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四合院:傻柱重生,娶妻陈雪茹 > 第205章 自豪

第205章 自豪(1/2)

目录

三天假期很快结束,何裕柱在家陪伴家人。

期间,他也得知了一些关于贾东旭的消息。

贾东旭在医院昏迷了三天,最终苏醒过来。

虽然营养不良是主要原因,但他的虚弱身体无法承受过度疲劳,这才是他晕倒的根本原因。

现在虽已醒来,但这对他的身体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这种伤害不可逆转,即使后续慢慢恢复,这段时间的损耗也会转化为潜在疾病,加重在他的身体上。

然而,醒来终究是好事。

易忠嗨将贾东旭接回家后,特意买了一只老母鸡。

在这个年代,这东西非常稀少。

普通的公鸡还能通过花钱买到,但老母鸡通常不会有人出售,因为它们能持续产蛋,只有败家的人才会卖掉。

尽管如此,易忠嗨还是通过人脉购买到了这只老母鸡。

这次经历也让易忠嗨意识到仅靠贾家可能不够,所以他亲自确认秦淮茹用鸡汤和鸡肉喂养贾东旭后才放心。

之后,易忠嗨避开贾张氏,给秦淮茹一些物资和粮票,让她在补贴家用的同时也要好好照顾贾东旭。\"大娘,您对我们家东旭这么好,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秦淮茹看到这些物品时,眼中泛起泪光。

她现在怀孕了,婆婆本就苛刻,她明白贾东旭的身体状况不佳,却无能为力。\"好了,咱们别提这些。

你也辛苦了,挺着肚子还照顾东旭。

把这些东西当作我的心意,你也为自己和东旭补一补。”

……

1956年1月。

生活步入正轨后,何裕柱结束假期返回304研究院工作。

由于无缝钢管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四科室在304研究所的地位显着提升,成为所内备受瞩目的科室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由张兰、陈兴业等高级研究员带领的团队。

这一变化让科室里的研究人员倍感自豪,大家都以能加入十四科室为荣。

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科研工作,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荣誉。

作为十四科室的负责人,何裕柱正在一号研究大楼与陈兴业、张兰等领导商讨事宜。

会议结束后,陈兴业宣布结束讨论,但何裕柱并未立即离开,而是等待陈兴业和张兰走近。\"柱子,**部最近发来的文件你已经看过了吧?”

陈兴业问道。

何裕柱点头回应。

在休假期间,**部针对无缝钢管展开了多次研究和讨论,并最终发布了相关文件。

文件的核心在于无缝钢管的应用技术。

随着**部和上级单位将100毫米口径无缝钢管技术推广开来,各行各业凡是适合使用无缝钢管的领域,都迎来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其中,无缝钢管的基础技术尤为重要。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十四科室不仅要完成自身研究任务,还需协助其他团队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无缝钢管的战略价值。

实际上,如果不是何裕柱的户籍、家庭及工作地点都在四九城,组织或许会考虑将他调往北方。

毕竟,以何裕柱目前的表现和成就,已引起部分领导的关注。

无缝钢管涉及国防战略技术,即便是在北方这样的工业中心,何裕柱也会受到高度重视。

此前,上面曾与何裕柱商讨此事,却被他礼貌谢绝。

单从个人情感来看,何裕柱绝不会舍弃自己的家庭,离开家乡前往北方。

况且,去北方的理由不过是当地的重工业条件优越、技术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

即便如今四九城的发展不如从前,何裕柱也毫不担忧。

他拥有系统的支持,个人能力不会受到环境限制。

另外,北方虽基础设施完备,但相应地,人员构成更为复杂。

那里是老大哥重点援助的地区,不仅有本国人才,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帮助,加上长期接受外界支援形成的特殊氛围,何裕柱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

相比之下,留在四九城,他可以更专注地投身工作。

他们研发的技术与设备完全由本国自主完成,无需担心被他人制约。

陈兴业看着何裕柱,感慨道:“柱子,虽然我很欣慰你的选择,但内心仍感愧疚,担心这里的环境可能影响你。”

这是他的真心话。

从道理上讲,像柱子这样的优秀人才,陈兴业希望他永远留在304研究所,这样他将来取得的成绩也会让自己脸上有光。

毕竟,他是研究所所长。

然而,从国家利益出发,柱子的才华应当发挥在更重要的地方。

对此,张兰教授也有同感,但她深知何裕柱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并未多言。

何裕柱依旧笑着向陈兴业解释:“所长,今后不必再说这些话了。

我现在已经是304研究所的一员,无论在哪里为国家效力都一样。

如果按照您的逻辑,当初我们十四科室刚成立时研究无缝钢管时谁能想到会有成果呢?有志者事竟成,不去北方未必是坏事,我们自主研发,不受制于人,岂不是更好?”

柱子的话让陈兴业眼前一亮,他似乎看到了新的方向。\"有志者事竟成,不受限于人,有你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会比其他国家差!”

会议结束后,何裕柱径直来到十四科室的实验室。

现在,十四科室因成果显着,研究所专门划出一层楼供其使用,整栋实验楼的二层全部归十四科室支配。

这里有四间实验室和两间办公室,这样的待遇在整个研究所里都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如此,其他科室和研究人员对此毫无怨言。

毕竟十四科室的成绩摆在那儿,反而激发了不少人对他们的羡慕,许多研究员都希望能有机会调入十四科室。

何裕柱走进实验楼时,十四科室的成员正在实验室校对和优化数据。\"何科,您来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