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屈原(1/2)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芈姓屈氏,战国末期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水经注·江水》记载:“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屈原作为楚国公族后裔,从小便能接触到楚国最好的文化与教育。
战国末期的楚国作为南方大国,虽疆域辽阔,却内忧外患渐生。楚怀王即位后,一度试图重振国威,广纳贤才。此时的屈原正值弱冠之年,凭借出众的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赏识。
公元前318年,屈原约22岁,被楚怀王任命为“左徒”。这一职位在楚国官制中地位显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就是说,他既能在宫中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又能作为外交使节,接待各国宾客,处理邦交事务。
这段时期,屈原的政治才华得到充分展现。他曾奉命出使齐国,成功巩固了楚齐联盟,为楚国争取到了重要的外交优势。史载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制定新的法令,俨然成为楚国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屈原的政治理想,核心在于“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也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严格依照法度治理国家。这一主张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很快便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屈原在制定宪令时,草稿尚未完成,上官大夫想据为己有,遭到屈原拒绝后,他便向楚怀王进谗言:“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意思是,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但每次法令颁布,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人能做到’。楚怀王听后,“怒而疏屈平”,渐渐疏远了屈原。
就在屈原致力于楚齐联盟之际,秦国为了瓦解“合纵”阵营,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是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辅佐秦国,善于用欺诈手段离间各国关系。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张仪欺楚”的故事:张仪到楚国后,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的联盟,秦国就愿意将商於的六百里土地无偿献给楚国。楚怀王贪图土地,又在靳尚等人的撺掇下,不顾屈原的强烈反对,与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使者到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说自己当初承诺的是“六里”,而非“六百里”。
楚怀王得知被骗后,怒不可遏,下令攻打秦国。此时的楚国,因与齐国断交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丹阳、蓝田两次战役中接连惨败,损失惨重,不仅没能得到商於之地,反而丢失了汉中大片土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曾多次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醒悟,重修与齐国的联盟,但此时的楚怀王早已被怒火与谗言蒙蔽,对屈原的建议置若罔闻。楚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屈原的政治生涯,迎来了第一次重大挫折。
丹阳、蓝田之战的惨败,让楚国朝野震动。一些大臣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屈原,认为是他的“合纵”策略导致了与秦国的冲突。在靳尚等人的持续谗言下,楚怀王最终下令将屈原流放汉北(今湖北汉水以北地区)。这一年,约公元前304年,屈原36岁。
被流放的屈原,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郢都,前往汉北。汉北的荒原之上,他常常独自徘徊,望着楚国的方向,思绪万千。这段时期,他将内心的痛苦与对家国的忧虑,化作了诗歌的灵感,写下了《离骚》的部分篇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句诗,既是对楚怀王昏聩的埋怨,也是对奸佞小人诽谤的控诉。
汉北的流放生活虽然孤独,但屈原始终没有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他在诗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期许,也是他对楚国未来的憧憬。
公元前301年,楚国在秦国、齐国、韩国、魏国的联合进攻下,遭遇大败。在接连的失败面前,楚怀王终于意识到了屈原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将他从汉北召回,任命为“三闾大夫”。这一职位主要负责掌管楚国公族的祭祀与教育,让屈原重新获得了参与国事的机会。
屈原上任后,积极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远离奸佞,重用贤才,重修与齐国的联盟。但此时的楚国,保守势力早已把控了朝政,靳尚、令尹子兰(楚怀王之子)等人继续在楚怀王身边煽风点火。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屈原极力劝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意思是,秦国就像虎狼一样,不可信任,大王千万不要去。
但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极力怂恿父亲前往,说:“奈何绝秦之欢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最终,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国逼迫楚怀王割让土地,楚怀王宁死不从,最终于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