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水利公债和钢铁基地建设债(2/2)
他们盯着告示上“优先用水权”、“优惠水费”的字眼,眼睛发亮。
晋城连年旱魃为虐,水比油贵!若能锁定未来五年的优惠用水额度,等于给自己的产业上了一道保险!
何况还有县衙税收担保,6%的年息也不低。
“王掌柜!您也来啦?看中水利债了?”一个穿着绸衫的粮商问熟人。
“是啊!这用水权实在!我那粮栈和磨坊,哪年不为水发愁?买它几百两,用水不愁,利息还白赚!”王掌柜盘算着,“而且这是官府的债,有县衙兜底,总比钱庄的票子稳当!”
“说的是!我那小染坊更离不得水!我也买点!”
右边“钢铁基地建设债”的队伍,则显得更为激进和专业一些。
挤在这里的多是嗅觉敏锐的大商号代表、钱庄的放款经理、见识过外埠工业利好的行商,以及一些看好领航者前景、敢于博取高收益的富户。
7%的年息本身就比水利债高出一截,更重要的是,领航者公司近期的动作太大了!
枯树林那惊天动地的规划,德国设备的传闻,早已在私下传得沸沸扬扬。
如今看到白纸黑字的专项建设债,且有土地、矿权和晋兴银行三重担保,吸引力巨大!
“李经理!您怎么看这钢铁债?八年期可不短啊!”一个钱庄管事问同行。
“期长怕什么?7%的年息摆着!关键是领航者这盘子够大够硬!你想想,他们敢发这债搞基建,说明核心的设备资金肯定有着落了!这是要动真格的!跟着下注,错不了!”李经理压低了声音,“而且有晋兴苏行长亲自担保,苏家什么背景?林家现在什么势头?这债,我看比省府的都稳!”
“高见!高见!我也打算让柜上挪些头寸出来认购!”
银行二楼,一间视野开阔、能俯瞰整个大堂的贵宾室内。
苏婉贞并未亲自下场,而是端着一杯清茶,静静地站在落地玻璃窗前。
她今日穿着一身深紫色暗纹提花旗袍,外罩一件薄呢短开衫,显得雍容而内敛。
她的目光平静地扫过楼下喧嚣的人群,如同俯瞰棋盘的弈者。
晋兴银行的大掌柜赵德全垂手侍立在一旁,手中捧着最新的认购登记簿,低声快速汇报:
“行长,开市仅一个时辰,水利公债已认购登记逾十五万两,多是百两、五百两的小额,认购者以本地需水商户为主,也有部分乡绅。”
“钢铁建设债认购登记,已突破二十五万两!”赵德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最大一笔是丰裕钱庄单独认购的五万两!晋隆货栈三万两!还有几个大商户都认购了上万两!势头非常猛!不少人就是冲着领航者的名头和7%的息来的!”
苏婉贞微微颔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
这个结果,早在她的预料之中。
水利债切中了晋城最迫切的民生与生产痛点(水),又有官府信用背书,稳健型投资者趋之若鹜。
钢铁债则凭借更高的收益、领航者展现的强悍实力(尽管设备来源是绝密)以及晋兴银行的信誉,成功吸引了追求更高回报的资本。
两者的定位区分极其清晰。
“赵掌柜,”苏婉贞的声音清冷而清晰,目光依旧看着楼下,“严格按章程办理。水利债的登记与县衙户房同步对接,确保后续用水权凭证的发放无误。钢铁债的登记,每一笔都要明确告知投资人,他们购买的只是债权,分享的是利息,不是资产。契约条款,务必让认购人亲笔画押确认,避免日后纠葛。”
“是!行长!属下明白!”赵德全躬身应道,“章程写得明明白白,领航者的厂房、水库、道路,产权都是公司的,债主只有拿钱的权利,这点反复强调了,认购人都签了知晓确认书。”
“嗯。”苏婉贞的目光在大堂内扫视,忽然停在钢铁债队伍前列一个正与襄理激烈讨论的中年男子身上。
那人穿着半旧的绸褂,但气度沉稳,手指关节粗大,像是常年与重物打交道。
“那人是谁?”苏婉贞问。
赵德全顺着目光看去,立刻答道:“回行长,那是‘永昌石料厂’的东家,陈大石。他刚登记认购了钢铁建设债一万两!说是看好钢铁厂建起来后,需要大量的石料、石灰,他的厂子就在枯树林西边不远。他认购这债,一是图利息,二也是想提前和领航者搭上线,拿下未来厂区的石料供应订单。”
苏婉贞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这就是实业带动效应的萌芽。
钢铁基地还未见雏形,其巨大的原材料需求和潜在订单,已经开始吸引上下游产业的押注了。
这个陈大石,眼光倒是毒辣。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襄理匆匆上楼,在赵德全耳边低语几句,递上一份电报抄录。
赵德全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郑重,双手呈给苏婉贞:“行长,瑞士急电!”
苏婉贞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片,上面只有一行简短得令人窒息的德文电码,以及旁边翻译用朱笔写下的四个汉字:
“黑金入库。”
窗外的喧嚣仿佛瞬间远去。
苏婉贞捏着电报的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泛白。
她的目光从楼下热火朝天的债券认购现场移开,投向遥远的北方天际,那里是枯树林的方向,也是莱茵河畔工业力量即将登陆的方向。
银行的玻璃窗映出她沉静如水的面容,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如释重负又锐利如刀的锋芒。
她轻轻将电报折好,收入贴身的口袋,仿佛收起了一把无形的钥匙。
“知道了。”她对赵德全淡淡吩咐道,声音听不出丝毫波澜,“钢铁债的认购,继续。催一催库房,新印制的债券,下午务必送到。”仿佛那张价值三百万美元的电报,不过是日常业务中的一个普通环节。
她转身离开窗边,留给喧嚣大堂一个从容而坚定的背影。
楼下的声浪依旧鼎沸,水利债与钢铁债的认购热潮如火如荼,为枯树林的崛起和那座钢铁巨擘的诞生,源源不断地注入着本土资本的热血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