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4章 常胜将军赵子龙

第34章 常胜将军赵子龙(2/2)

目录

建安十九年(214年),赵云与诸葛亮、张飞在成都会师,与刘备合力攻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正式占据益州。攻占成都后,刘备欲将成都城中的房屋、田地分赐给麾下将领,以犒赏他们的功劳。众将皆喜,唯独赵云站出来反对。

“明公不可!”赵云上前一步,抱拳道,“如今益州初定,百姓刚刚经历战乱,若将房屋田地分赐给诸将,百姓无家可归,无田可种,恐生怨恨。昔年霍去病曾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天下未定,汉室未兴,我等当以天下为念,而非贪图一时之利。不如将房屋田地归还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如此才能赢得民心,日后方能成就大业。”

刘备听后,恍然大悟,当即采纳了赵云的建议,下令将房屋田地归还百姓,并减免赋税。百姓们听闻后,皆对刘备感恩戴德,益州的局势也因此更加稳定。众将起初虽有不满,但见赵云以身作则,不谋私利,也纷纷收起了贪念。诸葛亮在一旁看着赵云,心中赞叹:“子龙不仅勇武,更有远见卓识,实乃难得的良将!”

此后,赵云又随刘备参加了汉中之战,在战场上多次立下战功。刘备平定汉中后,自封为汉中王,封赵云为翊军将军——这一官职虽非最高,但“翊”有“辅佐、护卫”之意,足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将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曹操亲率大军前来争夺汉中,与刘备军在汉水两岸对峙。彼时,刘备命黄忠为先锋,率军前往定军山迎战曹军;赵云则率一部兵力驻守汉水南岸的营寨,负责保障粮草运输与侧翼安全。

一日,黄忠得知曹军在汉水北岸的北山囤积了大量粮草,便向赵云请命:“子龙将军,曹军粮草皆在北山,若我等能劫取粮草,曹军必不战自乱。请将军拨给我三千兵马,我今夜便去劫粮!”

赵云深知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也知黄忠勇武,但曹军在北山必有重兵把守,遂叮嘱道:“汉升(黄忠字),曹军狡诈,你需谨慎行事。若黄昏前未能归来,我便率军前去接应。”黄忠点头应下,率三千兵马出发。

然而,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黄忠归来。赵云心中焦急,料想黄忠定是遭遇了曹军埋伏,遂留下副将张翼驻守营寨,自己率数十名精锐骑兵,快马加鞭前往北山接应。

行至半途,远处突然传来激烈的厮杀声。赵云催马登高远望,只见黄忠的部队被曹军围困在一处山谷中,曹军士兵密密麻麻,如潮水般向黄忠军发起进攻,黄忠虽奋力抵抗,但麾下士兵已伤亡过半,渐渐不支。更让赵云心惊的是,曹军的主帅竟是曹操本人——曹操亲自率军在此设伏,显然是早有准备。

“汉升莫慌!子龙来也!”赵云大喝一声,率数十名骑兵直冲曹军阵中。曹军士兵见只有数十人来援,皆不以为意,纷纷围了上来。赵云却毫无惧色,手中亮银枪如蛟龙出海,左挑右刺,瞬间便斩杀了数名曹兵。他的战马更是神勇,在乱军之中往来奔突,如入无人之境。

黄忠见赵云前来接应,心中大喜,顿时士气大振,率军奋力反击。赵云与黄忠内外夹击,曹军阵脚大乱。赵云深知“久战不利”,遂护着黄忠,且战且退,朝着自己的营寨方向撤退。曹操在高处见赵云如此勇武,竟能率数十人冲破自己的包围圈,心中又惊又怒,下令道:“此人乃刘备麾下赵云,不可放走!全军追击,务必生擒!”

一时间,数万曹军在曹操的号令下,朝着赵云、黄忠的方向追来。赵云率部且战且退,眼看就要抵达营寨,副将张翼却在营寨内急得团团转——营中兵力空虚,若曹军追击至此,必难抵挡。张翼急忙对赵云喊道:“将军,快下令关闭营门,加固防御!”

赵云却勒住战马,沉思片刻。他望着身后越来越近的曹军,又看了看营中寥寥无几的士兵,突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对张翼道:“张将军,不必关闭营门!你速命士兵偃旗息鼓,将营中旗帜全部收起,士兵们皆伏于帐后,不得妄动!再让几名士兵立于营门前,若无我的命令,不得出声!”

张翼大惊:“将军,此举万万不可!营中兵力空虚,若打开营门,曹军一旦冲入,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

“你且照我说的做!”赵云语气坚定,“曹操多疑,见我营门大开,必定以为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张翼虽心中疑惑,但见赵云神色沉稳,不似有假,遂咬牙遵命,下令士兵照办。

片刻后,曹军大军抵达营寨前。曹操勒住战马,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顿时生疑:只见赵云的营寨大门敞开,营中静悄悄的,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有几名士兵手持兵器,立于营门前,神色平静,毫无惧色;而赵云则单枪匹马,立于营门之外,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曹操皱起眉头,对身旁的将领道,“赵云素来谨慎,今日为何营门大开?莫非其中有诈,藏有伏兵?”

身旁的将领也附和道:“主公所言极是!赵云仅率数十人突围,却敢打开营门,定是想诱我军进入,再伏杀我等!”

曹操沉吟片刻,又看了看营中死寂的景象,心中的疑虑愈发深重。他深知赵云不仅勇武,更有智谋,若真有伏兵,自己贸然进攻,必遭惨败。就在曹操犹豫不决之际,赵云突然大喝一声:“擂鼓!”

营中早已准备好的士兵听到号令,顿时敲响战鼓。“咚咚咚——”鼓声震天,营中士兵同时高声呐喊:“杀!杀!杀!”声音洪亮,仿佛有千军万马藏于营中。曹军士兵本就心存疑虑,听到这鼓声与呐喊声,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后退。

赵云见状,抓住时机,下令道:“全军出击!”营中伏兵顿时冲出,与赵云、黄忠的部队汇合,朝着曹军发起猛攻。曹军本就军心涣散,再遇这般冲击,顿时溃不成军,士兵们纷纷转身奔逃,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仓皇撤退,连北山的粮草也来不及带走。

此役,赵云以空营之计,击退数倍于己的曹军,不仅救出了黄忠,还缴获了大量粮草,解了汉中之战的燃眉之急。消息传到刘备耳中,刘备亲自前往赵云的营寨视察,看着营中缴获的曹军物资,又听士兵们讲述了空营计的经过,不禁对赵云赞叹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身是胆”的美誉,自此传遍三军,甚至传到了曹操军中。曹军士兵听闻赵云之名,皆心生畏惧,日后再与赵云交战,竟不敢轻易上前。而赵云也凭借此役,再次证明了自己不仅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更是“智勇双全”的良将。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封赵云为镇东将军。同年,刘备因关羽被东吴杀害,悲痛欲绝,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执意率军伐吴。赵云深知“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若此时伐吴,必使蜀汉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遂再次劝谏刘备:“明公,曹操虽死,其子曹丕已篡汉称帝,此乃国之大敌。若明公能先伐魏,收复中原,东吴自会臣服。若此时伐吴,两国交战,曹丕必坐收渔利,于蜀汉不利。”

然而,此时的刘备早已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并未采纳赵云的建议,反而命赵云留守江州(今重庆),负责后方粮草运输,自己则率大军伐吴。结果正如赵云所料,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将领陆逊击败,全军覆没,自己也狼狈逃回白帝城,不久后便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赵云等人。刘备临终前,特意召赵云到床前,执其手道:“子龙,我与你相识于微末,你随我征战多年,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如今我将阿斗托付给你,若他日后有不贤之举,你可代我责罚,务必辅佐他保住蜀汉江山。”

赵云跪在床前,泪流满面,叩首道:“云定当遵先帝之命,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有谁敢危害蜀汉,云必与之血战到底!”

刘备去世后,刘禅即位,改元建兴。赵云被封为永昌亭侯,后又升任镇军将军,继续辅佐诸葛亮治理蜀汉,抵御曹魏与东吴的进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赵云虽已年近六旬,却仍主动请战,要求率军作为先锋。诸葛亮见赵云精神矍铄,枪法依旧精湛,遂命他与邓芝率一部兵力,出箕谷,作为疑兵,牵制曹魏主力。

北伐初期,赵云、邓芝率部成功吸引了曹魏大将曹真的主力,为诸葛亮大军攻取祁山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大军被迫撤退,赵云、邓芝的部队也遭到曹真的追击。彼时赵云麾下兵力不足,邓芝心中焦急,赵云却依旧镇定,下令士兵固守阵地,自己则亲自率军断后,凭借险要地形,多次击退曹真的进攻,最终全军而退,未损一兵一卒。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因街亭之败,自请贬官,同时奖赏了赵云率军安全撤退的功劳,欲将缴获的物资赏赐给赵云麾下士兵。赵云却拒绝道:“丞相,此次北伐未能成功,我等皆有责任,怎可受赏?不如将物资存入府库,待冬日再赏赐给士兵们。”诸葛亮听后,对赵云的敬佩又深了一层,感叹道:“子龙将军不仅忠勇,更有大局观,实乃我蜀汉之福!”

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在成都病逝,享年约六十余岁。临终前,他仍心系蜀汉,对身边的人说:“北伐……还未成功……我……不甘心……”话音未落,便溘然长逝。

赵云去世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诸葛亮悲痛欲绝,亲自前往赵云家中吊唁,望着赵云的灵柩,感叹道:“子龙将军一走,我蜀汉又失一栋梁啊!”刘禅也为赵云的去世感到惋惜,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以表彰他一生的忠勇与功绩。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赵云时,写道:“赵云强挚壮猛,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这里的“灌、滕”,指的是西汉开国名将灌婴与夏侯婴——灌婴骁勇善战,助刘邦平定天下;夏侯婴忠诚可靠,多次保护刘邦与汉惠帝脱险。陈寿将赵云与这两位名将相比,足见赵云在历史上的地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