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五十一章 二合一(2/2)
外面的雨渐渐停歇,独孤伽罗估摸着杨坚应该快回来了,想了一个上午,她终于不想再为宣华夫人的事情和他计较太多,因为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
雨后,不远处的天空里出现了一道很漂亮的彩虹。
但天幕的又一次开启却如同一道久久不肯散去的阴霾笼罩在大隋每一个人的头上。
等着再次放晴,天幕又开始了自己的滔滔不绝。
而这次随着盘点的声音而来的,还有不绝如缕的靡靡之音。
【杨广登基以后做了很多看上去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后人在分析杨广亡国的原因时普遍认为除了历史或者民间故事中反复记载的,他在执政末期的昏庸荒淫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过于急功近利了。】
【妄想把数代累积才能做到的事情压缩到一代来完成,结果当然会遭到反噬。】
【杨广是一个什么样人呢,也许在他参与夺嫡、挤掉兄长、杀掉父亲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并非是个百无一用的庸才,反之,他还有着十分远大的志向,想要成为像秦皇汉武那样的人,造福后代、流芳百世,建立一个属于大隋的t千秋万世,而这大概这也是每一个皇帝的梦想。】
【但有的时候梦想和现实是要分清楚的,对于隋朝来说最大的灾祸无异于拥有了一个不甘于平庸的平庸之辈来做皇帝。】
【杨广是个很贪心的人,他想要做的事情太多,眼光放的太过长远,就容易好高骛远,以至于他没有顾及到某些近在咫尺的东西。】
【杨广继位以后,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又派人挖掘运河,不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是怀着一己私利还是为了造福社会,最后的结果都是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以至于后来再有什么灾祸国家在赈灾方面的力度肯定大不如前。】
【其次杨广三次攻打高句丽,战争所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同样不计其数隋朝人口从杨坚时期的八百多户锐减到了两百多户,在那种劳动力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打击一定是致命的。】
【最后就是科举制的应用,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势必危及当时的士族门阀的利益,贵族阶级同时也会对杨广产生不满。】
【既失了民心又失了臣心,你不亡国谁亡国。】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逐渐爆发到壮大最后遍布全国,靠着武力镇压也无法将其全部压下去。】
【只能说把杨广放在历届皇帝之中,他绝对不算最坏的,无数的书籍里记载过杨广的荒淫无度,沉溺声色,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而之所以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是个有抱负有才华,但才华不够的皇帝,他想发扬父亲留下来的璀璨隋朝,又想成就自己的千秋伟业,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百姓的承受能力。】
【最后民不聊生,隋朝人口锐减,杨广自己也死在了臣子的手里。】
【这是一个想象很美好现实很凄惨的故事。】
【公元618年,李渊得知杨广遇刺后,废除傀儡皇帝杨侑,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唐朝。】
【而杨家的江山最后落入了杨广的表哥李渊手中,说道这里不得不感概一句,贵族阶层的圈子真是小,从北周到大唐,绕来绕去都是一群亲戚之间的事情。】
【本次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啦,感谢各位的支持,我是小枝,再见!】
......
视频在欢快的声音中结束。
李渊在自己的房间里苦笑。
他第一次不希望自己在这种事情上面的直觉有这么的准。
即便是准,请让他离开隋宫之后再说,现在他的命就捏在杨坚手里,又让杨坚知道未来夺取杨家天下的人是他,这不是把他往绝路上逼吗。
李渊又想起前两年天幕在盘点杨坚和宇文邕之间的事情时,可把杨坚怎么上位的说的清清楚楚,怎么到他这里就被一笔带过?
真是同人不同命。
除了死路什么路都没给他留。
现在独孤伽罗和杨坚听了那么多关于自己两个儿子怎么败家以及隋朝怎么灭亡的事,也许正愁找不到可发泄的地方,现在他一个外人就这么撞枪口上了,岂不是最有可能拿他来开刀?
至少这个护卫陛下护卫宫城的活儿是干不下去了。
平日里是亲姨母姨夫,到了这种时候,李渊自认为那点微薄的血缘关系并不能拯救他,说实在的,就连杨广能不能从杨坚手里或者出来李渊都不知道。
惯常的和善,实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不被威胁的时候,现在这种情况之下,第一件该做的事情就是斩草除根。
李渊深恨自己的罗辑思维在这种时刻仍然那么敏捷,把自己的后路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又想,如果现在主动去要求把自己贬为庶人,回陇西去,能不能逃过一劫?
......
不得不说,天幕这几次的盘点倒是给了宋代皇帝们很多启发。
比如一定得防备着武将,以免夺权篡位,又比如只剩下孤儿寡母的时候,就算是亲爹也不能信,就像杨丽华和杨坚,也像后周那个被逼着退位的小皇帝。
在打压武将这方面,可以说谁也没有宋朝皇帝那么有经验了。
文官都快飞上天去了,武将一个比一个倒霉。
有什么办法呢,自家就是靠着武将手中的兵权,欺负孤儿寡母无所依靠起家的,以己度人怀疑怀疑别人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建隆二年。
赵匡胤听完天幕的盘点终日惶惶夜不能寐。
俗话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把全世界都看成和你一样的人。
赵匡胤觉得,自己既然能靠着手中兵权,黄袍加身取代后周,那身边这些同样有兵权的臣子们万一也跟自己当初一样呢。
天幕里说的杨坚、李渊等人哪个不是武将?可见臣子手中兵权多了就是不安全。
这皇帝谁来做不是做,又不是非得他赵匡胤才能做的。
他必须得想个办法来预先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但又如何能兵不血刃的让他们交出兵权呢?
在这一件事情上,赵匡胤犯了难,他想不出来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
绍兴十年。
赵构也从天幕之中受到了启发。
为什么最近岳飞和自己总是意见相左,多半是翅膀硬了,不想活了。
身为武将,活在宋朝本来就是一种不幸,大宋开国皇帝是怎么发家的,如果不压制武将再发生一次那样的事情有该怎么办。
赵构自己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人,杯酒释兵权这种事对他而言风险太大,何况若真的要杀岳飞的话,他还是有点下不去手的。
不是他仁慈,而是这个人的岳家军以及他的作战谋略,对朝堂的作用十分巨大,现在除了大宋以外,其他国家都不是吃素的,他还指着岳飞活命呢。
......
汉朝。
刘彻听见天幕说杨广想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人物,感到高兴的同时又忍不住皱了皱眉。
怎么说呢,听到天幕有意无意的夸赞自己是千古一帝他自然是高兴的,只不过身为皇帝,不好意思表现出来。
他只觉得那个什么,从来没听说过的隋朝,以及那个从来没听说过的杨广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也敢来碰瓷他。
同样是打仗,他刘彻也喜欢打仗怎么就没把国家打崩呢?
哦,对了打仗。
刘彻听天幕听到失神,忘了今天是他叫卫青进宫商议北击匈奴一事。
刘彻并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才称得上千古一帝,才算得上是个明君,但他觉得把数年侵扰大汉的匈奴打的满地找牙再也不敢越线一步,应该算得上千秋伟业。
打仗是需要武将的。
刘彻很庆幸朝中有那么多能臣,能够助他建立一个强盛的汉朝,也很庆幸有这么多作战能力一流的武将,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实施出来。
当然他更加庆幸自己有个好爸爸和一个好爷爷,当初奋发图强给他留下来不少钱,打仗的花费实在是高的离谱,要没良好的经济支撑还真就不行。
三年前,卫青已经带领人马去打过一次匈奴了,那次战役汉朝全胜,匈奴失去了长期以来盘踞的河南地区,同时也失去了侵扰中原的跳板。
本以为经历了那些事,匈奴怎么也得长点记性,谁知道这才过两三年又开始贼心不死,跃跃欲试,又想着来攻打河南地。
刘彻问卫青:“此次反击匈奴还是让你去,你可有信心凯旋?”
“陛下之命,臣定当竭尽全力。”卫青好似信心百倍。
刘彻很欣慰:“你和你姐姐一个在外为朕分忧,一个在内管理宫中事物,有你们这对姐弟,朕心甚慰。”
卫青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说:“好久没见过姐姐了。”
刘彻说道:“你马上要领兵出征,皇后放心不下,一会儿出宫前,你先去看看她吧。”
卫青连忙称是,随后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