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谁还记得怎么假装点火(2/2)
这名字不是谁告诉他的,而是昨夜梦中浮现的低语——像风穿过岩缝,带着沙砾摩擦的粗粝感。
他本不该出现在这里,调任文件三天前才批下,可当看到“薄荷园附属实验中学”几个字时,指尖竟不受控地颤抖了一下。
仿佛某种沉睡的频率,正悄然苏醒。
此刻,阿木仍跪坐在水泥地上,冲锋衣袖口磨得发白,手里一枚锈迹斑斑的鞋扣被他反复摩挲。
他抬头一笑,声音不高,却穿透了哄笑:“你们听过沙暴里的声音吗?”
没人回答。
风忽然停了。
下一秒,警报撕裂长空!
红光闪烁,广播机械女声重复播报:“强风橙色预警,预计十分钟内抵达,请立即避险!”
人群骚动。
新生们慌乱四散,有人推搡尖叫。
阿木却猛地站起,拍手三下——清脆、稳定、像敲击某种古老节拍器。
“进走廊!靠右!按我节奏敲栏杆!”他吼道。
没有解释,没有动员,只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权威。
学生们愣了一瞬,竟真的跟着跑进教学楼侧廊,抓起栏杆上的金属扶手,学着他的动作开始敲击。
起初杂乱无章,叮当乱响,像一群受惊的鸟扑腾翅膀。
但阿木不急。他闭眼,深呼吸,然后缓缓抬起右手,落下——
再落——
咚、咚。
三短一长,间隔精准,如同心跳复苏。
十分钟后,奇迹发生了。
整条走廊的敲击声竟自发归整,形成一种奇异的波频共振。
连空气都微微震颤起来。
值班教师冲出来想制止,却发现广播喇叭突然自动开启,传出一段断续录音:
“……信号源位于东经97.3……重复,非电磁波段……疑似固体传导……编码模式类似儿童拍手歌……”
全场死寂。
陆昭瞳孔骤缩。
这段录音他太熟悉了——十年前边境雪崩救援行动中,唯一能穿透冰层定位幸存者的,正是这种由摩擦与敲击构成的“土语”。
官方称之为“原始应急通讯原型”,后来被封存归档,列为绝密。
而现在,它竟然……从这群孩子的手下重新活了过来?
他看着阿木背影,那件旧冲锋衣下仿佛藏着一座沉默火山。
不是复现历史,而是在恐惧中创造语言。
与此同时,高原某村落。
一面涂满荧光涂料的老灶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专家团穿着笔挺西装,手持测量仪,对着砖缝拍照记录。
评审组长扶了扶眼镜,语气坚定:“必须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文化传承可复制、可推广。”
话音未落,一个满脸烟灰的青年冲上前,一把夺过记录本:“你们懂什么?我爸烧了三十年灶,每道裂缝都是他听风辨温的眼睛!你们要把它变成说明书?”
他是老炊事员的儿子,名叫达瓦。
争执间,老人突然捂住胸口倒地,脸色青紫。
“爸——!”达瓦嘶吼。
救护车尚未赶到,学生自发围拢灶台,蹲成一圈。
不知是谁先开口,讲起了那个流传多年的睡前故事:
“锅缝爸爸不怕冷,因为他把太阳藏进了墙里……每当风雪夜,裂缝就会唱歌,热水就从石头里流出来……他说,光要会走路才行。”
一句接一句,童声稚嫩却坚定。
说到“他把甜水藏进裂缝”那一刻,整座灶台猛然蓝光暴涨!
裂缝中蒸腾出滚烫水汽,弥漫整个厨房。
医生赶来后震惊不已:“情绪高度共鸣诱发集体肾上腺素激增,配合地下微热循环……理论上确实可能短暂提升体感温度。”
但他没说的是——所有孩子睁着眼睛,瞳孔深处,竟泛着幽幽蓝光,如同星火落入深潭。
评审组连夜开会,最终一致通过决议:
《关于高原荧光灶台保护方案》第一条赫然写着:
“允许不科学的存在。”
城市另一端,“共享记忆晚餐”项目陷入混乱。
七户家庭共用一台智能灶台,系统声称能通过香料燃烧数据生成“情感曲线”,实现邻里心灵共振。
首夜运行,程序突遭干扰,锅底三道旧缝同时喷出浓烟,触发消防警报。
居民仓皇撤离。
唯有一个孩子逆流冲回阳台,将珍藏的薄荷标本投入烈火。
焦味弥漫瞬间,七扇窗户齐齐推开。
老人们不约而同哼起一首残缺童谣——词不成句,调不成谱,像是记忆碎片拼凑出的呜咽。
可就在那刻,烟雾竟在空中凝成一道模糊人形轮廓,伫立片刻,随风消散。
似曾相识。
似是某个曾在废墟中守候的身影。
而在千里之外的苏家老宅废墟前,程远静静蹲下。
手中是一片搪瓷缸的裂片,边缘锋利,映着残阳如血。
他轻轻将其嵌入地基缝隙,动作虔诚得像在封印一段命运。
风吹过荒草,灰烬盘旋而起,打着旋儿升向天空。
仿佛回应某种无声召唤。
它只是换了形态,在聋童的手语里,在孩子的敲击声中,在老人哼唱的破调里,悄然传递。
而真正的点燃,从来不需要被看见。
也不需要被记住。
只需要——有人愿意,在黑暗里刮一下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