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好大一包钱(2/2)
赵前进确认两人站稳后,便启动拖拉机,“突突突”地朝着县里疾驰而去。
到了县里,赵前进在物资市场大楼前将两人放下,随后便去拉水泥了。
因为这次办事时间不确定,几人也没约定返程时间。
今日街上冷冷清清的,想来是受这场雨的影响。
收购站里同样没有来卖货的人,何鸿运正坐在柜台前,手里拿着张报纸看得入神。
“何哥,早上好啊!”余坤安率先向何鸿运打招呼,随后又朝窗口那边的吴姐挥了挥手。
何鸿运放下报纸,笑着说道:“小余来了,这下雨天,我还想着应该没啥人会来卖货呢。”
“这不托何哥您的福嘛,昨天我叫上大哥、二哥一起进山,还真找到了天麻,今天就赶紧送过来了。”
余坤安说着,将背篓从肩上卸下。
何鸿运微微皱眉,劝道:“今天你们其实可以歇歇,等雨停了再过来。新鲜天麻放在干爽阴凉的地方,
能保存一个月左右呢,要是实在不放心,也可以先处理一下。”
余坤安说道:“何哥,我们不知道怎么处理新鲜天麻,怕弄坏了。”
何鸿运站起身,走到两人身边,耐心讲解:“这处理天麻其实也不难。首先得把天麻上的泥土清洗干净,清洗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能把天麻的表皮和两端弄破皮。接着,把天麻放在蒸屉里蒸,这里要注意,
大的天麻和小的蒸制时间不一样,蒸到熟透,也就是没有白心就可以了。蒸的过程中,如果有天麻气胀得厉害,就用竹签或者针刺破排气。蒸好后,可以用火炕干或者烘干,也可以煮到透心后晒干、阴干。”
余坤安听得认真,一边点头一边在心里默默记下,想着虽然处理起来有些麻烦,但万一以后遇到特殊情况,也能派上用场。
“何哥,我都记住了,太感谢您了!”余坤安由衷地感谢道。
何鸿运摆摆手,笑道:
“谢啥呀,咱们这是互惠互利。我们收购站收野生天麻也有任务指标,你们送天麻过来,也是在帮我们完成任务。”
虽然何鸿运这样说,但是这种公家单位不少办事人员都是公事公办,完不成指标也不影响收入的。
所以何鸿运能如此为他们着想,余坤安心里还是十分感激的。
由于天麻数量有点多,何鸿运直接拿了块塑料编织布铺在地上,然后将天麻倒在上面开始分拣。他一边分拣,一边还不忘给两人讲解:
“天麻的品质,首先得看外观。上端有鹦哥嘴,都不错。然后再按照重量分等级,一等货差不多2两以上,二等货1两2钱以上,三等货8钱以上,再小的我们目前就不收了。
这分拣天麻啊,就是熟能生巧,等你们分拣多了,一眼就能看出大概等级。”
余坤安在一旁暗暗记下,想着以后分拣天麻时心里就有底了,多分拣几次自然就熟练了。
两麻袋天麻分拣完毕,已过去了近半小时。
何鸿运按照分类将天麻称好重量,一边念道:
“天麻一等货72.63斤,二等货45.14斤,三等货14.8斤。”
登记好重量,他开始拨弄着算盘计算金额,
“新鲜天麻一等货8块钱一斤,二等货6块5毛钱一斤,三等货5块钱一斤,合计948块4毛5分。”
计算好金额后,何鸿运填写好收购单,交给吴姐。余坤安也顺势走到吴姐的窗口前领钱。
今天这一大摞毛票,即便吴姐尽量给了大面值的纸票,依旧厚实得让人难以揣放。
吴姐贴心地递过来一个牛皮纸袋,当着余坤安的面,仔细地数了两遍钱,才装进纸袋递给他。
余坤安接过这一大包钱,心里也开始激动起来。
他用蛇皮袋将钱重新包好,放进自己的背篓里,又把余坤清的背篓压在上面,如此一来,便没人能想到这里藏着这么一大笔钱了。
“小余,你姐夫给你把塑料管订好了,总共花了12块8毛钱,这是剩下的7块2毛钱和领管子的收条,你收好。管子放在施工队的仓库里,你拿着收条去领就行。
施工队的办公室在南大桥那边,你一过去就能看到,到时候可以直接找你姐夫,也可以直接去仓库交条子领管子。对了,你姐夫叫王国成。”
吴姐等他弄好这些,便递上钱和条子,叮嘱道。
余坤安感激地接过,说道:“吴姐,太感谢你和姐夫了,你们可真是帮了我大忙!”
吴姐摆摆手,笑道:“说啥感谢呢,上次你给我拿的竹鼠,他可喜欢吃了,你姐夫就好这一口,他还说要谢谢你呢。”
余坤安笑着回应:“那下次我们逮到竹鼠,再给姐夫送过来尝尝。”
“不用不用,这谢来谢去的,多麻烦。”吴姐爽朗地挥挥手,将余坤安“赶”走了。
余坤安正准备告辞离开,却被何鸿运叫住了:
“小余,你上次说的手表票,我给你问好了,说是要20块钱一张,你还要吗?”
“要的要的,何哥,我这就把钱给你,麻烦你帮我定下来哈。”
余坤安说着,从兜里掏出刚刚放好的12块8毛钱,数了12块出来,又向余坤清借了8块钱,一起递给何鸿运。
这时,余坤清也赶忙从兜里掏出20块钱,递给何鸿运,说道:
“何哥,我也想要一张手表票,你要是还能买到的话,麻烦帮我也买一张哈。钱不够的话麻烦你先帮我垫上,下次我过来补给你。”
何鸿运接过钱,笑呵呵地答应道:“行嘞,包在我身上!”
两人处理完事情后便直接告辞出了收购站。天空还飘着细密的毛毛雨。
余坤安独自背着背篓走在前头,余坤清跟在后面,兄弟俩一前一后朝着车站赶去。
走到车站不远处,余坤安瞧见一位老汉挑着一担橙红色的柿子。在这灰蒙蒙的雨天里,那鲜艳的柿子显得格外亮眼。
他停下脚步,开口问道:
“叔,这柿子怎么卖呀?”
“3毛1斤,小伙子,你要买点不?”老汉应声道。
“叔,给我来五斤,麻烦您帮我称一下。”说着,余坤安又转身向余坤清借了一块五毛钱。
待称好柿子,两人匆匆赶到车站。此时,小巴车上乘客寥寥无几。听司机说,还得等一个多小时才能发车。
外面雨丝不断,两人索性不下车了,直接买了车票,在车上找位置坐下等候。
约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车上的座位只坐了个七七八八,但小巴车还是缓缓启动了。雨天路滑,车子开得极慢,比平时到镇上的时间晚了不少。
下了车,两人加快脚步往家赶,总算在午饭前回到了家。
一进家门,余坤安把装柿子的袋子往旁边一放,便从背篓里取出用蛇皮袋包裹着的钱。
那一大包钱,让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他拿出本子仔细算了算,然后数出237块1毛1分钱递给余坤清。
等余坤清清点好钱,他又数了9块5毛钱还回去,接着把剩下的钱连同牛皮袋一并交给了余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