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入翰林院(1/2)
暮春的京城,杨花柳絮如同漫天飞雪,扰人清梦。
张时安在故乡浸润的温情与踏实尚未完全在心头暖透,便已换上了那身代表着清贵与起点、也意味着束缚与规则的翰林院修撰官袍。
青色的五品罗袍,胸前绣着象征文翰的鸂鶒补子,虽不及状元的绯红麒麟那般耀眼夺目,却自有一种沉淀下来的、不容小觑的文华气度。
除了爷奶和大伯,他们不愿意路途遥远,背井离乡的来到京城。
有些可惜,但现在自己羽翼未丰,不来也是好事。
就连爹娘他都要找人专门看顾一番,毕竟张时安知道,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得罪人是避免不了的。
翰林院位于紫禁城东南隅,毗邻文华殿,是一座绿树环抱、飞檐斗拱的静谧院落。
朱红的大门常年紧闭,只开侧门供人出入,门前两尊石狮默然矗立,俯瞰着每一个进出之人。
当张时安手持吏部的任命文书,踏过那高高的包铜门槛时,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廊庑两侧那一扇扇雕花木窗之后,有无数道目光。
好奇的、审视的、期待的,以及更多冰冷而挑剔的——如同细密的针,无声地刺在他身上。
不过以张时安的心理强度,这些阳光不痛不痒,根本对他造不成任何影响。
掌院学士周承恩,一位年过花甲、须发皆白的老学士,乃三朝元老,曾担任过帝师,在清流中威望极高。
他为人看似温和从淡,常眯着眼,如同打盹的老猫,但偶尔睁眼时,那眸光深处的锐利与透彻,却足以让人心惊。
他在正堂按制接见了张时安,说了几句“年少有为,乃国之栋梁,望勤勉任事,不负圣恩”的官面话,语气平淡得听不出丝毫波澜。
随后,便唤来了翰林院侍读学士,钱谦益。
这钱谦益约莫四十出头年纪,面容瘦削,颧骨高耸,一双眼睛总是习惯性地微微眯着,透着一股精于算计的光芒。
他是都御史杨涟的得意门生,素以恪守祖制、抨击“异端”着称,是朝中守旧派在翰林院的中坚力量。
他对着周学士恭敬行礼,转向张时安时,脸上堆起一种程式化的、皮笑肉不笑的表情:
“张修撰大名,如雷贯耳啊。状元之才,陛下亲点,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看似关切实则刁难的意味,“不过嘛,翰林院有翰林院的规矩。此地乃储才之所,重在积淀。
新人入院,无论才学高低,都需得从基础做起,熟悉典籍掌故,磨砺心性,去除浮躁之气。此乃前辈惯例,还望张修撰理解。”
说着,他不等张时安回应,便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引着张时安穿过几重院落,来到翰林院后楼一座僻静的、几乎被人遗忘的库房前。
库房木门上的铜锁已经锈迹斑斑,门楣上结满了蛛网。
钱谦益示意杂役费力地打开锈锁,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纸张霉味和灰尘的浓重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忍不住想要咳嗽。
“此地,”钱谦益用袖子掩了掩口鼻,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