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章 庄子

第4章 庄子(2/2)

目录

晚年的庄子,潜心着书立说,他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寓言故事中,编撰成了《庄子》一书。《庄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手所着,集中体现了他的核心思想;外篇和杂篇则多为弟子及后学所作,是对庄子思想的补充与延伸。

庄子的文章,以“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手法,其中寓言是最具特色的。他创作了三百多个寓言,这些寓言看似荒诞不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故事,让人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道”的真谛。

“庄周梦蝶”是《庄子·齐物论》中最着名的寓言之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在梦中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后,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庄周。他不禁疑惑:到底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这个看似奇幻的梦境,揭示了庄子“齐物论”的核心思想——“万物齐一”。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生与死、物与我、是与非,都是相对的。蝴蝶与庄周,看似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却在“道”的层面上相互转化,融为一体。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摆脱自我与外物的对立,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万物齐一的观点包含着深刻的“生死如一”的自然观。在庄子看来,生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就像水结冰,冰又融化成水一样,都是“道”的运化。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这是一种顺应天道的解脱,而不是悲剧。因此,不必为死亡悲伤,也不必为生命留恋,只需坦然接受自然的安排,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据《庄子·列御寇》记载,庄子晚年病重,弟子们想为他厚葬。庄子却拒绝了,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我的葬礼已经很隆重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厚的葬礼呢?”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会吃掉您的身体。”庄子笑着说:“在地上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在地下会被蝼蚁吃掉,你们为什么要偏护蝼蚁,而剥夺乌鸦和老鹰的食物呢?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庄子的这番话,展现了他对死亡的终极坦然。他不畏惧死亡,也不执着于身后之事,而是将自己完全托付给自然,回归“道”的怀抱。

公元前286年左右,庄子在蒙地的隐居之所安然离世,享年约83岁。他一生清贫,没有留下万贯家财,也没有留下显赫的官职,却留下了一部《庄子》,一部凝聚着他一生智慧的着作。这部书,在他去世后,经过弟子们的整理和传播,逐渐成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与《老子》并称“老庄”,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宋,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慢慢被神化了:

唐玄宗在天宝元年(742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并将他的着作《庄子》尊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期,庄子被追封为微妙元通真君。这进一步提升了庄子在道教中的地位。

在罗贯中所着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

这段故事里的南华老仙就是庄子,可见到了明代,庄子的神话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还在《警世通言》里记载了庄子得道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庄子在山中偶遇一素衣寡妇,正手持扇子拼命扇一座新坟。妇人哭诉亡夫临终遗言,需待坟土干燥后方可改嫁。庄子心生怜悯,以道术助其扇干坟土。妇人感激不尽,留下纨扇作为谢礼。归家后,庄子将此事告知妻子田氏,并感叹“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坟”。田氏听罢勃然大怒,痛斥此寡妇薄情,并发誓若庄子身故,自己一定会守节终身,并撕毁纨扇以明志。

庄子为试探田氏,以道法假死,而后化身“楚国王孙”携老仆前来吊唁。王孙年轻俊美、谈吐风雅,声称久慕庄子之名,愿为其守孝百日。田氏面对王孙的殷勤关怀,渐生情愫。不到半月,田氏便违背誓言,与王孙定下婚约。

新婚之夜,王孙突发心痛,声称需人的脑髓入药。田氏竟持斧劈开庄子棺椁,欲取其脑髓救新欢。此时庄子突然复活,告诉田氏王孙与老仆皆为自己幻化并当场作诗道:“夫妻百夜有何恩?见了新人忘旧人。甫得盖棺遭斧劈,如何等待扇干坟!”田氏羞愧难当,悬梁自尽。

庄子将田氏火化后,以瓦盆为鼓,唱道:“大块无心兮,生我与伊……真情既见兮,不死何为!”随后打碎瓦盆,焚毁房屋,随老子云游而去,终成大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