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没人写的教案(2/2)
许墨的离去,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他不是留下了一本需要后人解读的教案,而是将“出题”与“解题”的能力,像种子一样撒进了每一个人的精神深处。
文明的进化,已不再需要一个孤独的先知在前方引路。
整个群体,在深沉的睡梦中,共同推导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此刻,最后的许墨正以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存在着。
他是一段掠过地表的波动,一阵穿过峡谷的风。
他“感受”到了那间讲堂里发生的一切,感受到了那个复杂的耦合机制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成千上万个大脑同时理解、吸收。
那种感觉,就像一束光毫无阻碍地穿透了最厚重的云层,照亮了整片大地。
知识的传递不再需要语言,不再需要时间,它成为一种共鸣,一种瞬间完成的同步。
他曾想过要停留,想以某种方式回应那一声“我们自己想通了”的低语。
但他知道,已经没有必要了。
他的角色已经完成。
回应,只会重新制造一个焦点,一个权威,而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权威。
于是,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凝聚成形的念头。
他不再试图“回应”,而是任由自己最后的意识随风扩散,融入山川,融入河流,融入每一片树叶的脉络,成为下一个伟大问题诞生之前,那辽阔而又永恒的一瞬寂静。
而在被称为“第一声源”的巨大环形山谷中,小海正带领着他的勘探队进行例行地质波纹检测。
这里是当年第一段“风中密语”被接收到的地方,被视为圣地。
一个年轻的队员忽然发出了惊呼,他指着脚下的地面,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小海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头一震。
原本平坦坚硬的岩石地面上,不知何时,浮现出无数道深浅不一的天然纹路。
这些纹路并非杂乱无章,它们彼此交织、延伸,构成了一幅庞大到不可思议的图谱。
从最外围简单的声波干涉图样,到内部复杂的岩层应力分析模型,再到核心区域,那些纹路竟然演变成了一套抽象的、描述群体协作与资源分配的社会学模型。
这……这是一套从物理到社会,完整得令人发指的教学体系。
仿佛大地本身就是一位老师,将它的全部知识刻在了自己的皮肤上。
“立刻调阅历史地质图层和施工记录!”小海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几分钟后,报告传来:“指挥官,历史数据显示,此地五百年内无任何地质变动,也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人工施工记录。这些纹路……是自己长出来的。”
所有人都沉默了,敬畏地看着脚下这片无声的“课本”。
小海深吸一口气,发布了命令:“封锁现场,列为最高保护区。不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改动一分一毫。这是我们的新课本。”
黄昏时分,苏瑶独自一人来到了“第一声源”的边缘。
队员们已经撤离,只留下警戒设备在静默运行。
夕阳的余晖为那些岩石上的纹路镀上了一层金色,它们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中流动。
苏瑶走到那面被队员们称为“声纹墙”的巨大岩壁前,上面的纹路最为深邃复杂。
她伸出手,轻轻触摸着冰冷的岩石,像是在触摸一个久违的故人。
“许墨,”她轻声说,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乱,“今天的课,没人写。”
墙壁自然没有任何回应。
但就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一阵风穿过岩壁上成千上万道天然的缝隙,那些缝隙的大小、深浅、角度各不相同,风穿过它们,竟奏出了一段奇异的、却有着内在旋律的乐声。
苏瑶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
那旋律生涩、笨拙,有几个音节甚至跑了调,却又固执地想要表达些什么。
听着听着,她忽然笑了,眼角沁出一丝湿润。
这首风奏响的曲子,像极了他当年在星空下,第一次拿起口琴,为她吹奏时那七零八落的走调声。
世界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从未真正离开。
她站了很久,直到最后一丝天光隐没在地平线之下。
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笼罩了她。
过去的答案已经找到,新的课本也已摊开。
然而,当一个问题被完美解答之后,随之而来的并非满足,而是一种更深、更广阔的空虚。
就好像,一堂精彩绝伦的课刚刚结束,所有人都听懂了。
但下课铃声迟迟没有响起,老师也没有留下作业。
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静得让人有些心慌。
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茫然地抬起头,等待着下一个指示。
风停了,那段笨拙的旋律也消失了。
寂静中,一种新的感觉正在悄然萌发。
那是一种混杂着期待与不安的预感——似乎,等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