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司马迁

第11章 司马迁(1/1)

目录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经后世考证多认为其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或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之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之前,享年约五十五至六十五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司马迁的故乡在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地处黄河龙门之下。《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官至太史令,精通天文历法与诸子之学,曾着《论六家要旨》,梳理先秦百家思想。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迁徙天下富豪于茂陵,司马谈举家迁往长安,司马迁也随父亲进入京城求学。他先后师从大儒孔安国和董仲舒,这为他日后着作《史记》筑牢了根基。

司马迁曾游历了许多地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我二十岁时向南游历长江、淮河,登上会稽山探寻禹穴,探访九疑山舜帝葬地,在沅水、湘水泛舟;向北渡过汶水、泗水,在齐、鲁都城讲学,观赏孔子留下的教化风气,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礼;在鄱县、薛县、彭城一带遭遇困厄,再经梁国、楚国返回长安。

这段漫游长达数年,司马迁不仅领略了大好河山的风采,也凭吊了许多名人遗迹,更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这为他以后的创造积累了素材。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这是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仪。《史记》记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司马谈作为太史令,本应参与这一盛事,却被滞留周南,悲愤交加下一病不起。

此时司马迁恰好出使西南归来,在河洛之间见到了病危的父亲。司马谈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他喘着气,嘱托儿子继承家族的史官之职,接着又道出毕生心愿:“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用白话说就是:“如今皇上承接千年正统,去泰山封禅,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运啊!我死后,如果你做了太史令,千万不要忘记我想撰写一部通史的心愿。”

司马谈又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意思是“自从孔子作《春秋》获麟以来四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历史记载中断了。如今汉朝兴起,天下统一,有很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我作为太史却没能记载他们的事迹,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很惶恐,你一定要记在心上!”

司马迁跪在床前,含泪叩首:“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式继任太史令。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他与公孙卿、壶遂等人共同制定《太初历》,这部历法以正月为岁首,融入二十四节气,贴合农业生产,很快被推行。修订历法的经历,让他对天文、音律等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史记》相关篇章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突然遭遇了无妄之灾。这一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命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兵配合。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善骑射,待兵宽厚,深得士兵爱戴。他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单于的八万大军,转战千里,杀伤匈奴兵万余人,最终因粮草断绝、援军未至,被迫投降。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满朝文武纷纷指责李陵不忠。司马迁与李陵虽无深交,却深知其为人,在汉武帝询问看法时,他坦诚地为李陵辩解。《汉书·司马迁传》记载了他的话:“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陵侍奉父母孝顺,对待士兵诚信,常奋不顾身奔赴国家危难。从他平时的品行看,有国士之风。如今他遭遇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就趁机夸大他的过失,我实在为他痛心。况且他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牵制数万大军,杀死很多匈奴兵,他转战千里,箭射完了,没有进退之路,士兵们空着手冒死杀敌,即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但战功足以昭示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想必是想找机会报答汉朝。”

这番话触怒了汉武帝,他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甚至讽刺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此次出征战绩平平),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交由廷尉审理。廷尉杜周秉承上意,将他定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汉朝律法规定,死罪可通过三种方式免死:缴纳五十万钱赎罪、接受宫刑,或伏法受诛。司马迁家境贫寒,无力筹钱;若伏法,父亲的遗愿、自己的修史理想便会化为泡影。痛苦中,他想到了许多先贤:“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人忍辱负重成就大业的故事,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选择了宫刑,选择用“苟活”的方式,完成未竟的事业。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这个职位掌管宫廷文书,通常由宦官担任,对他而言,又是一次公开的羞辱。但他已将个人荣辱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中,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出狱后的十年间,司马迁埋首书案,日夜笔耕。他整理皇家藏书阁的典籍,结合早年漫游搜集的民间传说、实地见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考证,日以继夜地撰写《史记》。

《史记》最初名为《太史公书》,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本纪记帝王事迹,世家述诸侯与重要家族,列传记各类代表人物,表梳理历史年表,书记述天文、历法、礼乐、经济等制度。这种纪传体体例,是司马迁的首创,能更全面地展现历史全貌。

撰写过程中,他坚持记录历史真相。写刘邦,既记他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功绩,也记他市井气的一面;写项羽,既赞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如实记录他刚愎自用、兵败自刎的结局。他笔下的“鸿门宴”,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机警隐忍、张良的运筹帷幄、樊哙的勇猛豪爽,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担心书稿被汉武帝销毁,特意抄写了两份。一份藏在京城家中的墙壁里,另一份交给女儿司马英保管。司马英后来嫁给了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司马迁去世后,汉昭帝派人寻找书稿,司马英将珍藏的副本献出,《史记》才得以逐渐流传。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基本完成。《史记》完成后,司马迁的行踪便再无明确记载。

两千多年过去,司马迁的生平细节或许已在时光中模糊,但他用血泪写成的《史记》,却流传至今。那些藏在笔墨间的故事,那些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王朝的兴衰更替,仍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而司马迁的一生,就像他笔下的历史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