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隋朝第一将杨素(2/2)
正月二十日,隋军攻破建康,陈后主带着张贵妃、孔贵嫔躲进皇宫后院的枯井中,被隋军擒获,陈朝灭亡。消息传到汉口,杨素率领水师顺江而下,抵达建康,与其他几路隋军会师。至此,历时近四个月的平陈之战宣告结束,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平陈之后,杨素因功被封为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赏赐绸缎万匹、奴婢百余人,其子杨玄感也被封为仪同三司。但杨素并未居功自傲,他深知,江南地区刚刚平定,百姓对隋朝的统治尚未完全认同,若不加以安抚,极易引发叛乱。于是,他主动向隋文帝请求,前往江南安抚百姓。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荆州总管,负责镇守江南。
杨素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他下令赦免陈朝的降兵降将,给予他们妥善安置;减轻江南地区的赋税徭役,缓解百姓负担;尊重江南地区的文化习俗,禁止隋军士兵骚扰百姓。同时,他也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叛乱活动,先后平定了汪文进、高智慧等地方势力的叛乱,稳定了江南局势。在杨素的治理下,江南地区很快恢复了秩序,百姓安居乐业,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隋朝统一江南后,北方的突厥成为最大的威胁。突厥乃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北魏时期便已崛起,到隋朝初年,已分为东突厥与西突厥两大部落,其中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常率领骑兵入侵隋朝边境,掠夺人口与财物,给隋朝的北方边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曾派大军分五路出击突厥,虽取得一定胜利,但并未彻底解决突厥的威胁。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之后,隋文帝终于得以集中精力应对突厥,他任命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驻守北方边境,防备突厥入侵。
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的都蓝可汗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结盟,率领十万骑兵入侵隋朝边境,一时间,北方边疆告急,隋文帝立即任命杨素为行军元帅,率领大军抵御突厥。
以往隋朝对抗突厥,皆采用“方阵战术”——将步兵布置在中间,形成密集的方阵,外围配备骑兵,以步兵方阵阻挡突厥骑兵的冲击,再以骑兵迂回包抄。这种战术虽能抵御突厥的进攻,却难以重创突厥骑兵,往往只能将其击退,无法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杨素深知,若要彻底击败达头可汗的十万骑兵,必须改变这种保守的战术。
抵达前线后,杨素召集麾下将领,提出了改变战术的想法。他说:“突厥骑兵骁勇善战,擅长奔袭,若仍用方阵战术,虽能自保,却无法破敌;我军应放弃方阵,组建精锐骑兵部队,与突厥骑兵正面交锋,以快制快,方能重创敌军。”
将领们闻言,皆面露担忧,纷纷说道:“突厥骑兵数量众多,且自幼在草原上长大,骑术精湛,我军骑兵若与之一战,恐难取胜。”杨素却坚定地说:“我军骑兵虽数量不及突厥,但经过多年训练,战斗力已非昔日可比;只要我军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必能破敌。”
随后,杨素下令拆除步兵方阵,将麾下的骑兵全部集中起来,分为左右两路,每路各配备五千骑兵,由他亲自率领,准备与突厥骑兵正面交战。达头可汗得知隋军放弃方阵,改用骑兵出战后,大喜过望,对麾下将领说:“隋军不懂战术,竟敢用骑兵与我军对抗,此次定要将其全歼!”说完,他亲自率领骑兵,向隋军发起冲锋。
杨素见突厥骑兵发起进攻,并未急于下令反击,而是待突厥骑兵逼近至百步之内时,才下令:“全军出击!”顿时,隋军骑兵分为两路,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突厥骑兵。杨素身先士卒,手持长矛,冲入突厥阵中,斩杀数名突厥将领。麾下士兵见状,士气大振,奋勇杀敌,与突厥骑兵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突厥骑兵本以为隋军骑兵不堪一击,却没想到隋军骑兵不仅骑术精湛,且配合默契,战斗力极强。双方激战数个时辰,突厥骑兵逐渐不支,达头可汗见势不妙,想要率军撤退,却被隋军骑兵缠住,无法脱身。此时,杨素又下令派出预备队,从突厥骑兵的侧翼发起突袭,突厥骑兵顿时大乱,纷纷溃散。
达头可汗在乱军中被隋军士兵砍伤,只得率领残部狼狈逃走。隋军乘胜追击,斩杀突厥士兵万余人,缴获马匹数万,取得了一场大胜。经此一战,突厥元气大伤,达头可汗再也无力入侵隋朝边境,北方边疆得以安定。
战后,隋文帝得知杨素大败突厥,龙颜大悦,下旨褒奖杨素,称其“勇冠三军,谋深似海,破突厥而安北疆,功盖当世”,加封杨素为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共同辅佐朝政,成为隋朝的宰相之一。此时的杨素,已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权倾朝野,深受隋文帝的信任与倚重。
杨素成为尚书右仆射后,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深知,“功高震主”乃是历代功臣的大忌,尤其是隋文帝杨坚虽为明君,却也生性多疑,若不懂得收敛锋芒,迟早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在朝堂之上,杨素从不轻易发表与隋文帝相悖的意见,对于隋文帝的决策,即便有不同看法,也会在私下里委婉进谏,而非在朝堂上公开反对。
同时,杨素也十分注重与其他大臣的关系。当时的左仆射高颎,乃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才华横溢,深得隋文帝信任。杨素与高颎虽在政见上偶有分歧,却始终保持着相互尊重的态度,从未因权力之争而相互倾轧。此外,杨素还十分爱惜人才,对于有才华的年轻官员,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拔举荐,如后来的名将史万岁、贺若弼等人,都曾得到过杨素的赏识与提拔。
不过,杨素的谨慎,并未完全消除隋文帝的猜忌。随着杨素的威望日益增高,隋文帝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皇末年,隋文帝晚年多疑,对大臣的猜忌愈发严重,杨素虽小心翼翼,却仍难免受到牵连。一次,隋文帝生病,杨素前往宫中探望,因担心隋文帝的病情,便在宫外的走廊上徘徊,此事被隋文帝得知后,却认为杨素“窥探宫禁,心怀不轨”,对他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隋炀帝杨广继位。杨广在做晋王时,曾与杨素结为盟友,杨素在杨广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因此,杨广继位后,对杨素十分感激,加封他为司徒、楚国公,赏赐无数。但杨广同样是一个猜忌心极重的君主,他虽重用杨素,却也对杨素的威望与权力感到忌惮。
杨素深知杨广的为人,故在隋炀帝继位后,更加谨慎,尽量避免参与朝政,只在关键时刻为隋炀帝出谋划策。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杨素曾多次上书,建议在开凿过程中注重民生,避免过度劳役百姓,隋炀帝虽表面采纳,却并未完全照办。大业二年(606年),杨素因病去世,享年不详。
杨素去世后,隋炀帝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尉公,谥号“景武”,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不久后,隋炀帝便因忌惮杨素的家族势力,对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进行打压。后来,杨玄感因不满隋炀帝的统治,发动叛乱,最终兵败被杀,杨素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逐渐衰落。
纵观杨素的一生,他既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定国安邦的名将。他平陈破虏,安定南北,为隋朝的统一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治军严明,善用谋略,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杰出将领。《隋书》中评价他“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杨素之才,非唯武将,亦兼文臣之智,隋室之兴,素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