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科举) > 第124章 第124章 梯田养鱼

第124章 第124章 梯田养鱼(1/2)

目录

第124章第124章梯田养鱼

求真书院内部。

斋长王应昕躺在竹椅上,手边檀香小炉烧的正旺,他执起扇子轻轻的扇着,耳边听着手底下人的禀报,十分得意。

没错,童启来此遇到的刁难,就是他故意设计的。

自前年科考,华夏书院的学生包揽前三甲,还折损了他手下最骄傲的学生之后,他便与童启彻底成了死仇。

什么童大山长?

不过是一个只知死读书、营销攀附的黄毛小子罢了。

凭借着一家书院,包揽了那么多光芒,又是上前线,又是深受皇帝宠爱信任的,他就不信,对方哪里来的时间去钻研学问!

一定都是吹出来的!

泥腿子而已。

得到一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耀武扬威。

呵,他们王家为官做宰的时候,童家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刨食呢!

这一次轮值讲学,他便是特意邀请来的童启,为的就是在所有学子面前,好好杀一杀他的威风,揭穿他隐藏在盛名之下的伪装!让其知道什么叫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他随手招来底下的书童,细语几句,让其再去布置一下明日的讲学台。务必要好好尽一尽“地主之谊”,让这北方的“大儒”深刻感觉到什么叫做“宾至如归”。

且不论其摩拳擦掌,准备了什么“惊喜”。

只说童启等一行人一路借宿,越过建康府城外,来到了一处地,名为横屋村。

这横屋村,人丁不过百户,可建筑风格却极其具有特色,不同于坐北朝南的大众选择,统一是横着修的。

与官道持平。

看起来,就像是突兀的横出一截,用回字形样板房拼接成的村子一般。

童庆安等人好奇的打量着,忍不住率先发问道。

“老伯,你们这地界为什么要这样修屋子啊?不觉得奇怪吗?”

哪里有和官道并着修的,人来车往的,岂不是天天要吃上一嘴的灰?

对面的老汉看起来四十有余,头一次见到如此多贵人,早已慌得不知道手该往哪里放了,忙颤颤巍巍答道。

“我们也不想如此,可村内丘陵、山川太多,平整的耕地过少,为了绕过那些山坳,多留些水田出来,我们只能把房子如此修建,方便种植,并非有意如此。”

他生怕解释不通,见几人感兴趣,便干脆领着他们前往村口,亲自去看那弯弯折折的地。

对于老百姓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

一如其所讲的,这个村里的耕地简直少的可怜,大部分都被丘陵所占据,即便靠着改变房屋方向去节省土地面积,可整个看过去,加起来,也尚不足五十亩地。

剩下的则统一被山地所笼罩,层层叠叠。

一眼望不见尽头。

童启认真的打量着山地与村落的距离,弯腰查看那些稻谷,水润润,明显是被精心照顾的样子,可因为狭窄,却只能龟缩在山坳中,被遮挡的严严实实。

分外可怜。

他擡起头,看着远处的河流,越看越觉得此处很像现代所设计的梯田模样,不由得问道,“你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在那丘陵上面种呢?我看那平台也蛮宽阔的,且水土也尚可。”

旁边的老汉忙摇摇头,“贵人不知,那水稻、大豆是需要水来养着的,我们哪里能引水上去呢?更何况一下雨,山地便往下冲泥沙,根本存不住任何东西,简直种什么死什么。”

归根到底,还是排水做的差。

且土壤也不行。

童启摸着下巴,认真的思考起现代提高土地肥力及埂坎修筑的知识,而学生们则一脸新奇,围着稻谷不断的观察着。

实际上,这还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第一次见到稻谷生长的样子。

虽吃过,可食用的时候都已是饱满的米粒,还从未在刚刚播种下来的时候,见到过这副绿油油之景。

尤其是水中所长的样子,更是令他们惊讶非常。

柳三变因此还特意做了一首诗,名字就叫做《稻谷颂》,以此来表达他首次见到稻谷时的激动之情。

一众人看完后,被带着再次回到了村落里。

老汉的妇人已经带着儿媳将家里整体收拾了一通,生怕因为太过脏乱,而唐突了几人。

童启倒是不嫌弃,他坐在小板凳上,认真看过老汉家所有的农田工具后,干脆的询问起如今的收成来。

你来我往几句话里,尽是一副了解的样子。

那老汉吃了一惊。

没想到贵人竟然也会懂种地之术?

本来还拘谨,可几句话下去,也不由打开了话匣子,和众人交谈起来。

“其实我们村已经算是好的了,隔壁大坞村那才叫真正的山地丘陵多呢,他们那地界,压根种不了稻谷,只能种茶,可茶树喜湿,喜光,光是为了浇水,每年就得忙活好几个月,收了茶之后,卖到集市里,那些贵人们又喜欢压价,赚来的钱还不如我们这五十多亩地的收成,好歹能吃呢!”

“听说城里收佃户,前年村里好多人都搬走了,愿意自卖出去,给贵人们种田,多少混一碗饭吃。”

“我们家也快撑不住了,儿媳妇今年怀了孕,多添了张嘴,就是多了一份开销,但愿今年这田里收成能争气一些,不然的话,我这老胳膊老腿,只怕也得跟儿子一样,出去做苦役,就这,也是勉强维生而已。”

……

童庆安等一众学生认真听着,边听边在手边记录着这些要闻。

这是童启带他们“游学”的条件之一,你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如同局外人一般看一遍就算,要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才知道这朝廷到底需要什么。

如何才能够让百姓安乐。

他们一起席地坐在稻杆上,再次举手问道。

“既然收成如此少,那你们就没有想过用其他的方法增添营收吗?例如种蘑菇、种果树之类的,这种附加产品,按理说应该也能带来一点收益才是啊。”

旁边的老妇长叹了口气,“我们倒是想呢,可果树需要种子,我们根本买不到,蘑菇的话……那得看运气,但凡哪日下雨比较多,去山里拾捡,多少能捡到一些,可运气不好的话,就会碰到巡山的,不仅要将我们打出去,还得罚钱呢?”

“罚钱?为什么罚钱?”

见这群人什么都不知晓,那老汉站起身,指着几座最高的山脉,道,“那几座,皆是有主的,地契在城中的贵族、世家手里。他们一向霸道,禁止我们百姓入山找东西吃,冬日天寒,连柴火都不许捡的,更何况蘑菇?”

头一回听说这样的事,童庆安等人皆忍不住露出惊愕的表情。

他们华夏书院也是建在沧澜山上,地契之类都在童启手中。

但向来没听说过禁止百姓上山这一套。

每逢春秋之时,山上野果熟了,山长还会叫底下的百姓们上山自采,别说柴火了,就是树木,真有人用得着的时候,也是不吝砍伐的。

他们面面相觑,皆不懂世家如此做的原因。

走出书院,看到这大千世界后,才终于知道原来种种,并非常态,反而是一种另类。

难怪山长离开时,整个县城的百姓哭的跟死了爹妈一般。

若是他们遇到如此“体贴”的山长,只怕也会拼命想尽办法,留住对方吧?

见学生们一脸敬畏之色,童启忍不住摇了摇头,从携带的包袱里,掏出几粒蔬果的种子,递了过去。

“这皆是我在北方时,找人收集到的各类果树种子,若你们想试一试,可以拿这些去尝试。”

“这……这怎么好意思?”

老汉几人见状,忙手忙脚乱的推辞道。

童启强硬的塞了过去,说,“就当是我们入住的房费,还请莫要推辞。”

见贵人并不把这些东西当作什么贵重之物,老汉几人懵了几秒,也只能收下,可当晚却忍不住杀了一只鸡,用来犒劳他们,以作回报。

见状,童启也忍不住说出了他对此地的一些建议。

“还请老伯莫怪我多事,但你们村的气候与湿度实际上非常适合种植水稻,那几座丘陵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其实并非无药可救。只要种成梯田,将部分田面收拾平整,同时修筑田坎,便可以留存水土,改善此地的环境与气候。只是可能调整的地方比较多,需要不少人力物力……”

还没等童启说完,对面已经一脸激动的站了起来,打断道。

“人力物力算什么?我们乡下人家,最不缺的就是一把子力气,若真能扩大咱们的耕作面积,那您可就是我们整个横屋村的大恩人了!我们愿意一试,只是不知您说的那什么梯田,要如何操作,具体又需要什么东西呢?”

“其实只需要修坎添土即可,这样吧,我明天带你亲自去试验一下,你便知晓了。若你们愿意的话,其实还可以在那梯田里种一些鱼、蟹之类的,形成整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收成也许比现在的普通水田还要更高一些……”

童启的话令老汉一家听的眼中异彩连连,只恨不得觉也不睡了,直接就到达第二天。

几位陪坐的学生们虽觉惊异,山长北方出生,何时知道的适合南方丘陵地带的梯田之法,可想起对方“生来知之”的各种异闻,师门传承的神秘之处,倒也不觉奇怪,只是心中对山长更加佩服了几分。

“难怪书院里总是有各种的农学书籍,一到春种秋收时间,书院里便鼓励我们去参加课外实践,获取分数,原来这农田之事,对于百姓们竟如此重要?”

童淳忍不住感叹着,旁边的童庆安附和道。

“那是自然,我小时候做乞丐时,经常见到两户因为抢水浇种而打架,激烈时,甚至能出人命呢!”

对于百姓来说,农学庶务一向是头等大事。

只不过,通常书院里很少教这个罢了。

毕竟谁家君子花费那么多钱,是为了种田去的啊?

大多数都是为了平步青云,为官做宰罢了。

只是如游学一般走马观花看一遍,在策论里无病呻吟的叹几叹,又怎么可能会有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那样震撼呢?

望着童启认真讲解的背影,几小只皆忍不住一股骄傲之感涌上心头。

整个大奉朝,估摸着,也就他们的山长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对什么都了解,才会如此深入百姓之间,急百姓之所急,却毫无索求了吧?

一群人被迷得神魂颠倒,连约好的讲学都直接给抛到了九霄云外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