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 第193章 贞观大典!

第193章 贞观大典!(1/2)

目录

长孙皇后笑了,伸手拭去他残留的泪痕:“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记住,无论何时,阿娘和阿夜都是疼你的,只是这份疼,要守着规矩,护着大局。”

暖阁里的熏香依旧袅袅,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母子二人身上,温馨而安宁。

李泰心中的郁结,在母亲的温言细语中,渐渐消散,只余下对未来的笃定与平和。

李泰踏出立政殿时,午后的阳光柔和地洒在他身上,褪去了暖阁里的熏香,却带不走心底的那份安宁。

他的神态已不复来时的委屈郁结,眉宇间的不甘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得的平和。

往日里,他行走时总带着几分意气风发的急切,眼神里藏着对权柄的执着,连步伐都透着几分躁动。

此刻,他的脚步放缓了许多,不再匆匆忙忙,脊背挺得笔直却不僵硬,眉宇舒展,眼底的湿意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澄澈的笃定。

他偶尔抬手理一理衣襟,动作从容不迫,没有了之前的浮躁,反倒多了几分文人学子的沉静。

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整个人都轻盈了不少。

长孙皇后的温言细语像春雨般滋润了心底的郁结。

他终于明白,阿耶收回他的政务差事,不是不疼他,反倒是怕他因权欲迷失,怕兄弟间生出嫌隙。

那份被“剥夺”权柄的委屈,渐渐被“被守护”的暖意取代,原来父母的疼惜,从来都藏在“守规矩、护大局”的考量里。

想起自己这些年,仗着阿爷的宠爱,渐渐忘了亲王的本分,总想着和阿兄争长短,甚至隐隐觊觎储位。

现在想来,那般执着于权柄,不仅让阿兄不安,让朝臣猜忌,更差点重蹈伯父和阿爷当年的覆辙。

阿娘说得对,他的才华不在于朝堂争竞,而在治学编书,这才是他该守的本分。

既然李世民给了他静下心来的机会,不如放下对储位的觊觎,专心投入经史编纂,用另一种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

就像阿娘说的,编出流传后世的典籍,比一时的权柄更长久。

往后,他要好好做个皇子,和阿兄和睦相处,疼惜妹妹们,让皇室不再有之前的血雨腥风,这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李泰站在立政殿前,望着远处的宫墙,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映出平和的笑意。

离开皇宫,李泰带上很多东西,离开长安城。

直奔栲栳村,萧然所在的小院。

之前李恪,程处默和秦怀道帮忙卸了李承乾带来的东西,现在李泰又送来一大堆。

“青雀,你和阿兄这是作甚啊?”李恪一直在栲栳村,不知道皇宫发生了什么。

李恪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对皇位没有什么想法。

“没事,就是想回来了,长安城哪有这里住的舒服啊!”李承乾笑了笑。

很快,萧然李丽质几人也出来了。

萧然和李丽质都看得出来,李泰的状态不太对。

李承乾来栲栳村,第二天萧然带着人去了皇宫,紧接着李世民态度发生改变。

李泰自然知道,这件事肯定和萧然有关系。

李泰在栲栳村待了许久,自然知道萧然的含金量,还有李世民对萧然的重视程度。

“阿兄!”李丽质喊了一声。

“四郎!”

“五娘,小郎君,我想回来了,住在这里...”李泰笑了笑。

听到李泰这样说,萧然和李丽质也明白怎么回事。

“好,欢迎!”萧然跟着搬东西。

家里一直在扩建,主要是仓库这些,现在又塞满了。

等东西搬完,李泰找到萧然,“小郎君,有没有时间?”

“有的!”

“我们走走吧!”李泰说道。

“好!”

李丽质主动走开,去了另一本,萧然和李泰出了院子。

“小郎君,我是不是不如阿兄啊?”李泰说的很平静。

“文学,丹青这些,四郎远胜大郎。”萧然知道李泰想问什么,也就没有藏着掖着。

“小郎君,是不是知道点什么?”李泰也不傻。

“四郎,不会有结果的,我不想你们兄弟反目,不想五娘,兕子梵音她们以后伤心!”

李泰点点头,知道萧然帮的不是李承乾,而是嫡长子。

听到萧然的话,李泰停下脚步,侧脸迎着午后的阳光,嘴角勾起一抹淡而释然的笑,眼神里没有了半分过往的不甘与执拗,只剩澄澈的了然。

转头看向萧然,眉梢舒展,没有丝毫愠怒,反倒带着点“果然如此”的平和。

往日里谈及储位时眼中的锐利与躁动,此刻已全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沉淀后的通透。

他轻轻点了点头,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事,没有委屈,没有怨怼,只剩一种“终于被说透”的坦然。

李泰心里早有预感,此刻被萧然点破,反倒彻底放下了最后一丝隐晦的执念,坦然接受了“储位与自己无关”的现实。

他明白萧然的出发点从来不是“帮李承乾”,萧然和李承乾之前没有什么交情。

“小郎君,我现在还年轻,我想做点什么,为了大唐,为了阿爷也为了阿兄...”

萧然略微思索,“四郎,编纂一本书吧!”

“之前我也编纂过...”

“我说这个不一样!”萧然打断了李泰。

萧然望着田埂边随风摇摆的稻穗,语气带着几分郑重,又藏着难掩的期许:

“四郎之前编纂的侧重地理方志,虽精良却有局限。”

“我想说的,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大类书’。”

“凡天下学问,无所不包,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历法,下至农桑工艺、医卜星相,甚至民间传说、异域风土,只要是有用的知识,都要收录其中。”

他转头看向李泰,眼神亮得惊人:

“你想想,隋末战乱,多少古籍焚毁散佚,有些孤本说不定再过几年就彻底没了。”

“我们把天下藏书都搜罗来,组织文人学者分门别类整理、抄录,编成一部煌煌巨著。”

“往后学子治学,不用再四处搜寻散佚典籍,后世子孙想了解先贤智慧、大唐风貌,翻开这本书就能一览无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