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 第259章 前程已定

第259章 前程已定(2/2)

目录

“我们在明,敌在暗。如今我在翰林院,看似坐了冷板凳,但那摊‘故纸堆’,我自有办法让它变废为宝。

眼下,我们最需要的是沉住气,积累实力,熟悉规则,等待时机。

殿下那边,自有考量。我等需做好准备,当东风起时,方能乘风破浪。”

三人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眼中都燃起了昂扬的斗志。

一条无形的、坚韧的纽带,将这三个来自江南的年轻士子紧紧联结在一起,在这座充满机遇与危险的帝都,初步织就了自己的网络。

回到翰林院那间充满霉味的库房,张时安并未被眼前的浩繁与混乱吓倒。

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书院苦读的时光,心无旁骛,沉潜其中。

他亲自带着两名分配给他的、面露苦色的老文书,开始进行彻底的清理。

清扫灰尘,修补虫蛀,分类归纳。白日里,他耐心整理,登记造册;夜晚,则常常挑灯夜读,细品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记载。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整理永乐至嘉靖年间的沿海卫所档案、地方军报副本时,他发现了大量关于倭寇活动规律、船只特点、登陆地点、以及与沿海某些势家大族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原始记录。

其中一些细节,远比官方修订后的正史更为真实、残酷。

在一些南方州县,尤其是闽、粤两地的地方志《货殖志》、《风俗志》中,他更是找到了早年民间海商为了生存与发展。

私下进行海外贸易的路线图、交易的货物种类(如瓷器、丝绸、茶叶换回香料、白银)、乃至他们为了自保而形成的“十船联保”等组织形式的零星却珍贵的记载。

他甚至发现了几本当年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翻译)或随船医官留下的笔记残本。

里面虽然文字俚俗,却生动记载了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以及……那些地方对大明瓷器、丝绸的渴望,和当地港口的繁荣景象。

张时安如获至宝,将这些发现一一摘录、誊抄,分门别类,秘密整理成册。

他给这些笔记起了个不起眼的名字——《瀚海拾遗》。

这看似枯燥无味、被排挤的工作,正为他日后进一步完善《海事疏》、用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据来反驳守旧派“祖制不可违”、“片板不得下海”的僵化论调,积累着致命的弹药。

他将这冰冷的、被遗弃的库房,当成了自己进入朝堂的第一个秘密战场,默默耕耘,等待着在关键时刻亮出锋刃的时刻。

这一日,当他从一堆几乎要散架的故纸中,小心翼翼地拾起一本封面已经缺失、内容残破不堪的奏疏抄本。

拍去厚厚的灰尘,就着窗外昏黄的光线,勉强辨认出开篇的标题——《海疆兵备疏》。

再看落款,作者竟是嘉靖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时,他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屏住呼吸,仔细翻阅,虽然残缺,但其中关于水师训练、战船改造、以及“海防重于陆防”的远见卓识,依旧力透纸背,让他心潮澎湃。

他的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露出了一丝了然于胸、充满信心的微笑。

翰林院的风波只是开始,他这艘承载着帝王期望与个人抱负的舟船,已经沿着自己认定的航向,稳稳地驶入了深水区。

而他知道,这潭深水之下,更多的暗流、更大的风浪,正在前方悄然汇聚,等待着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