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东北谢文东 > 第400章 青山作证

第400章 青山作证(1/2)

目录

第四百章:青山作证(大结局)

1975年的暮春时节,天空被一层灰蒙蒙的云雾笼罩着,仿佛被一层轻纱遮住了面容。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如牛毛般细密,像花针一样轻盈,连续下了整整三天。

谢文东家那座土坯老屋,在春雨的洗礼下显得有些破旧不堪。老屋的屋檐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不断地滴落下来,打在青石板上,溅起一朵朵细碎的水花,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故事。

堂屋的炕上,谢文东静静地躺着,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只露出一张苍白如纸的脸。他的呼吸有些急促,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病魔做着艰难的抗争。他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身体也早已不如从前那般硬朗。这场春雨过后,他就病倒了,躺在床上,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

张彩霞坐在炕边,手里拿着一块温热的毛巾,轻轻敷在谢文东的额头上。她的头发也全白了,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皮一样深刻,却依旧精神矍铄。这些天,她几乎没合过眼,一直守在谢文东身边,给他喂水、喂药,帮他擦身。“文东,感觉咋样?要不要再喝口水?”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谢文东缓缓睁开眼睛,看着张彩霞,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虚弱的笑容:“没事,老毛病了,过几天就好了。”他想抬手握住张彩霞的手,却发现手臂重得像灌了铅,只能无力地垂落在被面上。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低沉而有力的汽车轰鸣声突然从院门外传来,仿佛是一头沉睡的巨兽被惊醒了一般。这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最后在院子门口戛然而止。

紧接着,张彩霞听到了那熟悉的脚步声,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稳健而有力,仿佛承载着整个家庭的重量。她的心跳不禁加快了几分,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涌上心头。

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也传进了院子里。那笑声像银铃一般清脆悦耳,让人听了心情愉悦。张彩霞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快步走到门口,伸手掀开那厚厚的门帘。

门帘掀开的瞬间,她的目光恰好与谢念军交汇。只见谢念军身着一身笔挺的军装,身姿挺拔如松,肩上扛着两杠三星的军衔,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他的面容刚毅而英俊,透露出一种军人特有的威严。

在谢念军的身旁,是他的妻子李娟。李娟手里提着一个大大的包袱,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而走在最前面的,则是他们的两个孩子——十岁的谢卫国和八岁的谢卫红。两个孩子像两只活泼的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地跑进院子里,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奶奶!奶奶!”

“念军!你们咋回来了?”张彩霞快步迎上去,拉住谢念军的手,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她昨天才给部队发了电报,说谢文东病了,没想到他们今天就到了。

谢念军放下手里的行李,扶住张彩霞的肩膀,声音有些急切:“妈,我爹咋样了?接到您的电报,我就跟部队请假,连夜赶回来了。”他一边说,一边往屋里走,目光落在炕上的谢文东身上,心里一紧。

谢文东听见儿子的声音,又睁开了眼睛,看着谢念军,脸上的笑容更浓了:“念军,你回来了……”他的声音很沙哑,却充满了欣慰,“别担心,爹没事,就是老了,不中用了。”

谢念军走到炕边,蹲下身,握住父亲的手。父亲的手很凉,皮肤松弛得像皱巴巴的纸,指关节也有些变形。他心里一阵发酸,想起小时候,父亲的手那么有力,能把他高高举过头顶,能在冬天里给他暖手。可现在,这双手却连握成拳头的力气都没有了。“爹,您别这么说,您是英雄,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人。”谢念军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已经跟部队领导说了,这次回来多陪您几天,等您身体好点了再回去。”

李娟也走过来,给谢文东行了个军礼,然后笑着说:“爹,您放心,家里有我和念军呢,您好好养病。”她把两个孩子拉到炕边,“卫国,卫红,快给爷爷问好。”

“爷爷好!”两个孩子齐声喊道,小脸上满是天真烂漫的笑容。谢卫国还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到谢文东面前:“爷爷,这是我在火车上舍不得吃的糖,给您吃。”

谢文东看着两个孙辈,心里暖暖的,他努力抬起手,摸了摸谢卫国的头:“好孩子,爷爷不吃,你自己吃吧。”他的目光在两个孩子脸上停留了很久,像是要把他们的样子刻在心里。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谢念军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始终坚守在谢文东身旁。他细心地为谢文东擦拭身体,轻柔地按摩着每一处肌肉,仿佛这些动作能传递给他无尽的力量和温暖。与此同时,谢念军还会与谢文东闲聊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让谢文东在病痛中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而张彩霞则像一位巧妇,用尽心思为谢文东烹饪各种美食。她每天都会变换着花样,熬制香甜可口的小米粥,煮出嫩滑细腻的鸡蛋羹,炖煮营养丰富的鸡汤。每一道菜肴都倾注了她对谢文东的关怀与爱意,希望他能多吃一些,尽快恢复健康。

那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懂事。他们不再像往常一样嬉笑打闹,而是安静地坐在炕边,陪伴着谢文东。他们会兴致勃勃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有趣事情,让谢文东在病榻上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或者用稚嫩的嗓音唱起老师教的歌曲,那清脆悦耳的歌声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谢文东的心间。

这天下午,天气终于放晴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屋里的地上,暖洋洋的。谢文东精神好了一些,他看着窗外的阳光,忽然对谢念军说:“念军,扶我起来,我想去一个地方。”

谢念军愣了愣,连忙说:“爹,您身体还没好,等您再养几天,我再陪您出去。”

“不行,我现在就要去。”谢文东的态度很坚决,眼神里带着一丝急切,“我想去当年打游击的那个山头看看,再不去,恐怕就没机会了。”

张彩霞知道谢文东的脾气,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她叹了口气,对谢念军说:“念军,既然你爹想去,你就扶他去吧,路上小心点。”她转身去屋里找了件厚外套,给谢文东穿上,又拿了一根拐杖,“带上这个,路上好走点。”

谢念军扶着谢文东,慢慢走出院子。张彩霞和李娟带着两个孩子跟在后面,一行人沿着乡间的小路,朝着远处的山头走去。路上,谢文东的脚步很缓慢,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却依旧不肯停下。他看着路边的庄稼地、小河沟、老槐树,眼神里满是回忆,时不时还会跟谢念军说起当年的事。

“念军,你看那边的小河沟,当年我和黑豹就是在这儿伏击鬼子的运输队,缴获了他们不少粮食和弹药。”谢文东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河,声音里带着一丝骄傲,“那时候,黑豹还年轻,枪法准得很,一枪就把鬼子的司机打死了,吓得其他鬼子都不敢露头。”

谢念军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他从小就听父亲说起过黑豹,知道他是父亲当年的战友,勇敢、机智,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连尸体都没能找回来。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他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这座山不高,却很陡峭,山上长满了青松,郁郁葱葱的。谢念军想背着谢文东上去,却被谢文东拒绝了:“不用,我自己能走,我想自己走上去,再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谢念军看着眼前艰难前行的谢文东,心中充满了无奈。他知道谢文东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眼下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咬紧牙关,用尽全力搀扶着谢文东,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攀爬。

张彩霞和李娟则紧跟在他们身后,手里还牵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两个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也懂得帮忙,时不时地伸手去扶一下谢文东,让他能够稍微轻松一些。

然而,山上的路况实在是太差了。道路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和尖锐的荆棘,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受伤。谢文东的鞋子在这样的路面上显得格外脆弱,没走多久便被划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脚趾。不仅如此,他的脚也因为长时间的行走而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

但谢文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紧紧地握着谢念军的手,强忍着脚上的剧痛,继续艰难地向前迈进。他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嘴唇也因为过度用力而变得苍白,但他的眼神却始终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终于,他们爬到了山顶。山顶上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远处的村庄、田野和河流。谢文东扶着石头,慢慢站直身体,望着远处的景色,眼神里满是感慨。他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当年,鬼子就在那片林子设伏,想把我们的游击队一网打尽。”他指着远处的一片松树林,声音有些沙哑,“黑豹就是在这儿炸掉了他们的军火库,为了掩护我们撤退,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跟鬼子同归于尽了……”

谢念军和李娟静静地听着,眼眶都红了。两个孩子虽然听不懂爷爷在说什么,却也感觉到了气氛的沉重,乖乖地站在一旁,不敢说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