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秦帝母:系统助我改写历史 > 第235章 百姓论秦报

第235章 百姓论秦报(1/2)

目录

《秦报》流到郡县的第三日,临淄城的早市刚摆开摊子,卖酱菜的王屠户就举着张皱巴巴的报纸,蹲在豆腐摊前不肯走了。

“老李头,你瞅瞅这上头写的,”他粗黑的手指点着“郡县制推行五年考绩”那栏,嗓门比杀猪时还亮,“说是咱临淄去年缴的粮,比前年长了两成!咱打渔的张二哥家,是不是免了半年徭役?”

卖豆腐的老李头正往木框里摆豆腐,闻言直起腰,接过报纸眯着眼看:“字儿小,我这老眼昏花的。不过前儿里正说了,县里粮仓满了,今年夏粮能缓缴十日,这话倒对上了。”

旁边挑着菜担的农妇凑过来,手里还攥着半块饼:“俺家那口子在咸阳修驰道,上月家书说,工地上管饭了,每日俩窝头,还能领钱。报上写了?”

王屠户拍着大腿笑:“写了写了!‘徭役工钱制’,说以后服徭役不光管饭,每月给五十钱,够买两石米了!”

农妇眼睛亮起来,把菜担往边上挪了挪,非要老李头念仔细些。正这时,穿粗布袍的算卦先生摇着卦签过来,接过报纸捋着胡须:“不止这些。你看这‘盐铁官营’,说以后盐价降三成,铁器也有官营铺子卖,不许私商抬价。前儿我去买盐,果然比上月贱了,原是这么回事。”

街对面的酒肆里,几个士子正围着一张报纸争论。穿绿袍的年轻士子把茶杯往桌上一墩:“荒谬!这报上说要‘书同文’,让各郡县私塾都教小篆,那咱齐鲁的蝌蚪文咋办?祖宗传下来的字,说改就改?”

戴高冠的老者捻着胡须摇头:“非也非也。前日我去薛县访友,见那里驿站的文书,用的已是小篆,各县传信快了许多。前日临淄到琅琊的文书,三日便到,换了从前,至少得五日。”

“可这‘焚书令’呢?”另一个士子指着报上的黑体字,“说非秦记皆烧之,敢藏《诗》《书》者黥为城旦,这不是要绝我华夏文脉?”

酒肆老板端着酒壶过来,插嘴道:“客官们别争了。昨儿县尉带着人挨家查,我这店里的账册都换成了小篆,倒也清楚。至于烧书,我听差役说,只是烧民间私藏的,官府藏书楼里都留着呢,博士官还在研究呢。”

正说着,两个穿褐衣的戍卒背着戟走过,其中一个指着报上的“北击匈奴”栏:“咱屯在渔阳的兄弟,上月杀了三百匈奴人,报上都写了!说蒙将军要在长城外修城障,以后北边再不用怕胡虏抢粮食了。”

另一个戍卒摸了摸腰间的刀鞘:“等咱轮值结束,也去投军。报上说,军功爵能世袭,只要斩一颗首级,就能升一级,咱也让娃子当个小吏。”

日头升到头顶时,沛县的乡校里更热闹。里正蹲在老槐树下,给十几个庄稼汉念报纸,唾沫星子溅在报纸上:“……各县要修水渠,咱沛县这月就动工,征发民夫给工钱,管三餐!”

瘸腿的老陈头拄着拐杖往前凑:“里正,俺家老三腿不利索,能去不?给口吃的就行。”

里正把报纸往石桌上一拍:“咋不能?报上说了,老弱病残去不了工地的,能去驿站劈柴、喂马,也给工钱。前儿邻村的瞎眼张,就在驿站搓麻绳,每月领三十钱呢。”

旁边纳鞋底的妇人搭话:“那女子能去不?俺家汉子在工地,俺想去给做饭。”

“能!”里正指着报上的“男女同工同酬”,“说只要能干动活,女子也给一样的钱。前儿县城里的布坊,招了二十个婆娘织布,工钱比绣庄还高。”

人群里忽然有人哭起来,是卖炭的老崔。众人忙问咋了,老崔抹着泪:“报上说……说关中大旱,官府开了粮仓放赈,还调了巴蜀的米过去。俺那在关中种麦的弟弟,去年遭了灾,原以为活不成了,这下发赈粮,他能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