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化学符号,触类旁通(六)(2/2)
北方当年被流贼搅乱的地区,卫所屯田本就乱了章法,陛下之前一句“国战需整土”,就能把土地重新分配,股东们也趁机拿到不少田,这事还好办;
关外辽东更不用说,早被后金占了,军户要么迁回关内、要么成了俘虏,土地早不是大明的,处置起来没顾虑;
就算是西域丢了的卫所属地,也能照“失地重划”的法子来,反正地盘不在手里,怎么议都不牵扯眼前利益。
可内地就不一样了——
比如登莱卫所,虽说军户没剩几个,可建制还在,官府名册上还写着“军屯属地”,真要撤了,就得改名册、清土地,牵扯的地主、军官一大堆,谁都不愿让步;
还有刘泽清的队伍,名义上是山东总兵营,实则是募兵,全靠朝廷发粮饷过日子,跟屯田半点没关系,卫所改革根本管不到他们,反倒要考虑改革后怎么养这些兵,又是一笔新麻烦。
一时间,殿上没人敢轻易开口,都低着头琢磨:
陛下到底想动哪块?
是先捡好处理的北方卫所下手,还是要硬啃内地这块硬骨头?
没人敢接话,朱有建也不催,只静静看着底下。
他心里清楚,大明的卫所体系远比表面复杂——
除了跟鞑靼对峙的九边军镇有卫所军户,沿海从渝关以南的永平府到广西廉州府,密密麻麻全是卫所,号称“守卫海上长城”;
再加上跟各宣慰司对应的卫所,算下来还剩近百个,牵涉着十万军户、近千万人口。
不管这些军户是逃了、是隐了,也不管土地换了几任主人,只要卫所建制还在,朝廷就得认它的名义归属,动任何一个都像扯藤蔓,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让人头疼的是,没人说得清军户到底还剩多少——
之前马进山回肃州招兵,人人都说“卫所早空了”,结果一吆喝,竟凑出七万多人,可见军户的底子还在,只是散在民间罢了。
沿海地带没怎么打过仗,真要把军户都召集起来,就算凑不齐千万,大几百万总是有的,这么多人的安置、生计,全是要解决的难题。
不光卫所,地方守备军队也跟屯田军户绑得紧——
各府州县都有专门的军田,本是守备军户的口粮来源,可这些田十有八九被军官、勋爵占了,要么租给佃户收租,要么自己雇人种。
即便如此,军户的名册还在,朝廷也不能不认,真要把军户建制撤了,这些人没了“军户”身份,又没了田,万一闹起来,可不是小动荡。
殿内的沉默越来越久,连呼吸声都显得格外轻,只有朱有建指尖敲着龙椅的声音,一下下落在众人心上。
乾德皇帝抛出卫所处置的话题后,朝堂上瞬间落针可闻——
不是大臣们不想答,是实在没法答。
在场的北方勋贵私下盘算着,自家封地多在北方,卫所问题看似跟自己没太大牵扯,可南直隶的卫所大多跟南方勋贵绑在一起,尤其是魏国公府,南北两支本就同出中山王徐达一脉,真要顺着皇帝的话头议论,万一得罪了南方勋贵,日后朝堂上难免结怨,犯不着为这事出头。
文官们更是打定主意不趟浑水——
卫所改革牵扯土地归属、人口安置,还沾着军权,哪一样都碰不得。
今天敢说“裁撤”,明天就可能被地方豪强参一本“扰民”;
敢说“重立”,又得面对军户流失、屯田荒芜的烂摊子,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丢了乌纱帽都算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