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拍摄(2/2)
他对着试衣间的镜子调整领口,解开两颗衬衫扣子,露出一点精致的锁骨——不同于Esquire的复古绅士,这次的造型多了份贵气,却不张扬。
走出试衣间时,造型师上前帮他拂了拂肩线:“太合适了!丝绒挑人,您穿既不臃肿也不单薄,完美贴合身形。”
摄影师李然是位三十多岁的女性,穿简约的黑色连衣裙,说话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沈复,我们先拍《水流》画前的镜头,你拿着那只复古怀表,想象自己在等一个能改变人生的机会——不用刻意摆姿势,怎么自然怎么来,重点是眼神里的‘期待’和‘释然’。”
沈复走到蓝色抽象画前,画的面积几乎占了半面墙,白色线条像流动的水,又像飘着的云。
他拿起怀表,指尖轻轻摩挲表壳,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慢慢沉静下来。
轻轻打开怀表,指针“滴答滴答”地走着,目光落在表盘上的“1921”字样,然后慢慢抬头望向画廊深处,仿佛那里真的站着“机会”。
“就是这个状态!”李然激动地喊,相机快门“咔嚓咔嚓”响个不停,“眼神再柔一点,对,别太急切,要带着‘等了很久终于要到了’的释然!”
沈复按照指导调整姿势,偶尔抬手拂过画框边缘,指腹蹭过木质纹理;偶尔轻轻合上怀表,表盖扣合的“咔嗒”声刚好融进快门节奏;偶尔微微偏头,头发垂在脸颊旁,留下点柔和的阴影——每个动作都自然得像本能,没有刻意的设计,却满是故事感。
“很好!再拍最后一组就收工!”李然刚说完,小周就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手里的手机攥得发白,声音都带着颤:“沈复老师……有个陌生号码打过来,说是曾国祥导演的助理”
沈复手里的怀表差点滑落在地,指尖瞬间绷紧——曾国祥?那个拍《七月与安生》的导演?
他怎么会突然找自己?他深吸一口气,捏了捏手心的汗,接过手机时,指节因为紧张泛着白:“我来接,你别慌。”
按下接听键,温和的男声从听筒里传来,带着礼貌的距离感:“请问是沈复老师吗?我是曾国祥导演的助理小林,曾导刚开完会,想跟您说几句话,您现在方便吗?”
“方便。”沈复的声音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
他实在想不通,这位以挑剔著称的香港名导,为何会找上自己——一个在韩国发展、重心并不完全在内地的偶像。
没几秒,另一个声音传来,带着点香港口音,却清晰有力:“沈复老师,您好,我是曾国祥。是这样,我正在筹备一部电影叫《少年的你》,本来定了鹿老师演男主小北,但他因为个人原因没办法出演,剧组现在暂时停滞了。
周东雨老师跟我推荐了你,说你是北电的学弟,专业课成绩很好,她看过你演的剧,觉得你演技和形象都很适合小北这个角色。
我也看了你的资料和《向往的生活》,你身上有小北的‘劲’和‘真’,想邀请你明天来重庆剧组试镜,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
“小北”两个字像重锤砸在沈复心上。
这个名字,这个角色……他太熟悉了。
前世四字那个深入人心的演绎瞬间浮现在脑海。
他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心跳却奇异地平稳下来。
巨大的惊讶过后,是一种了然于胸的平静。
他知道这个角色的分量,也知道该如何去诠释。
“曾导,谢谢您告知。”沈复的声音依旧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起伏,“我明天有时间。请问需要准备什么吗?比如剧本片段或者角色分析?”
“不用太紧张。”曾国祥的声音很温和,像在安抚他,“我让小林把小北的人物小传和一段试镜片段发给你,你先看看就行,不用刻意背台词。小北这个角色最需要的是‘真’,不是技巧,你只要把你理解的小北表现出来,就够了。”
“好的,明白。谢谢您曾导。”沈复的语气礼貌而克制,既没有受宠若惊的激动,也没有刻意表现的热情。
挂了电话,他站在原地,眼神里闪过一丝思索。
机会来了,接住便是。
得之我命,失之我幸,他早已过了为单一机会而狂喜或焦虑的阶段。
“沈复老师,您没事吧?”小周看着他平静的神色,有些意外于他的镇定。
“没事。”沈复将怀表放回道具桌,语气淡然,“是曾国祥导演的邀约,让我明天去重庆试镜《少年的你》男主小北。”
小周的眼睛瞬间亮了:“真的吗?太好了!那可是大制作!我马上帮您推掉明天的品牌站台和后天的杂志采访,订最早一班去重庆的机票!”
“嗯。”沈复点头,“另外,让公司的助理把能找到的‘底层少年生存观察’资料都发我,越细越好——他们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动作细节,哪怕是走路的姿势、递东西的手势,都要。再帮我查一下重庆老巷的纪录片,最好是拍打工少年的。”
“好的!我现在就办!”小周立刻掏出手机,手指飞快地打字。
沈复转身对李然抱歉地笑:“李然老师,不好意思,我临时有急事,剩下的拍摄能不能调整到下次?真的很抱歉耽误您的时间。”
李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摆手:“没事没事,你先去忙!能被曾导邀请试镜,肯定是好机会,别耽误了。拍摄我们改期就行,你放心准备试镜。”
“太谢谢您了!”沈复微微颔首,去换衣服,将丝绒西装小心叠好交给造型师,拿起自己的外套便往外走——他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梳理一下脑海中关于小北的一切。
前世那些经典的表演细节、角色分析,此刻都是他宝贵的财富,他需要将其与自己的理解融合,转化为真正属于“沈复”的诠释。
画廊附近的书店很安静,沈复直奔社会学区域,指尖划过书架上的书脊:《城市底层少年观察手记》《青少年生存困境与心理》《边缘少年的日常》。
他又转到文学区域,拿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生存与挣扎的主题或许能提供更多视角。
结账时,书店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戴着老花镜,看着他手里的书笑:“小伙子,这些书都挺有深度啊,是学社会学的?”
“算是吧,需要了解一些角色背景。”沈复礼貌回应,没有过多解释。老板点点头,递过包装好的书:“祝你顺利。”
坐上车往酒店赶时,他打开手机,下载了两部纪录片:《重庆老巷里的少年》《山城角落的生存》。
车子穿过BJ的街道,他平静地看着窗外,内心却在快速整合信息:前世四字版本的小北,其成功在于抓住了角色内核的“韧”与“脆”,那种在泥泞中挣扎却未曾熄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