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辽国公 > 第709章 勤奋好学的朱植

第709章 勤奋好学的朱植(2/2)

目录

辽东能把军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怕就是靠着这些实打实的新法子。

他抹了把汗,笑道:“看来往后,得天天来这儿拜师学艺了。”

说着,又拿起一本账册,低头钻研起来,窗外的日头渐渐升高,映得他鬓角的汗珠亮晶晶的,倒有了几分学子苦读的模样。

这日朱植在府衙翻检文书,无意间从一堆钱粮账册里翻出一份呈条,抬头写着“辽东残障人士福利保障条陈”,字迹工整,边角却有些磨损,想来是被人反复看过的。

他本是随意一瞥,见这题目新鲜,便拿起细细读了起来。

开篇没说什么大道理,只写着“残障之士,亦为辽东子民,虽身有不便,然心向家国,当得体恤”,字句朴实,却让朱植心头一动。

再往下看,更觉出乎意料——里面的条款竟细到了骨子里。

先说这“残障”如何界定:瞎了一只眼的、断了半条腿的、自幼聋哑的,甚至是得了风瘫不能动弹的,都分门别类写得明明白白,每种情形都附了简单的辨认法子,生怕底下执行的人弄混。

朱植摸着下巴暗道:“单是这分类,就得费不少心思。”

再看补贴的法子,更是周全。

每月给的米粮,根据残障程度分了三档:最重的每月给三斗米、两斤肉,轻些的也有一斗米、半斤油,逢年过节还另加布帛。

不光给吃的,还写了“活计帮扶”——官府的作坊里特意设了轻便活计,像糊纸盒、搓草绳,让手脚还能动弹的残障人去做,做得多了还能领工钱,不叫他们觉得自己是“吃白饭”的。

最让朱植诧异的是后面的“就医与教养”。

条陈里写着,各县都要设“康健坊”,请大夫定期去瞧病,抓药的钱由官府出一半;家里有残障孩童的,还能送去专门的学馆,教他们认字、学手艺。

底下还附了一张清单,记着如今辽东已有多少处康健坊,收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银子,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他翻到末尾,见落款是常孤雏的名字,日期竟是三年前。

朱植放下呈条,靠在椅背上,心里泛起些波澜。

在应天那会儿,街头巷尾也常见残障乞丐,官府虽偶有赈济,却从没有这般细致的章程。

多半是给些米粮便了事,哪会想到教他们手艺、设学馆教养孩童?

正思忖着,老吏端着茶进来,见他盯着那份呈条,便道:“王爷瞧这份条陈呢?这可是常将军亲自定下的规矩,这三年来,辽东街头的残障乞丐少了大半,不少人在作坊里挣了钱,还能养活自个儿呢。”

朱植点点头,拿起呈条又看了一遍,见其中一条写着“凡欺凌残障者,杖二十,罚银五两”,不由得笑了:“常大哥倒是想得深远,连这个都料到了。”

老吏笑道:“可不是么?常将军说,都是爹娘生养的,谁也不想落得这般境地,能帮一把,就多一分念想。”

朱植把呈条仔细折好,放回原处,心里却沉甸甸的。

他原以为辽东的治理只靠军威和新法,如今才知,这字里行间藏着的体恤与周全,才是真正把百姓放在了心上。

官府的官员要下乡视察,朱植听闻了,便让人备了简装,跟着一同前往。

他没摆辽王的架子,只穿了件半旧的青布袍,混在随行的吏员里,倒像个寻常的幕僚。

一行人先是去了近郊的村落。

田埂上,农人正忙着翻土,见官差来了,也只是抬眼瞧了瞧,便又埋头干活——想来是常常见官下乡,早不稀奇。

朱植跟在后面,脚步踩在松软的泥土里,听着官员问农人的收成,问新播的谷种出芽如何,问水渠通不通畅。

他不插话,只竖着耳朵听,眼睛盯着那黑黢黢的土地,盯着田埂边新修的石渠,连农人手里锄头的样式,都瞧得仔细。

到了村里,官员去查看粮仓和学堂,朱植便自个儿在村头转。

见几个老婆婆坐在大槐树下做针线,缝的是军里用的护膝,他便凑过去看。

老婆婆们见他面生,却也和善,笑着说:“这是官府发的活计,缝好了给银子,还管饭呢。”

朱植点点头,问她们针脚如何算工钱,老婆婆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他便在心里默默记着,和府衙账册上的记载对一对。

转到来年要新开垦的荒地,官员正和里正商议着如何分派劳力,如何引水灌溉。

朱植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土捻了捻,又看了看远处的山势,见那水渠的走向顺着坡势,倒省了不少力气,心里便暗暗记下:原来引水还要看地形,不是光挖沟就行。

一路走下来,他没说过三句话。

有吏员见他闷着,想搭话,他只摆摆手,示意自己听着就好。

到了饭点,就在村里的公屋歇脚,吃的是糙米饭配腌菜,他也吃得香甜,边吃边听官员和里正聊村里的难处——哪家汉子在军里受了伤,家里缺人干活;哪家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要帮着放羊。

这些细碎的事,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回去的路上,便对着日光,把记得的杂事在纸上理出个大概。

这般跟着下乡已有数次,他依旧是少说多瞧,瞧田地里的活计,瞧学堂里的孩童,瞧作坊里残疾人做的手艺活。

旁人只当他是新到任,想多了解些民情,却不知他每看一样,都在心里与应天的情形比一比,与府衙的文书对一对,慢慢咂摸出辽东治理的门道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