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遗旨:当社会不再需要皇帝时,请毫不犹豫地抛弃它(2/2)
所以李云乐本人是极其反对君主立宪制的,更是不愿意华夏百姓几百年后辛辛苦苦交税还要供养一堆皇室蛀虫。
不过听那天幕所言,应当只是有人支持君主立宪,但最终没能成功吧?
要真成了,李云乐觉得自己功德都要减上几分了。
朝臣们也瞬间放宽了心,毕竟有血缘关系的李云乐都如此豁达,他们这些外人又何必操心呢?
更何况天幕不也说了吗?之后的几百年也没出什么大事,而且皇帝的质量比汉代还高!
他们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两汉的数位皇帝,那汉朝的皇帝人品虽然堪忧,但大部分都是天生的政治生物,特别是西汉刚开国时,那可真是接连出了六代明君啊!
甚至西汉被王莽篡位夺权后,还有刘秀这样的远房宗室子弟重新夺回江山。
而他们大唐的历代帝王能比两汉还强上数分!
一瞬间朝臣们都激动了起来,再也不去纠结这样的继承方式安不安全。
反正他们都是臣子,给谁打工不是打工?能在明君手下工作总好过给昏君打工。
武皇也很是惊喜,虽然天幕讲述的是原本所谓“大唐”的未来。
但在她看来,这也会是她大周的未来。
毕竟不管是周还是唐,未来御座上坐着的都是她的后代,不过是名号上的差别罢了。
如果接下来历代帝王都算得上是明君,那她的大周自然稳如泰山。
不过什么是君主立宪?
可没记错的话,天幕之前就提到过未来不再有皇帝,“唐”会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难不成还有别的保留了君主头衔的制度?虽然似乎那有着君主头衔的人也只是虚名,并不再享有实权了。
但哪怕是那样似乎也比他们彻底沦为普通人要好得多,历史上的傀儡皇帝们过得也远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只是显然听那天幕的口风,这项制度并未成功,最终皇帝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百姓反对?
可按理来讲“大唐”大多都是明君,应当很受百姓们支持才是啊!
就在武皇思索之间,天幕却告诉了她一个她未曾预料到的理由。
【其实当时保留李唐皇室君主头衔的呼声挺高的,甚至连民间都有百分之七十的民众支持,用他们的话来讲便是安乐大帝实在带给他们百姓太多,没有安乐大帝就没有他们如今的好生活。】
【而李唐的皇帝也不是像前朝那般出现了无道昏君,欺压百姓,他们几乎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哪怕某个皇帝在政事上没有多大的建树,但至少也没有作恶。】
【李唐王朝走到尽头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什么农民活不下去,所以起义这样的原因,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彻底进入到了工业时代,大资本家出现并且试图争夺更多的政治资源,再加上百姓受教育程度提高,思想逐渐开化,对这个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那时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开始寻找政治制度的新模式,他们很快便发现了古罗马曾经的民主制度以及华夏家天下出现前的禅让制度。】
【思想家、政治家将那些制度经过一番改良后,民主选举制度初步成型。他们开始呼吁民主,呼吁让各个阶层的人都一同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进行民主选举投票,而不是再仅听命于皇帝的独断专行。】
【而当时的李唐皇室也都是识时务之人,知道如今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他们如果拒绝的话下场恐怕会更加的凄惨。】
【毕竟识时务的话百姓们还会顾念旧情给他们体面,不识时务的话那说不定就跟前朝那些末代皇帝一般死在了某次动乱之中。】
【见到当时的皇帝和皇室成员都那般配合时,当时的百姓们反倒又产生了愧疚之情,便提议要不然继续保留他们的君主头衔,只是不再有实权。】
【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可想而知为什么这个提议会得到那么多的百姓支持,就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时,当时的皇帝却是拿出了一封安乐大帝留下来的遗旨。】
【遗旨上明明白白写着,“当社会发展到不需要皇帝时,请毫不犹豫地抛弃它。让皇帝和皇室这种落后产物被毫不留情扫到垃圾堆中就是。李唐皇室决不当拖时代后腿的腐朽之物。”】
【这封遗旨一出,可谓是惊呆了全天下的人。安乐大帝不仅早就料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而且还提前留下了遗旨,不给自己的家族谋私,而是让天下人不要犹豫地去拥护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