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豆分三六九等,油炼金玉琼浆(1/2)
粮仓内,灯火通明。经验最老到的陈伯、李叔带着十几位手脚麻利、眼神锐利的妇人,开始了浩大的分拣工程。
豆子如同碧玉溪流,在粗筛、细箩和无数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掌间流淌、跳跃。
颗粒最大且饱满、圆润如珠、色泽碧绿均匀、毫无虫蛀疤痕的顶级豆子,被小心翼翼地单独拣出,放入铺着干净粗布的特制箩筐里。
这些,将是林家村未来丰收的根基,是林砚规划中“种子库”的核心。
分拣持续了整整五天五夜。最终,数据汇总到林砚手中:
入库碧绿大豆总量:1,305,000斤。
精选良种:522,000斤(占总量的40%)。
这些豆子被装入特制的、内衬油纸和石灰防潮层的巨大陶瓮中,密封后存入粮仓最干燥、通风条件最好的核心区域,由专人看管,静待来年春播。
榨油用豆:783,000斤(占总量的60%)。
这些豆子品质稍逊,但也远超市面普通货色,是榨油的绝佳原料。
挑选良种尘埃落定,村头沉寂多时的油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生机。
这一次,榨油不再是传统小作坊的敲敲打打,而是带上了工业区技术革新的印记。
林永年从工业区调来了几台刚刚完成初步测试的改进型螺旋压榨机。
这些钢铁怪兽取代了部分笨重的石碾和木榨,效率成倍提升。
巨大的铁制料斗吞入成袋的豆子,经过初步破碎、轧胚(压成薄片)、蒸炒(调整水分和温度,利于出油)后,送入核心的螺旋榨膛。
沉重的飞轮在蒸汽机或畜力的驱动下隆隆转动,强大的压力迫使金黄色的油液从豆胚的缝隙中汩汩渗出,汇聚到下方的油槽。
分离出的豆饼则从另一端被挤压出来,成为上好的饲料或肥料。
“嚯!这铁家伙,劲儿可真大!”守着传统石碾大半辈子的老油匠,看着螺旋压榨机源源不断淌出的清亮油流,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而醇厚的豆油香气,混合着蒸炒豆胚的焦香,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充满富足感的味道。
榨油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
林砚几乎每日都泡在油坊,观察设备运行,与工业区的技工讨论改进细节,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达到最优。他对油脂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要求过滤必须彻底,确保油液清澈透亮,无任何杂质沉淀。
十余天后,当最后一滴油被收集入巨大的储油罐,最终的榨油数据也出炉了:
榨油原料豆:783,000斤。
产出顶级豆油:187,920斤(压榨率24%!油色金黄透亮,香气醇厚,顶级品质)。
产出豆粕:约595,080斤(优质饲料)。
看着储油罐里那几乎要满溢出来的、金灿灿的液体,所有参与榨油的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言喻的自豪。
这不仅仅是油,这是林家村汗水的结晶,是旱灾之后顽强复苏的象征,是实实在在流淌的液态黄金。
村公所前的晒谷场再次被利用起来,这次摆满了擦拭得锃亮的大小油罐、油壶。林广福以及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在前方。
晒场上人头攒动,全村六百户、近两千口人几乎都来了,空气中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豆油香和一种近乎节日的喜庆期盼。
林广福上前一步,声音清朗,清晰地传遍全场:
“乡亲们!咱们林家村,熬过了旱灾,迎来了这前所未有的大豆丰收!这油,是用咱们自己种、自己收、自己榨的豆子炼出来的!是咱们自己的油!”
“现在,按人头分油!大人小孩,一律平等,每人15斤!”
“哗——!”人群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和掌声,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十五斤油!这在往年,是许多人家一整年也未必能攒下的份量!
分发工作有序进行。
壮劳力们负责将大油罐里的油舀出,注入各家自带的容器。
场面热闹非凡:
一位满头银发、满脸沟壑的老妪,颤巍巍地接过自家分到的一小罐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