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 > 第54章 燕王称制,东瀛新政

第54章 燕王称制,东瀛新政(2/2)

目录

“分……分地?”

“不要钱?”

“三年不交税?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壮着胆子走上前,颤巍巍地问道:“官……官爷,我们……我们是贱民,哪有资格分得土地?”

李文博笑了笑,回答道:“在大明,没有贱民,只有百姓!只要你们安分守己,遵从大明法度,你们就是大明的子民!”

说着,他拿出一本早已绘制好的鱼鳞图册和一本新的户籍册。

“山田太郎!”

“在……在!”那个老农正是山田太郎,他紧张地应道。

“你家有三口人,你,你妻子,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儿子。按律,你可得田一百亩!”李文博从一叠崭新的地契中,抽出一张,用朱砂笔写上山田太郎的名字和地块编号,然后盖上了鲜红的“东瀛都护府”大印。

“这是你的地契,拿好了!从今天起,那片山坡下的百亩良田,就是你家的了!”

山田太郎接过那张写着他名字的、带着墨香的纸,双手抖得不成样子。他看了看地契,又看了看李文博,突然“噗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这一次,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激动。

他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用头磕着坚硬的土地。

“老天开眼了!老天开眼了啊!”

他这一哭,仿佛点燃了引线。全村的百姓,看着那一沓沓即将属于自己的地契,看着那些用朱笔写下他们名字的官员,压抑了数百年的悲苦与绝望,在这一刻尽数化作了感激的泪水。哭声,响成一片。

他们不懂什么“王化”,也不懂什么“朝廷”,但他们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谁给他们土地,谁让他们能吃饱饭,谁就是他们的恩人,谁就是他们愿意用生命去扞卫的主人。

民心向背,就是如此简单,又如此真实。

---

四、兴学易俗,铸魂炼魄

土地改革,瓦解的是旧势力的经济基础。而另一项更为深远的改革,则直指东瀛的灵魂。

《东瀛治理纲要》中,朱雄英用最严厉的措辞强调:*“国之强弱,在民智;民智之开闭,在教育。欲使东瀛永为大明之土,必先易其文字,变其思想,使其民知中华之礼,习中华之学,忘其岛夷之俗。”*

命令下达,东瀛全境所有旧式寺庙学堂、私塾,一律关停。取而代之的,是在各郡县建立起的崭新的“明式学堂”。

学堂强制招收所有七到十五岁的孩童,无论男女,一律入学。教材全部由大明翰林院和都护府统一编纂。

学堂里,不再教授诘屈聱牙的佛经,也不再是武士子弟学习剑道的场所。

第一课,是汉语。孩子们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学起,一笔一划地练习方块字。老师们是随军而来的大明儒生,他们用最标准的中原雅音,教导这些异国的孩童。

第二课,是算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简洁高效的阿拉伯数字和珠算,学会了加减乘除,学会了丈量土地,计算产量。

第三课,是地理。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大明坤舆万国全图》。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他们脚下的岛屿,并非世界的中心,只是大明疆域东侧的一串岛屿。他们看到了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看到了更遥远的西洋、南洋。世界的样貌,在他们心中被彻底重塑。

最让他们感到新奇的,是一门叫做“格物”的课。

在京都第一学堂里,一位年轻的明人教师,正带着一群孩子做实验。他用一块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了七彩的光谱,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

“……所以,雨后的彩虹,并非神龙饮水,而是阳光穿过水汽时,发生的折射。这就是‘格物’,探究万物之理。”

一个名叫“小林健”的男孩,他本是武士之子,对被强迫来学“唐人之学”充满抵触。但此刻,他看着那道神奇的七色光,眼中充满了好奇与震撼。原来,世界不是神佛创造的,而是由无数可以被理解、被探究的“理”所构成的。

这种思想上的冲击,远比刀剑更有力量。它像一颗种子,悄然埋入了这片土地最年轻、最富活力的土壤之中。或许十年,或许二十年,当这一代人长大,他们将习惯于说汉语,写汉字,用“格物”的眼光看待世界,视应天府为天下中心。

到那时,东瀛的征服,才算真正完成。

---

五、王之感慨,治国之道

一个月后。

朱棣再次登上了京都的制高点。

他凭栏远眺,下方的城市已经恢复了生机。街道上人来人往,商铺重新开张,虽然还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但恐慌与绝望的气氛已经散去。远处,乡野之间,无数百姓正在新分到的田地里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一种踏实的、充满希望的喜悦。

城中传来阵阵孩童的读书声,那稚嫩的童音,念诵的是他无比熟悉的《千字文》。

一切,都按照《东瀛治理纲要》的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张玉站在他身后,感慨道:“殿下,末将真是服了!想当初,我等只想着如何打仗,如何杀敌。却不想,皇太孙殿下早已将战后的事情,想得如此周全。这‘计口授田’和‘兴办学堂’两招,简直是釜底抽薪,比杀十万大军还管用!”

朱棣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的一生,都在马背上度过。他最熟悉的是刀剑的碰撞,是战场的嘶吼,是攻城拔寨的快感。他曾以为,征服,就是天下最宏大的事业。

但此刻,看着眼前这片正在被悄然重塑的土地,看着那些从麻木到感恩的眼神,听着那些咿呀学语的汉音,他忽然领悟到了一件更深刻的事情。

征伐,只是摧毁一个旧世界。

而治国,才是创造一个新世界。

摧毁,靠的是勇力与杀伐,其功在一时。

创造,靠的是智慧与规划,其利在千秋。

朱雄英,他那个年少的孙儿,不仅给了他一把削铁如泥的剑,更给了他一张描绘未来的图纸。这张图纸的宏大与精妙,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

“张玉,”朱棣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感慨,“给应天府上奏疏吧。”

“就说,东瀛已定。妖僧伏诛,伪皇已废。”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遥远的西方,那里是大明的方向。

“更要告诉皇上和太孙殿下……此地,民心已附,新政已兴。”

“大明之日月,已开始照耀这片东瀛之土。”

风,吹过他的鬓角,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带着新生的气息。这一刻,这位百战之王,才真正理解了“天下”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打下来的江山,更是治理出来的乾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