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呆萌萝莉总裁的隐婚虐恋 > 第464章 谁在锅底刻了第一刀

第464章 谁在锅底刻了第一刀(2/2)

目录

“我们真的能演吗?”一个孩子小声问。

“你们已经在演了。”陆昭回头,目光温和,“从你们开始用锅盖打节拍那天起。”

抵达县文化中心时,喧嚣扑面而来。

彩旗招展,音响轰鸣,重点中学的乐队正在候场区调试设备,吉他、贝斯、电子鼓一应俱全。

可主唱迟迟未到,带队老师急得直跺脚。

“临时退赛?那可是市里点名要推的节目!”工作人员连连摇头。

争吵声传进陆昭耳朵里。

他站在角落,并未多言。

阿木却忽然抬头:“我们可以……试试配合。”

全场静了一瞬,随即爆笑。

“你拿个破铁片,还想当伴奏?”重点校的鼓手嗤笑出声,“这是噪音,不是音乐!”

陆昭依旧沉默,只轻轻点了点头。

阿木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

聚光灯打在他身上,瘦削的身影被拉得很长。

他举起铁片,贴向麦克风支架——

一声尖锐却不刺耳的摩擦音穿透空气,如裂帛,如风穿隙。

台下哄笑更甚。

可阿木不管。

他闭上眼,手腕轻颤,第二声落下,第三声接续,渐渐形成一种原始而执拗的律动。

像是老屋梁上滴水,像是冻土开裂,又像是谁在深夜一遍遍磨刀。

忽然,小提琴手怔住了。

他发现自己的弓弦竟不由自主随着那节奏微微震颤。

他迟疑片刻,将弓背轻轻刮过琴弦——吱——

又一声加入。

鼓槌不再敲鼓面,而是磕在架子边缘;电吉他切换至失真模式,用拨片刮擦琴颈金属条。

原本僵持的演出,竟在无人指挥中悄然重组。

节奏愈来愈密,情绪层层堆叠。

观众席的笑声不知何时停歇,取而代之的是屏息凝神。

最后一击,阿木将铁片狠狠划过立杆——

铮!!

余音震颤,久久不散。

全场寂静三秒,随后掌声如雷炸响。

主持人冲上台,激动追问:“这叫什么名字?请报节目名称!”

阿木望向台下的陆昭。

陆昭摇头。

青年收回视线,对着话筒低声说:“它还没有名字。”

节目单最终登记为:《未命名·壹》。

三天后,高原小学的“箴言墙”被人拍下上传网络。

那是一堵由废旧饭盒拼成的矮墙,上面贴满学生写下的纸条:

“我昨天撒谎说馍丢了,其实是自己吃了。”

“对不起,我把蜡笔弄断了,但它画出了更好的太阳。”

“我想妈妈,但我不哭,因为火苗也会摇晃。”

有人怒斥:“这些负能量该清理!”

教育局来电:“影响校风,请立即整改。”

听证会上,家长代表齐聚。摄像机林立,气氛紧绷。

就在此时,一位裹着头巾的农妇站起来,嗓门不大却清晰:“我家娃上周写了‘偷吃了弟弟的馍’,结果半夜爬起来,蒸了一锅新馍,还给我留了张纸条——‘妈,你也吃热的’。”

会议室先是一愣,继而哄堂大笑。

一位老炊事员的儿子会后找到记者,递上一张泛黄纸条复印件:“这是我爹第一次写给锅的话——‘对不起,我把最后一口汤给了班长。’他说那晚班长发高烧,我没告诉任何人。”

记者当晚发文致歉,附上自己童年写给煤炉的忏悔笔记扫描件:“小时候我把作业烧了,骗说是老鼠啃的……谢谢你替我瞒了一辈子。”

风波平息,但涟漪远未终止。

城市里,一群年轻人自发组织“裂缝溯源行动”,试图考证苏家老宅灶台是否真实存在原型。

考古队进驻废墟,红外探测显示地基下方确有长期高温残留痕迹,可碳十四测定结果混乱不堪——样本年代竟跨越近百年。

争论之际,那个曾在此长大的孩子携女友重返现场。

他在碎砖堆中拾起半截炭条,蹲下身,在裸露的地基石面上缓缓划下三道线。

刹那间,七户邻居家中老灶无风自燃,火焰幽蓝,持续三分钟,熄灭如初。

与此同时,南方小镇图书馆顶层。

程远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山脊线上一道流星划落。

他忽然转身,从书架最底层取出那卷尘封已久的“刮石练习”磁带。

标签早已模糊,唯有背面一行小字隐约可辨:“教不会的,就让他们自己造风。”

他轻轻将磁带送入运转的碎纸机。

齿轮咬合,纸带断裂,磁条缠绕绞轴,发出细微哀鸣。

黑暗中,他低语:

“该轮到你们自己造风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边境聋校厨房,萌萌独自伫立在灶台前。

窗外月光冷冽,映着他稚气未脱的脸庞,眼神却沉静如渊。

他手中握着一叠特制硅胶碗垫,袖口内侧的银线火苗在夜色中微闪。

广播正播报新闻:“经专家评估,AI手语识别系统将于下周全面启用,原辅助沟通工具即日起停用。”

萌萌低头,指尖抚过垫片上细密的浮雕符号。

许久,他转身走入储藏室,将所有垫片整齐码放于铁盆之中。

火柴划亮的一瞬,映出他眼中一闪而过的痛楚与决绝。

烟雾缓缓升起,缠绕梁柱,仿佛某种告别。

而墙外,晨光尚未破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