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551章 参数与反馈的双向奔赴

第551章 参数与反馈的双向奔赴(1/2)

目录

红海素Ⅱ期:参数与反馈的双向奔赴

叶之澜把整理好的《用药调整建议》打印出来时,研发中心的走廊已经没什么人了。窗外的夜色漫进玻璃,给实验台旁的藻株培养罐镀了层冷光,她抱着文件往萧凡的办公室走,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影子上——自从昨天刘叔老伴儿反馈服药后胃里泛酸,她就没怎么好好休息,连轴转着收集同类患者的反馈,总算赶在今天下班前把建议整理完。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萧凡趴在桌上,面前摊着一叠藻株检测报告,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发酵参数曲线。叶之澜轻轻推开门,看见他手边的咖啡杯已经空了,眼底还有淡淡的青黑,显然也是熬了很久。

“还没下班?”她把文件放在桌角,尽量放轻声音,“我整理了《用药调整建议》,你看看能不能用。”

萧凡猛地抬起头,眼里还有点惺忪,看见是她才松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刚把这批次的参数对比完,还没来得及看时间。”他伸手拿过文件,指尖碰到纸页时顿了顿,“你也熬到这么晚?胃不舒服的患者反馈,都收集完了?”

“嗯,”叶之澜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从包里掏出个保温杯,倒了杯温水递给他,“一共收集了15例‘肝损伤合并胃病’的患者反馈,其中12例跟刘叔老伴儿一样,饭前服药会反酸,改成饭后1小时吃,再配合吃点胃黏膜保护剂,症状就缓解了。剩下3例症状比较轻,只是偶尔腹胀,调整饮食后也好多了。”

萧凡接过温水,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紧绷的神经总算松了点。他快速翻着《用药调整建议》,目光停在“患者服药时间与饮食关联表”上:“你连患者吃什么主食、有没有喝牛奶都记录了?”

“这些可能会影响药效啊,”叶之澜说,“上次有个患者,服药后总说没效果,后来才发现他每天早上都喝浓茶,浓茶会影响药物吸收。这次我就特意让护士把饮食情况也记下来,万一后续有类似情况,也能快速找到原因。”

萧凡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突然有点软。从项目启动到现在,叶之澜永远把患者的小事当成大事,哪怕是一句不起眼的“胃有点胀”,她都会追着问清楚,连饮食、作息都一一核对。他指了指电脑屏幕上的曲线:“正好,我这边遇到个问题——最近两批藻株的纯度,一批97.8%,一批96.2%,差异有点大,我查了发酵参数,温度、湿度都没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叶之澜凑过去看屏幕,曲线在中间段有个明显的波动:“会不会跟藻种的适应性有关?上次老张说,新到的一批藻种,比之前的颗粒小一点,会不会需要调整一下搅拌速度?”

“我也怀疑过,”萧凡调出搅拌速度的记录,“但之前调整过两次,纯度还是不稳定。”他顿了顿,突然看向叶之澜手里的《用药调整建议》,“你刚才说,患者调整服药时间后,耐受度提高了?”

叶之澜点头:“对,关键是找到‘药物吸收’和‘患者耐受’的平衡点。”

“平衡点……”萧凡重复了一遍,眼睛突然亮了,“或许藻株提纯也需要找‘参数’和‘成品适配’的平衡点!之前我们只盯着纯度数值,没考虑过不同纯度的藻株,在临床应用上的适配性——你看,96.2%那批藻株,虽然纯度稍低,但说不定更适合需要低剂量用药的患者,比如老年人或者肝肾功能较弱的人。”

叶之澜立刻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不用追求统一的高纯度,而是根据患者的用药需求,分批次调整参数,生产不同纯度的藻株?这样既能解决参数波动的问题,又能让临床用药更精准!”

“对!”萧凡的语气里带着兴奋,“我现在就跟老张联系,让他明天先按不同搅拌速度,做三批小剂量的藻株测试,再结合你整理的患者用药需求,看看能不能找到对应的参数区间。”他拿起手机要打电话,又想起什么,“你今天熬这么晚,先回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我来处理。”

“没事,”叶之澜把保温杯往他手边推了推,“我陪你等老张的回复,顺便再核对一下患者的用药剂量,看看哪些患者适合低纯度藻株,哪些需要高纯度的。”

萧凡没再推辞,拨通了老张的电话。电话里老张的声音有点迷糊,显然是已经睡了,但听到“分批次调整参数”的想法,立刻清醒了:“萧哥,这个思路靠谱!之前总想着把纯度拉到最高,反而忽略了临床需求,我明天一早就去实验室准备测试。”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又安静下来,只有电脑主机的轻微声响。叶之澜趴在桌上,认真核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萧凡则在旁边整理藻株测试的方案,偶尔抬头,能看见她垂着的睫毛,在灯光下投出淡淡的阴影。

“对了,”叶之澜突然抬头,“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在项目启动会上,你说‘红海素不仅是个研发项目,更是能让患者少受点罪的希望’,那时候我就觉得,跟你一起做这个项目,肯定没错。”

萧凡愣了一下,没想到她还记得这么清楚:“那你呢?为什么想做临床协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