中放了冰块,四周又围着四个宫女在给赵匡胤扇凉,但他还是被热的内心烦躁。
赵匡胤大约知道,这种烦躁不仅仅来源于天气的燥热,更源于他内心的不安。
因为他周身带着不爽的气息,以至于除了几个扇扇子的宫女没一个人敢接近他,知道他在想问题就更没人敢打扰。
宫中管理失误的内侍,甚至派人出去抓婵,就为了能够清净些,但夏日的蝉鸣又哪里是抓就可以抓得完的呢。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右手轻轻扶额,双眉紧蹙,看得出情绪不是太好。
今天和往日一样没什么大事发生,下了朝他就回宫坐着思考问题,在这里一坐就是一个时辰,位置都不带挪一下的。
赵匡胤历来是个居安思危的人。
他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或者收获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东西。
前几天天幕所引起的对武将的担忧仍然没有结束,赵匡胤觉得,自己屁股底下那把椅子做的好不安稳。
赵匡胤对武将的担忧,其实并非全无道理。
唐朝时期就因为藩镇割据,武将权力过大,能够对抗中央,导致了安史之乱。
即便最后安禄山没能篡位成功,但大唐也从此一蹶不振了,因此也不怪他多为此事担忧一番。
当年自己是怎么坐上皇位的,别人就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坐上去。
已经拿到手了的皇位,谁也不想简单的交出去,赵匡胤为此伤破了脑筋。
如何加强中央权力,不走唐朝的老路,又如何让大宋这个新生政权能够长长久久的活下去,都是眼前的难题。
恰好今日丞相赵普进宫,赵匡胤便与他讨论了一番这件事情。
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又如何稳定国家,使之不再陷入战乱。
赵匡胤本来只是病急乱投医,却没有想到,赵普对这些问题确实有研究。
赵普没有预料到赵匡胤会忽然和他说起这些,但是以他的精明程度,很快就能够理解陛下在担忧些什么。
近来出现了这道天幕,里面提起过太多影响朝政的武将。
杨坚、李渊、安禄山甚至明朝的那个吴三桂,也包括他自己。
他想了一会儿,就说道:“国家不稳定实则武将手中权力过盛,陛下心中不稳,要想让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就不能让军权游离在皇权之外,陛下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削弱那些能够威胁到皇权的人手中的军权。”
赵匡胤也觉得他说的很对,其实他早已有所打算,只不过有时候身在其中之人,看问题像是雾里看花,被人这样说出来了以后,他的思维才渐渐的明晰起来。
这件事情是一定要去做的,可是手上有兵权的人,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自己当初的好友,或者曾经支持自己登上皇位的人。
他在想如果真的那样做,会不会显得自己太忘恩负义了?
于是,赵匡胤说道:“现如今掌握禁军的皆是我的旧友,他们恐怕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吧?”
赵普却说:“陛下,难道这天下的安危以及您的皇位是否坐的安稳,要寄托在别人的情感以及良心之上吗?或许他们现在是做不出来,或许再隔十年他们也做不出来,那二十年呢?三十年呢?难道陛下是为官第一天就想造反的吗?”
赵匡胤恍然大悟。
际遇不同,所做出来的选择也就大不相同,他这数日的烦躁之中,其实也夹杂了自己对那些旧日同僚的信任与怀疑。
作为皇帝,考虑的不应该是他们会不会用手中的兵权对他不利,而应该考虑他们手中的兵权能不能对他不利。
既然有这个能力,那就是他应该处置的对象,赵普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见赵匡胤皱眉沉思,赵普就猜到了他应该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说法。
其实关于削弱将领手中兵权这件事情,他早就有所考虑,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像陛下启奏。
但事情就是这么的巧,赵匡胤的担忧居然与他不谋而合。
能让大宋免于武将作乱,从此安稳平顺,对于赵普而言,也算是他这个丞相对后世子孙的一份贡献吧。
人的眼光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在所处的时代里,一个人几乎不可能站在上帝视角观测某一项举措是否正确。
只要满足对当下是正确的这一个条件就行了。
至于以后,他们考虑不了,那也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事情。
赵匡胤虽然认为石守信等人不会背叛他,但削弱他们手中兵权这件事情,做还是要做。
他让赵普先回去,然后仔细思考着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皇帝,他认为削弱武将权力这件事情是有一定的正义性的,武将权力过大危机皇权,必定使得朝政不稳,他是为了天下苍生,又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
但有一件事情比较棘手,那就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兵权给搞到手。
那些将领个个都精明的很,若是直接问他们要肯定会找一百种不愿意的理由,但若用其他方式,如若不慎,让人误会,以为他要的不仅是权还是命,最后和你来个鱼死网破,也是一件祸事。
赵匡胤思考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式。
深思倦怠了好几日。
有天下朝在宫中休息,见申国公主和成国公主在宫中玩闹。
两人在争抢手中侍女编的一个花环。
那花环本在成国公主手中,她年纪小些,捂在手里说什么也不肯放,随之,申国公主就在一旁故意骗她说道:“其实我也不是很想要这个花环,妹妹想要就自己拿去吧,只不过你日后想要我的东西可就不行了。”
成国公主听完果然犹豫。
过了片刻就心不甘情不愿的把手中的花环送了过去。
申国公主立马露出了笑意,摸摸妹妹的头说:“宫中的侍女姐姐做了好吃的蜜饯,一会儿你跟我一起去,我让她拿给你吃,可甜了。”
小孩子都爱甜食,听到有蜜饯吃,被抢走花环的阴霾一扫而空,两姐妹又手牵着手一起回去了。
赵匡胤看了这场景,忍不住发笑,这不是打一巴掌再给颗甜枣吗。
申国公主那话看上去是谦让实际上是恐吓,成国公主怕以后什么都得不到,只能把花环还了回去。
花环拿到手,她却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窃喜或者小人得志的模样,而是立马给妹妹说要送她蜜饯吃。
蜜饯是常常都可以吃到的东西,比不上花环珍贵,但只要得到了点什么,那些失去了的东西就会立马被弥补。
就算不够,也比什么都没有更令人心安。
赵忽然从这件事里得到了灵感。
既然想兵不血刃的夺取兵权,何不就用这个恐吓加奖赏的方法,让那些武将主动交出手中兵权呢。
小孩子的方法虽然直接,但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或许能出奇效。
打定主意之后,赵匡胤立马着手开始准备。
禁军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实在令人不放心,所以这件事必须越早越好。
没几天,赵匡胤便制定好了全部计策。
首先他命人在宫中安排宴席,宴席不一定规格要有多高有多豪华,但一定要家常,最好在上几道他们从前在一起时常吃的菜,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起曾经的过往。
陷入了追忆,就容易产生情怀,在他们感动之际,又将人从情怀拉回现实,这才是赵匡胤想要的效果
准备好了一切,他就让人将那些禁军高级将领都叫进宫来。
赵匡胤本来就才刚当上皇帝没多久,那些人都是他的旧友,请旧友聚餐喝酒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晚上,丝竹之音在宫中响彻不停,赵匡胤特地吩咐了左右,今夜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进来打扰他们。
酒过三巡。
赵匡胤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也开始了自己精湛的表演。
他说的那些话时,仿佛真的是发自肺腑的。
赵匡胤本来坐在t上位,酒喝了一半,端着酒杯下来和他的那些朋友们坐在了一起。
石守信等人在赵匡胤当上了皇帝的那一刻起就知道了什么叫君臣有别,所以即便赵匡胤跟他们走的再近,大家也都知道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份。
但赵匡胤并不在乎。
他挤在大家的中间,把手往人身上一搭,然后就开始哭。
虽说不是真哭,也没有流眼泪,就是莫名的哀戚,但皇上突然这样,像是突发恶疾了一般,倒是让周围的几人都吓了一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