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民国大小姐不作啦20 宋弦歌决定,办……(2/2)
要说最近上海滩谁的风头最盛,莫过于丰隆实业。
宋弦歌建校日产子,第二天的头版头条都是这件事。
让人津津乐道。
《申报》
#丰隆双喜震沪上校长临盆讲台前#
《时报》
#丰隆女校长典礼中途急产当众宣言容我先育国民#
《新女报》
#一个在羊水里踢打一个在教育蓝图上生长#
本来,一个工厂内部的小小学校建立,并不能引起多大讨论。
这跟旧式家学一样。
你在自己的地盘怎么扑腾都行。
谁让校长是位大巾帼。
她生孩子不要紧,偏生在建校日。
由这件奇事引起的沪民对于工人学校以及薪酬改革的关注。
哪个主家会给工人建学校?
这不吃饱了撑着吗?
工人去学习了,谁干活?
对于这件事,有支持的有看笑话的。
支持的人里,也有笔杆子,在报纸上声援丰隆实业。
他们同样认为,工人的境遇改变大利工业发展,呼吁其他工厂学习。
但更多的是反对,或者冷眼看笑话的。
那些人不认为宋弦歌一个女人能翻出什么花,肯定都是姓何的在背后捣鬼。
他如此明目张胆地给工人涨薪,破坏市场价格,让他们这些工厂怎么办?
工人们一旦被养刁了,他们还能用低价招到工人吗?
背地里,他们把何渡声不知道拉出来骂了多少遍。
贼乎,何渡声!
他简直就是在砸行业的饭碗!
再说这工人学校更是荒唐。
人一旦知道得多了,第一反应不是感恩,而是反抗权威。如果工人都能读书识字,他们还会乖乖听从工头管理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让他们操心多久。
因为丰隆实业所有工厂,已经在暗中陆续取消了工头制度。
等其他资本知道时,丰隆的所有工头已经换成了工人学校结业考试后的二级、三级工人。
这些人还想聚拢那些降职的工头使坏,何渡声却早有防备。
他事先暗中给青帮送了一笔钱。
去找丰隆的麻烦?
嘿,丰隆不反过来利用青帮挑衅他们就是好的了。
这还不算完。
为庆祝丰隆实业的千金百日。
挨千刀何渡声把竟是丧心病狂地进行布匹打折。
所有布匹减少10%—20%的价格售出。
这个价格,即使是日本布也比不了。
上海滩出现了买布的热潮。
不但百姓买,大批的外地商人也来进货。
布匹这种东西能放得久,囤再多也不嫌多。
老百姓手里的钱是有限的,买了布,就没钱再买别的。其他行业也受到了冲击。
“这便是垄断的好处。”何渡声逗着孩子,边给宋弦歌说着这些事,“如今我仅凭个人,便能集行业之力,对抗外国资本。”
宋弦歌不由得担心:“你小心些,以防那些日本人狗急跳墙。”
何渡声叹了一声:“要是能把他们逼到这个地步才好呢。”
“你的降价策略打算做到什么时候?”
何渡声把脸埋在小孩儿奶香奶香的肚子上一顿蹭,把小姑娘蹭得咯咯直笑。
小家伙已经开始认人,她可喜欢这个人了。每次都会逗她很久。
何渡声也跟着孩子不自觉地笑。
“既然是给咱们小流之庆祝的,当然是越久越好。”他又去戳小姑娘滑滑的小脸蛋,“从做了降价那个决定开始,我就没准备恢复原价。”
小姑娘又笑,笑着笑着就吐了奶。
何渡声把孩子抱起来,熟练地用棉纱帕子给她擦脸擦衣服。
小流之黑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他,也不像文妈给她收拾的时候那样抗拒排斥。
何渡声说得随意,宋弦歌却听得心惊。
所有人,包括她在内,都以为价格战只是暂时的。
何渡声重新安顿好小姑娘,才站起身来和宋弦歌说话。
“别担心,鹿逐找到了新的机床,做的机器配件更好了,我们厂里的效率撑得住。再说,还有那些被收购的纱厂仓库里的积压库存,正好清一清。”
又乐呵道:“现在这样多好,全上海的人,都在祝福咱们小流之。我今日去布行巡查,还听到客人在讲,希望咱们小流之乖乖地长,长命百岁。这样,说不定她爹妈一高兴,长牙时打折一回,会走路时打折一回,会说话时打折一回,每年生日打折一回……”
宋弦歌听着也高兴。
买布的人只是图便宜。
但哪个妈会嫌弃自己的孩子接受的祝福少呢?
两人说话不理小流之。
小姑娘挥舞着小手不乐意了。
哼唧哼唧就要哭。
何渡声只好站在小床边伸着手,晃动袖子:“小流之,看,这是什么?”。
小姑娘果然被转移注意力,开始抓袖子玩儿。
也是很好糊弄了。
宋弦歌无语。
“你快别这么逗她了,每次你走了,都要哄好久才好,谁整天有空陪着她玩儿。”
何渡声袖子晃得更甚。
“这有什么,她整天一个人躺着多无聊,就该有人陪着她玩才是。”
“那你别上班,就在家里陪她玩吧。”
小流之不知道是怎么认人的。
陪她玩的是宋弦歌或者何渡声,她才会好好跟着玩。能赏个笑脸。
像她爹那样甩着一片袖子就能开心许久。
要是换了丫头来,她心情好了时会两眼一闭睡觉。心情不好,直接就扯着嗓子哭。
何渡声摸摸鼻子,不敢反驳。
他们两个人现在是真的忙。
宋弦歌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重新开始工作。
工人学校运转得不错。
但仍有问题。
男工与女工之间时常发生矛盾,主要是男工挑事,骚扰造成。
后面即使惩罚或是开除了男工,后续依然会出现。
再有就是那些工人的孩子。
按照规划,这些孩子才是学校的常规在校生。
但在学校帮忙的路长歆来和她说,因为学校有免费的餐食,工人们愿意把孩子送过来,登记报名。
只是有许多女孩,只是在学校食堂吃饭,并不上课。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
有时候分明女孩儿们学东西比男孩快得多,又有上进心。女孩家里仍然会把男孩留下继续当学徒,女孩却留在家里操持家务。
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几次调解就可以解决的。
宋弦歌决定,办女校。
上学的女孩儿给与补贴,要让她们的家长觉得
最近她就在忙这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