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1/2)
战争开始之前,最先闻风而动的,其实是各地的百姓。
长久以来,虽然大魏与别国接壤的边境常年动荡,腹地的百姓生活却是平和自在,富庶穷困皆有,但无论如何,都没有战争的威胁与困扰。
在听说大魏即将硝烟四起时,许多百姓就连夜收拾包袱跑了,能跑多远跑多远,甭管是投奔亲戚还是归隐山林,都要尽量远离战区。
毕竟两军交战殃及池鱼,想要保住一条命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兵痞子”打劫财产,强抢民女,更有曾经经历过战乱的老人说,有些将领为了震慑敌军,在占领重要城池后会下令屠城。
老人并未说错。从古至今,此等先例数不胜数,为了发泄士兵们的积攒已久的怒气与怨气,赢家将领对于自家军队报复式的烧杀抢掠行为会稍有放纵,生灵涂炭也不过如此。
但最可怜依然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并不参与战斗,却两边都得罪不起。
在南川以外的平民当中,大多数人并不认识镇南王,也不认识他麾下的顾家军,自然不了解其战斗路数,个个儿避之不及。
结果他们蓦然发现,带领着顾家军的将领,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玄将军。
啊,玄将军,这位他们认识,被皇帝厌弃的战神。
想到早前遍布大街小巷的流言,他们非常理解他投奔镇南王这个选择,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么作为玄将军的伯乐镇南王,应该也不是什么坏人吧?
有玄将军的好名声作保,平民们对顾家军多少都宽容了一两分,但仍旧怀着警惕之心,各地的驻军也都不敢有任何松懈。
然而顾家军却用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的作战方式。
镇南王仍然坐镇南川,除了威名赫赫的玄将军,代替他出征的将领还有他的儿子顾寒崧,以及心腹大将张裕与其子张烨然。
每抵达一座城池时,顾家军并不急于攻打,而是先劝降,此举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伤亡。
若是在规定时间内驻军拒绝投降,迫不得已变成两军交战的局面,顾家军亦是尽己所能地不伤及民众,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会组织民众迅速撤离战区。
至于那些个趁火打劫的恶行,他们更是一桩一件都未曾做过,有些人还会主动给他们塞银子,想要花钱消灾,却被他们义正言辞地推回去了。
顾家军的想法很简单,皆是长久以来在南川半农半军生活的耳濡目染——脱下甲胄,他们亦是平民一员,照样得勤于农耕,努力生活,皆知平民生存不易万分辛苦,哪里好意思拿他们的钱财?
保家卫国是荣誉,铠装皆是勋章,怎会是作奸犯科的挡箭牌?
若真有些个贪心之辈,民众皆可举报,等候他的便是严苛的军法处置。
由此,次数多了,平民们好似也都放下心来,偷偷摸摸交谈时也说玄将军这是投了明主,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态度温和严明的军队。
这些皆是普通城池的处理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的特殊情况,比如在南川附近比较大的府城,随着近年南川的富庶与发展,没少死皮赖脸地蹭过来受恩泽与实惠,于是在镇南王起义后,他们迫于吃人嘴短的压力,假模假样地打了一下,就迅速投降了。
还有些个地方较小的贫困地区,处于三不管地带,他们的献降亦是理所当然,只要看看双方的兵力差距,有脑子的都会选择在这时保存根本没有多少的实力。
这部分地区都属于炮灰墙头草,谁赢了听谁的。
如今的顾家军,早就不是数年前的惨样儿。
当年的他们,军队人数少得可怜,勉强能够守住南川的边境,只不过武器得不到换新,战甲亦是改进艰难,战役过后都要回收破烂似的把坏掉的武器捡回来,战甲也从死人身上扒,这般缝缝补补又三年,还能继续用。
直到顾烟杪开始赚钱,又挖了铁矿,还得了安歌的武器图,比照着设计了更轻便的武器,以及照着软甲的形制改良了战甲,慢慢地,顾家军的境况才得到大大的改善。
之前与西凉的那一战就是最好的证明,主动出击如同飓风横扫。
半农半军至少能保障粮仓充足,新兵蛋子们都有热饭吃,新锐的铁制武器与防御力更胜以往的战甲能保证他们能更好地在战场上存活,家乡近年的富足繁华也足以支撑他们出军的自信。
——这么一想,安歌真是个漂亮大绵羊啊,能让顾烟杪可劲儿地薅羊毛,各种角度全方位地薅,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简直就是改善大魏军用医用的科技大能,没有他做不到,只有他想不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