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小外室(女尊) > 第51章 太女的落寞 “寻常男子,哪里比得上……

第51章 太女的落寞 “寻常男子,哪里比得上……(2/2)

目录

“慕容氏伴朕多年,他的心性,朕难道不知道吗?不过是喜欢拈酸吃醋,耍些小性子罢了,他不会害人的。不过既有这样的流言蜚语传出,可见他也是十分过分,就...命他闭门思过三月,不许伴驾,也就罢了。”

她话锋一转,看向沈珂,不轻不重地训斥道:“你也该好好学学御人之术了!”

沈珂低着头,咬牙切齿地受教,沈宜兴对她的态度勉强满意,又用幽深的目光看向穆念白。

要给她怎样的补偿,才能让她不再纠缠这件事呢?

沈宜兴深思片刻,缓缓道:“既定了你为巡视扬州的钦差,总该给你个镇得住旁人的身份,秦王...还是太低了些,你在北境战场上立功不少,依朕看,太女之位,你也当得。”

“今日便由朕做主,将这件事定下来吧。这几日你且准备册封的事宜,再预备着南下扬州的事,旁的事情,你就不必费心了。”

穆念白恭顺地领命谢恩:“女儿谨遵皇命。”

沈宜兴圣纲独断,她做的决定朝臣们自然不敢有异议,只好默不作声的,偷偷去瞅靖王灰败的脸色。

靖王和太女斗了这许多年,连行刺这种下策都用的出来,没想到最后却叫一个半路冒出来的秦王沈珀捷足先登了。

早朝在众人各异的神色中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大臣们三三两两的出宫,唯有沈珂犹豫半晌,到底是拉下脸,拍了拍正和赵方和闲聊的穆念白,罕见的向她低了头。

沈珂仿佛有些难以启齿一样,磕磕绊绊道:“三妹妹...过去的事,是我不对,咱们都是一家人...”她隐晦地暗示穆念白,“...一家人,总要相互照顾,是不是?”

穆念白在心里冷笑道:谁和你是一家人?

她面上不显,只是笑道:“固然是一家人,也总得分出个亲疏远近来的。”

沈珂脸色青白,只是迫于形势,咬牙服软道:“我和三妹妹,自然是最亲密无间的,纵然三妹妹对我有偏见敌意,我也会向三妹妹展示我的诚意的。”

太女的册封礼在穆念白眼中简直无聊透顶,头顶的冠冕、身上的礼服,恨不得有千斤重,枷锁一样牢牢的禁锢着她。她像个木偶一样被礼部的官员们上下摆弄着,让跪就跪,让站就站,让行礼就行礼,从天亮忙到天黑,才终于坐实了她太女的身份。

曾经的秦王府变成了如今的太女府,张管家和宋好文在外面应付着一波一波前来道贺谄媚的官员,嘉禾轻手轻脚的为她解下身上层层叠叠的礼服,看着穆念白暮气沉沉的脸,不由得有些忧心地问:“今日是三...殿下大喜的日子,为什么殿下看起来却这样疲倦落寞?”

穆念白深吸一口气,倦怠地揉着眉心,她怔怔盯着铜镜中的自己。

虽是权高位重,荣誉加身,可眉宇间的疲惫,却无论如何也遮不住。

穆念白回想着这半年来的事,呢喃道:“我只是...有些累...”

“这样好的日子,这样好的喜事,我却连个能和我说说话的知心人都找不到。”

宋好文也好,赵方和也好,她们都是她的心腹,她的左膀右臂,她不愿意将自己偶尔的软弱都展示给她们。

嘉禾想了想,道:“殿下身边确实少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若是殿下想要,我和张管家就去为陛下挑一挑京中看得过去的男子...”

穆念白打断她:“不必了,寻常男子,哪里比得上...”

...崔棠呢?

穆念白的脸色冷下来,她挥退了嘉禾,捂着脸疲惫地躺在榻上。

她难得的真心,竟交付给这样一个水性杨花的男人。

可见小黄莺这种东西,还是剪了羽养在笼子礼的好,对他生出不寻常的情愫,果然是得不偿失。

仿佛人人都能看出来穆念白心底的落寞一样,第二日穆念白进宫见时,苏氏竟然也提起了这件事。

“你也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是孤零零的,每个男人伺候?你在扬州,难道一个相好的男人也没有吗?”

穆念白苦笑一声,将自己的事简单地一笔带t过,静静等着苏氏的后话。

苏氏笑了笑,也不和她卖关子:“贵君那天来找我,说慕容家有个小侄子,二八年华,模样标志,礼仪周到,我也已经见过了,果然是个慧智兰心的好孩子。贵君有意将这个小侄子嫁给你,说是哪怕为奴为侍也没关系,他难得求我,我也不好擅自定夺。”

原来这就是沈珂的“诚意”。

穆念白沉吟道:“若是能暂且稳住靖王和慕容氏,暂时答应下来也没什么。”

苏氏笑道:“正是这个道理呢!你且暂且忍一忍,只当是作戏。从扬州回来以后,你想要什么样的男子,便是天仙一样的人,父君也能给你寻回来的。”

穆念白不以为意,只是继续道:“既要稳住她们,就答应她们迎娶慕容氏为太女正夫吧。”

苏氏亦有此意,有些心疼地看着穆念白:“这事是委屈你了,好在过不多久你就要巡查扬州去了,这婚事不过是口头上应承下来,做不做数,到时候还是咱们说了算的。”

穆念白缓缓点头,却见苏氏满脸犹豫,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不由得笑道:“凤君何事这样迟疑不决?”

苏氏拢着手炉,低着头,垂着眼睛,轻声说:“还有一件事,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

“但我想着,你既要去扬州,这些旧事,还是让你知道的好。”

“...关于你的生父穆白,在扬州亡故的真相。”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