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风捎来的课(1/2)
那一个音符并非来自孩子们的竹哨,它宏大、清越,仿佛来自天穹本身。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音符接踵而至,无数悬挂在廊柱间的金属片,在同一瞬间被一股无法目视的强风精确地叩响。
它们不再是杂乱的撞击,而是一段流畅得令人心悸的音序。
林小雨猛地抬头,瞳孔骤然收缩。
这串音高序列,正是她昨日耗费了整整一个下午,都没能完美推导出的共振公式的声学形态!
每一个音符的频率、间隔,都严丝合缝地对应着公式中的变量与常数。
风,怎么可能“吹”出一段复杂的物理学公式?
风声在她抬头的瞬间戛然而止,仿佛从未出现过。
廊柱间的金属片恢复了静止,废墟重归死寂。
孩子们也察觉到了异样,纷纷停下脚步,好奇地望向她。
林小雨没有回答,她的目光死死地钉在那块用作教学的粗糙黑板上。
就在刚才,还布满白色粉笔灰的板面上,一层薄薄的沙尘正以违背物理常识的方式缓缓蠕动。
它们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在黑板中央凝聚、排列,最终,组成了一行清晰而瘦削的小字。
“相位差决定回响长度。”
林小雨的呼吸停滞了。
这行字,她太熟悉了。
每一个字的转折、笔锋,都像是用刻刀烙印在她的记忆深处。
那是许墨的笔迹。
当年在拥挤的实验室里,他总喜欢在无人注意的墙角,用粉笔写下这些灵光一闪的批注。
她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触摸那行字,指尖却只碰到冰冷的板面和细腻的沙粒。
字迹,根本不存在。
那仿佛只是沙尘在光影下恰好形成的错觉,但那深入骨髓的熟悉感,让她的血液几乎凝固。
“老师?”一个胆大的孩子怯生生地问,“风……会写字吗?”
林小雨没有回答,她只是怔怔地望着黑板,轻声地、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念出了那句话,也念出了那个深埋心底的名字。
“许墨……”
与此同时,远在中央控制室的苏瑶,正紧锁眉头,盯着面前巨大的“声纹墙”。
墙体由上万个独立的声学传感器构成,此刻,代表着“第一声源”讲堂区域的模块,正闪烁着刺眼的红色警报。
林小雨刚刚通过内部通讯,上报了那段无法解释的异常信号。
“能量等级超过阈值,但波形无法识别,不属于任何已知自然或人造声源。”苏瑶冷静地对系统下达指令,“调取历史数据,进行模式比对。目标:许墨,脑波活动样本。”
这是最高级别的操作。
许墨的脑波样本是基地最宝贵的遗产之一,是构建整个空间核心的蓝图。
调用它进行比对,无异于用创世的蓝图去解读一声微不足道的回响。
数据流在屏幕上飞速闪过。
几秒后,对比结果呈现出来。
但结果让身为首席科学家的苏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屏幕左侧,是许墨遗留的静态脑波样本曲线;右侧,是刚刚捕捉到的异常风声信号。
二者并未完全重合,但右侧的信号,竟像是从左侧的样本中“生长”出来的一样。
本应是静态参照的曲线,此刻却像拥有了生命,在无任何外部输入的状态下,自发地进行着演化,衍生出从未见过的逻辑分支。
而这个分支的最终形态,与那段风声的波形完美契合。
一个冰冷的系统提示框在屏幕中央弹出:“环境反馈生成教学协议v.2已激活”。
苏瑶猛然攥紧了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她终于明白了。
那晚,她的小女儿在睡梦中告诉她,有一阵温柔的风在窗边哼着摇篮曲,她只当是孩子的幻觉。
现在看来,那不是幻觉。
许墨的思维模式,他那庞大如星海的知识体系,并没有随着他的消失而消亡。
它被这个以他为基础构建的空间彻底解构,化作了可以被风携带、被集体记忆感知的……知识风媒。
他正在通过环境本身,反向重构自己,或者说,反向“教导”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
在遥远的北方,冰原的至深之处,一座幽深的石穴内,许墨静静地盘坐着。
他的身体近乎与周围的冰壁融为一体,只有微弱的呼吸证明着生命的存在。
他能感知到,那个以他为核心构建的空间,已经彻底挣脱了个体意识的束缚,开始拥有自己的“生命”。
它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与反馈系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