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 22 章 和季与京那凶神抢媳妇儿……(1/2)
第22章第22章和季与京那凶神抢媳妇儿……
在祝氏一家三口走远之前,季与京转身,阔步赶了上去。
“祝哥。”
季与京唤了声。
喊到第二声时,祝安才停下脚步回头看。
“少侠可是在喊我?”
季与京停在他们面前才应:“是,三位莫慌。我朋友住在这附近,派粥那日遇见过你们。”
祝安笑,“那天很狼狈吧?”
季与京:“那不是你们的错。”
是世道不公,贪官污吏蛮横无理之徒横行,没人收拾。
话落时,季与京又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啊?可是去帝都府衙?”
祝安:“是啊。林家二姑娘给我们请的状师特别厉害,帮我们收集了很多证据,这场官司说不定能赢。”
“那林二姑娘今天会到吗?”
这回回他的是祝安的夫人钱氏:“她说她有空的话就一定会到。”
季与京:“那我也去瞧瞧。”
“希望你们能讨回公道。”
祝安:“那就一起去吧。”
不紧不慢地走了近两盏茶的工夫,季与京四人来到了帝都府衙。
四人正沿着层层阶梯而上。
刚到门口,有一头发花白的老者出了府衙,朝着他们而来。
“来了啊。”
“看着康复得不错?”
这头发花白的老者便是祝安口中的厉害大状师,名唤周盛。
他其实早就没做状师了,这回若不是林家二小姐开口了,他断不会接这个案子。
倒也不是嫌案子小,没钱赚。
纯粹因为闲散太久,懒得动弹。
但周盛这人有点好,一旦接了案子就会认真对待,亲善又专业。
所作所为,即使以最严苛的标准都是担得起一个领域大能之名的。
祝安加快脚步到他面前,笑容由衷,“多谢先生惦记,这些时日真的给您添麻烦了。”
周盛拍了下他的胳膊,“没事儿。这个案子过后,你们就能安稳地生活了。”
话落,周盛的目光转向季与京:“这位是?”
其实他早就看到这个年青人了,第一眼便是笃定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即便此刻,他穿着一身廉价的灰布衣袍。
只因站在帝都的府衙前,他太过镇定了。
一双黑眸仿佛无风造访的蓝湖,平静无波。
季与京抱拳行礼,“先生可唤我阿辞。”
周盛:“你来这里做什么的?”
祝安替他答了:街坊来着。关心这件案子,想过来瞧瞧。
周盛闻言笑了笑,“倒是个热心肠。”
周盛没有怀疑祝安的话。
因为做状师多年,见过的妖魔鬼怪多不胜数,看人的本事早就练出来了。
别的他不敢说,但这唤作阿辞的青年人,绝对不是坏人。
周盛领着季与京四人进了府衙,在原告那一侧坐定。
周盛叮嘱了祝氏一家三口一些事儿,不知不觉,一盏茶的工夫过。
“李大人到。”
“威武……威武……”
大堂内,衙役手中的长棍不断点地,撞出了阵阵声响,压迫感随之散开。
帝都府衙主官李复从后堂出来,于案几后坐定。
周盛几人同时起身,朝着他躬身行礼。
“李大人。”
李复微微颔首,“坐吧。”
随后他一边整理衣袖,一边问身后的文官,“被告来了没有?”
文官:“涉事的三名壮汉和安干商行的二老板都来了。”
安干商行二老板?
那不就是齐妃的弟弟,三皇子的舅舅赵均?
李复长睫一闪,其间,眼中有情绪一掠而过。
叫这位前来,不就是无声向府衙施压吗?
而周盛,又是林二小姐亲自请来的。
说不定等会儿林二小姐也会来......
哎!
这帝都,皇亲国戚太多,主官不好做啊。
李复的思绪无声悸动,面上则是郎声道,“叫他们上堂。”
“诺。”
“宣被告安干商行一干人等上堂。”
官员话落,安干商行众人相偕进入到公堂,为首的那位蓝衣男子便是赵均。
赵均,顶着国舅爷的身份,近十年来在皇城根下混得颇为不错。
单论安干商行,他便占了四成。
什么都不用做,每年都有大量的银子流向他。
过往,有着和祝家相似遭遇的人很多,可他们并没有他家的好运气,只能忍。
“李大人每日为金阙城劳心费力,辛苦了。”
在堂中站定,赵均热络地同李复说话。
李复:“本官职责在身,不敢言辛苦。赵老板,请坐。”
在浔国,案结了方能定罪。
在那之前,除非是杀/人放火等恶性重罪,其他时候嫌疑人和原告权益相同,不会特别限制。
赵均扯了扯唇角,“多谢大人。”
“那我们......”
李复刚准备宣布庭审开始,不料有衙役来报,“林家大公子和四皇子到了,他们说想来听听庭审。”
李复:“林二小姐呢?”
衙役回说:“大公子说二小姐病了,不便前来。”
这些话,清晰地落在了季与京耳畔,心间陡然生波。
昨夜不还好好的吗?
是受到了惊吓?还是那覆红妆侵扰到她?
林家二姑娘的身体状况,帝都几乎无人不知。
出生时早产,体质虚弱,抗病能力差得可怜。生病对于她来说,那真是常事儿。
“请他们进来吧。”
李复如是回道,除此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从浔国初建至今,非重大案件,百姓若申请旁听是应当允准的。
片刻后,宋云彦和林青毓进了大堂。
“……”
他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原告席位的季与京,心里多少生出了些波澜,然而面上皆是未显,热络有礼地和李复寒暄了几句。
随后,李复对两人说,“请四皇子和林大公子随意找位置坐吧。”
说话间,他手一擡,指了指原告席后面的两排桌凳。
宋云彦和林青毓皆笑道,“多谢大人。”
两人不约而同地坐到了季与京身后。
一坐定,宋云彦的脸便凑向季与京的肩膀,“你怎么来了?”
季与京仍是笔直正坐,“我来旁听,瞧瞧帝都的大官是如何审案的。”
话落,也不等宋云彦应,便反问道,“阿辞竟不知阿宋就是四皇子。”
“失敬失敬。”
宋云彦总觉得他“失敬”这句里藏了几分戏谑的味道,不禁失笑。
“出行要低调,莫怪莫怪啊。”
话落,伸手拍了下季与京的肩膀,“以后放心在帝都行走,我罩着你。”
季与京细微地勾了勾唇,“多谢四殿下。”
一个小插曲,随着林青毓和四皇子坐定宣告终结。
李复正式宣布壮汉当街伤人一案进入庭审阶段。
“原告方可以开始诉说案情,上呈证据。”
祝安起身,来到大堂中央,面朝李复。
他照着周盛之前叮嘱的,将之前发生的种种全部说了一遍。
话落时,李复问他,“你说是安干商行毁损了你的农作物,可有证据?”
周盛适时开口,“大人,接下来交给我好吗?”
规则之内,李复予以允准。
周盛来到了堂前,他先是对李复鞠了个躬,有礼松弛的意态。
“请大人允准我传召本案相关证人。”
“准。”
在府衙偏厅等待的第一批证人现身了。
出乎众人意料,竟有二三十名之多。
李复:“怎会如此之多?他们能证明什么?”
周盛:“大人,这些大都是居住在宝善街的乡民,都曾因低息钱向安干商行借过钱,最后又无一例外地还不起。”
李复:“这么多人,一个都还不起?”
周盛笑,“大人,远不止这些。单单我能联系上的,还有数十家。”
那没能联系上的,还有多少呢?
多年来,受害者恐怕多不胜数。
周盛没等李复询问,主动搬了两大卷宗摆上了公堂中央的长案几。
“大人,这是我和府衙负责收录证据的钱大人,以及非利害关系第三方祁安书院的李兴德李夫子一道录的证词。”
“这些证词都指向了一点:无论乡民用借来的钱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出现能够还钱的可能性,该事业都会被彻底毁损。”
“他们的妻女,甚至漂亮的小郎君都会被拉去抵债。”
话至此处,赵均忽然冷笑了一声。
看着那些乡民的目光透着嫌弃,“欠债还钱,还不起当然要拿东西抵?”
宋云彦看不得他那贱样,虽说两个人也算有点牵连。
正想说话,被林青毓拉了下。
“……”想骂林青毓的,但眼下在公堂之上,明显不合适。
淡淡地瞥了他一眼,万分冷艳地将火给压了回去。
李复不知暗涌,专注案情。
他又问周盛,“如果只是这些,是存在巧合可能性的。”
周盛:“大人明鉴,确实如此。”
“那加上这些呢?”
周盛又呈上了新证据。
证据数量依旧惊人。
涵盖的种类杂得很,乍一看毫无关联。
周盛先是拿出了一张厚纸片,“脚”的形状。
“大人请看,这是那日安干商行的一名壮汉脚踢祝安时留下的脚印。那一脚真的重,留了印,能够清晰地勾勒出。”
话到这里,周盛看着赵均和三名壮汉笑了笑,“不必怀疑我这份证据的真假,经过认证的。”
赵均被激怒,“你这个……”
眼见他就要失控骂人了,李复开腔制止。
“公堂之上,不得喧哗。是非曲直,本官自有决断。”
赵均只能闭嘴。
周盛见状,嘴角的笑痕越发深了。
他展示了更多的证据,皆和这鞋印有关。
后面更是擡出了一张被刀削了脚的桌子,证明施暴者拿的刀是城北的一间刀行出的。
在浔国,买刀都是要登记的。
帝都更是严格,连家住哪儿都要详细标明。
“大人,没事买刀耍的人真不多啊,太容易查了。”
这一查不得了。
“十个有七个来自安干商行,以及赵均的其他产业群。”
“大人,您要不要亲自对比一下被暴徒削掉脚的桌,和我在刀行寻同款削出的切件?”
周盛越战越勇,整个公堂之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
赵均都恨死他了。
宋云彦的嘴角却在不断地抽着,那是他快压不住爆笑的预兆。
案件,也在渐渐地靠近真相。
李复走到堂中,对比了残缺的桌角以及切件。
纹路,不说一模一样,也差不离了。
“有这种刀的人,整个帝都不少,但同被害者有关的,只有安干商行。”
“求大人为百姓做主。”
“严惩无良奸商。”
李复当即看向赵均,“赵老板,你有什么要说的?”
此刻,赵均的脸色算不得好。
他没想到短短数日,周盛这老东西就能收集到这么多的证据,还细节至此。
但直到此刻,他仍没觉得这个案子棘手。
面对李复质问,他仅仅是怔了十数息,旋即笑道,“我只是派人去督促一番,从未想过破坏他们的经营。”
“我请的这些人也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没读过几天书的,各项能力都算不得好。他们可能是理解错了我的意思,又可能是他们力气实在太大了,即使收敛过了破坏力还是比常人大些。”
“武夫吗?可以理解的。”
“再说,不也没死人吗?”
今次安干商行为被告方,财大气粗却没有请壮师。
追根溯源,不过是赵均觉得今次小事儿一件,他能处理。
眼下他滔滔不绝,每一个字都在印证这一点。
“如果督促期间,有些度没把握好,我们可以适当赔偿。但赔多少,很难定量吧?”
“到时候,可要劳烦李大人了。”
宋云彦耐着性子听完,当众呸了声。
数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他的身上,他轻轻扯唇。“不好意思,嗓子痒。”
“你们继续,继续。”
周盛闻言,继续道,
“赔偿的事确实难以定量,一时半会儿很难有答案,那不如我们先说说另外一个问题?”
李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