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时间粮仓(2/2)
在分时机的顶端,有一根细长的时丝与共时摆相连。共时摆是一个巨大的摆锤,它悬挂在分时机的上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缓摆动。每一次共时摆的摆动,都会带动齿轮转动一格,这种精确的同步使得时间的流逝变得可预测和可控制。
当齿轮转动满三百六十格时,分时机会发出一声清脆的“叮”响。这声音如同时间的钟声,响彻整个时雾海。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已经结束,接下来便是开启时间粮仓,分发配额的时候了。
在分时机的前方,有一个巨大而神秘的“配额池”,它宛如一个古老的宝库,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池子的表面光滑如镜,池中的液体却并非普通的水,而是一种名为“时液”的特殊物质——这是光阴配额的液态形式。
时液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透明状,宛如最纯净的水晶。然而,当不同类型的配额被注入其中时,时液会瞬间发生奇妙的变化,展现出与之相对应的色彩。这一现象使得配额池变得如同一个绚丽多彩的调色盘,每一滴时液都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
每当分时机启动,一个精巧的悬时管便会缓缓倾斜,将定量的光阴配额注入到配额池中。配额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流入池中,与时液相互交融、旋转。在这个过程中,时液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欢快地舞动着,彼此交织、缠绕,最终凝聚成一团团拳头大小的“时球”。
这些时球宛如宇宙中的星辰,散发着微弱而迷人的光芒。它们自动漂浮起来,仿佛拥有自己的意志一般,顺着粮仓地面上那蜿蜒曲折的“导时槽”缓缓流淌。导时槽的两侧,刻着一句古老而庄重的话语:“民为根本,时为养命”。
当这些时球流经导时槽时,那八个字突然亮起,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光芒如同一层温暖的保护罩,将时球紧紧包裹其中,仿佛在守护着这珍贵的光阴配额,防止它们在传输过程中流失。
时间粮仓的开启周期并非固定的“日”或“月”,而是根据时间原野上的生命密度和时间消耗速度动态调整的。当某个区域的生命数量增加,或者出现大量消耗时间的活动(如大规模的建设、战争等),分时机就会自动缩短开启间隔;反之,当生命数量减少,或者时间消耗放缓,开启间隔就会延长。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是初代燧人在建造钟楼时设定的,其核心是“供需平衡”——确保时间能量既不会过剩导致浪费,也不会短缺影响生命存续。
在时间粮仓开启的日子,时间原野上的生命会自发地聚集到钟楼脚下,形成一条长长的队伍。这条队伍没有组织者,却始终保持着秩序,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明白,光阴配额是平等的馈赠,任何争抢都是对时间秩序的亵渎。队伍中的生命形态各异:有双脚站立的人类,有四足奔跑的兽类,有展翅飞翔的鸟类,还有一些漂浮在空气中的能量体生物——它们虽然形态不同,但眼神中都充满了对光阴的敬畏和期待。
分发配额的过程由“时吏”负责,时吏是由民极纹选中的生命,他们的身体能够与时间能量产生共鸣,从而安全地接触和传递光阴配额。时吏们穿着由辰砂线编织的“时服”,衣服上绣着民极纹,能够防止时间能量对自身造成影响。每当一个生命走到分发点,时吏就会从导时槽中取出一个时球,轻轻放在对方的手中。时球接触到生命的瞬间,会化作一道光流融入其体内,与此同时,生命的“生命之树”上会多出一片新的叶子——那是光阴配额在生命体内扎根的证明。
有一个名叫“阿土”的农人,他常年在钟楼附近种植时穗麦。有一年,时间粮仓开启时,他因为在田里抢救被暴风雨损坏的麦秆,来晚了整整一个时辰。当他气喘吁吁地跑到钟楼脚下时,队伍已经散去,导时槽中只剩下最后一个时球,而且这个时球的颜色比往常的要暗淡一些——显然,这是一个“残时球”,里面的光阴配额只有正常的一半。阿土看着那个时球,心里泛起一阵失落,他知道,没有足够的劳作时,今年的麦收可能会受影响。就在他伸手去拿时球时,守粮兽突然发出一声低鸣,随后,分时机的齿轮又转动了一格,悬时管中再次流出一股红色的时液,注入配额池,形成了一个新的、饱满的时球。时吏笑着对阿土说:“时间不会亏待认真生活的生命。”阿土接过时球,感受到其中温暖的能量,眼眶瞬间湿润了——他明白,这不是特殊的优待,而是时间对每一个努力活着的生命的认可。
时间粮仓不仅负责分发光阴配额,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时间回收”。当一个生命走到尽头时,它体内尚未消耗完的光阴配额会像被磁石吸引一样,自动从身体中剥离出来,化作一道耀眼的光流,如流星般飞回时间粮仓。
这道光流会穿越时空,径直飞入时雾海,与其他的光阴配额融为一体,成为新配额的一部分。这种“循环机制”就像是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确保了时间能量不会永远流失,而是在不断地流转和更新。
在时间粮仓的一个角落里,放置着一个特殊的罐子,被称为“时忆罐”。这个罐子专门收集那些在生命尽头自愿留下的“时间记忆”。这些记忆并不是具体的事件,而是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喜悦、悲伤、勇气、温柔……
每当新的光阴配额诞生时,时忆罐会微微颤动,释放出一丝淡淡的记忆能量。这丝能量会如轻烟般飘入时球中,与新的光阴配额相互交融。这样一来,每一个获得配额的生命,虽然无法直接回忆起这些记忆,但在无意识中,他们都能感受到前辈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