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初见端倪(2/2)
“看来,孔家这颗大树倒了,猢狲虽散,却总有些旁的树木,觉得唇亡齿寒,或是想趁机揽过这士林清议的大旗。崔明远那日宴席上的话,果然不是无心之失。”
慕容嫣靠回椅背,指尖无意识地缠绕着垂落肩头的一绺青丝,凤眸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们不敢明着反对北征,更不敢非议朝政,便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教化、取士之事上做文章,迂回地表达不满,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舆论,甚至……或许是想在未来的朝堂中,安插更多倾向于他们仁恕之道的人。这比孔家那般明目张胆的叛逆,更需警惕。”
“嫣儿所虑极是。”林臻握住她的手,语气沉稳中带着锐利,
“崔家树大根深,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尤其在士林清流中影响力巨大。他们若存心搅动风雨,确实比孔家更难应付。不过,眼下北疆战事为重,朝局稳定是第一要务。对这些暗流,我们需心中有数,暗中留意,但不宜大动干戈,以免打草惊蛇,反被其利用,煽动士林不满,影响前线军心。”
慕容嫣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洞悉一切的冷静:
“朕明白。眼下确实不是清理内患的最佳时机。只要他们不公然作乱,不阻碍北征大计,朕可以容他们暂时蜷缩。但……”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斩钉截铁,
“若有人敢趁国战之际,行掣肘之事,或与外部势力暗通款曲,朕绝不姑息!孔家,便是前车之鉴!”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凛然的杀气,在这温暖的寝殿内弥漫开来。
那身神凤降世裙的墨金色泽,仿佛也随着她情绪的波动而显得更加深沉。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内侍谨慎的通报声,称崔明远有要事求见,是关于今岁祭孔大典的仪程安排。
慕容嫣与林臻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了然。
慕容嫣迅速收敛了外露的情绪,恢复了帝王的威仪,扬声道:“宣。”
崔明远躬身入内,行礼如仪。他今日穿着正式的官服,更显儒雅从容。
他呈上奏章,口齿清晰地禀报着祭孔大典的筹备情况,言语间对先师孔子极尽尊崇,对礼法规制一丝不苟,完全是一副恪尽职守的忠臣模样。
慕容嫣静静听着,偶尔询问一两处细节,态度平和,甚至带着赞许:“崔爱卿办事,朕素来放心。祭孔大典,乃国之盛典,关乎文脉传承,务必隆重周全,以示朝廷崇文重道之心。”
崔明远连称陛下圣明,又道:
“陛下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天下共睹。今岁大典,各方大儒、士子皆翘首以盼,正可彰显陛下教化之功,凝聚士林之心,于当前北疆战事,亦是一大助益。”
他这话,听起来依旧是满满的恭维与为国着想。
然而,在慕容嫣听来,这“凝聚士林之心”几字,却别有深意。
她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但愿如此。有劳崔爱卿费心了。”
崔明远又禀报了几句,见慕容嫣并无更多指示,便恭敬地告退。
自始至终,他的言行举止,挑不出一丝错处。
待崔明远离去,殿内重归寂静。
慕容嫣看着那份关于祭孔大典的奏章,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夫君,你看,这祭孔大典,办得越隆重,在某些人眼中,恐怕越是衬托出孔家绝嗣的凄惨,越是显得朕……刻薄寡恩吧?”
林臻走到她身边,揽住她的肩膀,语气坚定: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你我但求问心无愧,护得这江山社稷安稳。至于些许流言蜚语,不过是秋虫鸣叫,何足挂齿?待北疆大捷,四海升平,这些杂音,自然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